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孩子們的玩耍交往過程中,難免出現矛盾衝突,有些別人家的“熊孩子”真的挺過份,這個時候我們作爲家長該怎麼辦?別人家的“熊孩子”要不要管?本文結合實際事例,探討了家長面對孩子衝突的處理原則,並給出了實用的操作建議

樓下傳來吵鬧聲混雜着孩子的哭聲,聽見一個大人叫道:“我的孩子我自己會管,輪不到你管!”好奇促使我隔窗望了望,兩個四、五歲的小孩兒,兩個氣急敗壞的大人,再細聽,大體是兩個孩子玩,一個孩子搶了另一個孩子的玩具,被搶孩子的家長教訓了搶玩具孩子,然後搶玩具的孩子就哭了,孩子的奶奶就火了,兩個小朋友的爭搶升級爲兩家大人的爭吵。

如果家裏有個4、5歲的小朋友,這場面一定不陌生,這個年齡是問題多發時段,一方面小朋友脫離了自由玩耍階段,開始人際交往雛形,另一方面小傢伙們往往還拿捏不好輕重,處理不好關係,所以常常矛盾不斷。面對孩子的社交衝突,很多家長也經常陷入該不該管、如何管的糾結中。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專家意見可供參考。作爲一名實戰派,我的經驗是家長要伺機而動。

第一、先聽先看先觀察,不要急於出手動口

專家們都說孩子們之間的問題儘量家長不要參與,讓孩子自己解決。具體操作起來,我們做家長的要提醒自己不要太多捲入孩子的情緒裏,先用耳聽,用眼看,用心觀察。孩子的世界跟大人的世界不一樣,你覺得馬上就要爆了,這個時候一個孩子的一句話可能四兩撥千斤,立馬峯迴路轉了。因此,很多時候,你只需要等一等,孩子們有屬於他們的智慧和尺度。

有一次,兒子跟一個比他大兩歲的男孩玩。那孩子明顯全面秒殺兒子,從我的角度,那孩子實在是事兒吧啦嘰的,兒子一方面屁顛屁顛地跟着人家,另一方面差不多也已經到忍耐的極限了。就聽那個男孩說:“我有金牌和銀牌。”這種壓倒式的優越感讓兒子無所適從,我看到兒子急得眼圈都紅了,正打算出手相救,就聽兒子說:“我喜歡吃雞排和魚排。”嚯卻,對仗工整,倆人居然平平穩穩地進入下一主題。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另外,在孩子們爭搶打鬧或制定遊戲規則的過程中,如果大人覺得自己孩子吃虧,只要孩子沒覺得,大人也完全不必參與。你看中的東西孩子沒有那麼看重,甚至有時候孩子願意委屈自己來維繫這個遊戲的夥伴關係,家長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想太多——孩子這麼不爭,將來長大了怎麼參與殘酷的社會競爭?不行,我得教他……其實稍微換個角度,這事就比較容易想開:你是喜歡跟願意替別人着想,肯委屈自己的人交朋友,還是喜歡跟什麼事都算計得清清楚楚,自己肯定不吃虧的人交朋友呢?競爭的環境中,會合作的人才是真贏家呀!孩子本能的應對自有他的智慧,我們欣賞就好。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第二、看清形勢,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些別人家的“熊孩子”確實是挺過份的,比如接二連三地動手或者總是搶別人的東西,而“熊孩子”的家長明明在旁邊跟沒看見似的……面對這種神一般存在的別人和別人家的“熊孩子”,專家的話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孩子陷入困境不能自拔,就需要我們當機立斷,出手幫一把了。

先試着和家長談談。“孩子玩這個玩具的時間似乎有點長嘍,要不要提醒TA一下,其他孩子有點等不及了?”“孩子的動作有點大,我家寶貝似乎有點受不了了,要不要提醒TA一下?”

和對方家長談的時候要着力於描述現場,別做道德評判——“你家孩子佔着玩具不讓別的孩子玩”、“你家孩子在故意打人”,這樣的表達明顯帶有攻擊性,容易引起對方的情緒反彈。

很多爸爸媽媽會覺得這樣不是迴避問題嗎?確切講,叫“迴避衝突”——問題可以慢慢想辦法解決,衝突其實沒有必要。大多數衝突並不利於事情的解決,掌握火候避開衝突是種智慧,對於孩子,甚至對於很多成人都是個需要長期學習的過程。

別人家“熊孩子”還是別人家“熊”來管比較好,因爲每家有每家的說理方式,管教風格,每家的孩子也有每家孩子的天然節奏,這個,孩子的家長最瞭解也最合拍,小朋友發生矛盾,最好的辦法是分開孩子,各自做各自孩子的工作。

當你善意提醒的時候大多數家長會配合,孩子們也會隨之調整,但如果仍舊不管或者傷害在即,比如:對方“熊孩子”打自己孩子的頭,必須立即上前阻止,迅速帶孩子離開。

當然,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因爲這個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心生怨恨,感覺對方的“熊孩子”少家教。深呼吸,試着先把怨懟放下,“同理心”這個時候特別重要——既然是孩子,就難免犯錯,如果你的孩子做錯了,你希望TA怎樣被對待?好,那我們就用這樣的態度來處理。比如:抓住孩子的胳膊,一遍遍告訴TA:“你這樣做會弄疼**,你媽媽也不會喜歡你這樣做。”直到他平靜或者他哭鬧,他的家長來了交給家長,簡單解釋就好,剩下的事情他們自己處理,迅速帶孩子離開。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第2張

第三、事後適度覆盤很有必要

每天臨睡前很多家長會和孩子聊聊天,說說一天裏發生的事兒,大人可以幫着他理清思路,但儘量讓孩子自己表達,我們可以先聽聽孩子對白天發生的事是怎麼看的,然後和TA討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處理這個局面?家長要謹記:別忙着給答案。事實上4、5歲的孩子開始邏輯思維的發端了,小傢伙會用自己的腦子想事情,讓孩子開動自己的小腦袋瓜,多提供幾個思路,孩子自己想出來的辦法用起來才順手。

很多家長容易較真,一定要裁判出誰是誰非,其實真挺沒必要的,孩子們之間大部分不是是非大問題,也沒必要每句話、每個情節都完全覆盤,一些基本的原則告訴孩子就好。

比如:對方打你的頭一定要大喊!

再比如:沒經過你同意對方拿走你的玩具,要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我正在玩,請你還給我。”對方不還可以搶,搶不過可以找媽媽。

要相信:孩子的成長一定在媽媽的視線之外。

別人家“熊孩子”該不該管? 第3張

第四、有個特例,如果是老人帶的孩子,儘量迴避衝突。

我曾有親身體驗。有一次兒子和一個奶奶帶的小女孩玩,都已經玩得差不多往家走了,奶奶走在前面,倆孩子在中間,我在最後。倆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着玩,玩着玩着就有點打急了,兒子下手可能有點兒重,畢竟是男孩。其實那個女孩大他好幾歲,高他一頭,而且倆人一直在互打,還是小女孩先開始的,我走在後面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就在奶奶回頭的時候,聽見小女孩說:“奶奶,他打我!”那個奶奶都沒箇中間過程直接就飆髒話,別說兒子,連我都給罵暈了。兒子頓時飆淚,嘴裏出來一串兒我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髒話,小拳頭緊握……我迅速平復了一下自己,緊緊地抓住兒子:“您別生那麼大氣,孩子我先帶走了,有啥事等您消了氣再說。”我家住一樓,兒子一進家就開始找自己的玩具兵器,要出門打架,被我堅決制止後,大哭:“你就讓她這麼罵!”其實那一刻無緣無故被劈頭蓋臉這麼罵一頓,我也懵了,只是很本能地覺得不能衝突,再說我也罵不過人家。那天,那位奶奶足足罵了五六分鐘。

接下來發生的事給我和兒子都上了一課。這事之後的兩三天,很多認識不認識的鄰居都來安慰我們母子,還有人表揚了兒子。兒子也迅速在這個局面中得到了成長——不逞一時之強,不計較一時的對錯。

現在隔代人帶孩子的情況非常普遍,由於多數老人將保護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孩子發生社交衝突時很容易過度保護,我們需要理解老人的心態。另外,一些老年人有像高血壓這樣的疾病,不能着急生氣,如果一時負氣非要爭出個高下,真惹出大麻煩了連我們自己都會覺得內疚。因此,遇到老人帶孩子的情況,應儘量迴避衝突。

總結一下:別人家“熊孩子”最好交給別人家“熊”來管,非管不可,最好別讓別人家“大熊”炸毛;還有,就是一定要好好好好愛自己家的“小熊仔”哦!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