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隱形”爸爸該不該在孩子成長中出精力?

“隱形”爸爸該不該在孩子成長中出精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完全是把孩子丟給了媽媽們,他們只是給了孩子生命,卻鮮少陪伴孩子的成長,寶爸們該如何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好爸爸這一角色呢?

閨蜜小歐找我吐槽,她女兒一歲了,前幾天第一次清晰地發出了“爸爸”兩個字,她老公激動得當場哭了,邊抽泣邊說:“老婆,我太高興了,我終於找到當爸爸的感覺了。”

小歐一聽,差點氣個半死,你以爲過去的一年裏養的都是個假閨女?

想起美劇《老友記》中,即將升級爲奶爸的羅斯一度非常焦慮,因爲他完全找不到做爸爸的感覺,於是他求助於自己的老爸。

“你從什麼時候起感覺自己像個父親了?”

“我想,應該是你出生後第一天,我們在病房,醫生抱着你出來,把你交到我手上時。”

這恐怕是大多數男性成爲父親時的心路歷程,當初他們只花了幾分鐘,出了一顆精子,九個多月後就得到了一個孩子。

大多數男人都是在孩子出生後,甚至是孩子會喊爸爸以後,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當爹了;

而女人,從懷孕那一刻起就成了媽媽。

前不久看到一份數據:

“隱形”爸爸該不該在孩子成長中出精力?

“隱形”爸爸該不該在孩子成長中出精力? 第2張

這兩張圖分別展示了男、女網絡閱讀的興趣標籤,女性對育兒內容的關注度位列第四,而男性的興趣標籤中,前十五名都沒有育兒。

另外,在多數育兒類公衆號中,約85%的讀者都是女性。

這意味着什麼呢?舉幾個栗子吧:

你在焦慮孕期血糖遲遲降不下來,你老公在熬夜看球;

你在擔心寶寶3天沒拉臭臭怎麼辦,你老公在刷搞笑視頻;

你在糾結什麼時候給寶寶斷奶,你老公在琢磨下一輛車該換啥

……

哈哈哈哈,媽媽們絕望嗎?

不過,依然不乏“持不同觀點”的男性讀者。

經常收到一些爸爸們的留言:


“文章清一色的女性視角,太狹隘了。全部針對男人,女人就沒有錯嗎?你們的編輯都是女人吧,而且還是受過刺激的女人!”

“現在的女人覺得生娃辛苦,生了娃不但得不到公主皇后般的寵愛,還要睡不好熬夜奶娃,心理落差太大,就開始無理取鬧,有事沒事鬧的家裏雞飛狗跳。總希望得到男人的寵愛,只知道索取而不付出,忘了女人的責任和義務。”

“在中國,女人的地位比絕大多數國家都高,不信看看日韓,甚至印度非洲。即使這樣,女人們還是在不停地抱怨,不知足。家務不做,孩子也帶不好,這就是不守婦道。”


在這些男士眼中,九月懷胎,分娩之痛,無數次的夜醒奶娃,常年睡不上一個整覺,這些沒有人能代替媽媽們做的事情,統統算不上付出,只是女人的本分,甚至比不上他陪孩子玩幾分鐘辛苦呢。

一旦媽媽們提出,希望爸爸們多花些時間在家庭上,至少在自己忙不過來時能搭把手,又有男士義憤填膺地反駁:

“女人再忙也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你們懂男人的苦嗎?你以爲我們願意通宵加班,願意參加那些應酬嗎?要是隨隨便便就能賺到你們想要的錢,誰不想回家陪孩子?”

真抱歉,透過這些留言,我只看到了屏幕前被戳中痛點,跳着腳惱羞成怒的你。

有些男性家庭關係一塌糊塗,諷刺的是,他們通常在工作上也一事無成。從不反省自己,卻理直氣壯地怪公衆號教壞了自己的老婆。

當然,我們也見過很多好老公好爸爸,他們疼老婆,愛孩子,高情商+有責任感的人,往往事業也一帆風順。

我有位學姐說,她在國外攻讀博士學位時,導師的妻子剛剛生下小女兒。這位在其研究領域已經頗有名氣的科學家,儘管工作忙得要命,仍然親自上陣帶娃,常常半夜纔回復郵件,指導學生的課業。

學校組織的活動,導師帶全家參加,他抱着小寶,太太牽着大寶,全家其樂融融。

哦對了,他太太也是另一個研究領域的大牛,他主動包攬家務,讓太太在奶娃之餘有更多時間工作。

不疼老婆的男人,根本談不上成功。

既然一口咬定女人無法理解男人的辛苦,男人又是如何斷言女人活得輕鬆呢?

世界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68%,這一數值遠高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美國約59%,德國約52%,法國約51%,日本約48%,印度約29%)。

但如果縱向比較就會發現,中國女性在1990年的勞動參與率是73%,近年來這一比例在逐漸下滑。

拋開政策、職業競爭力等因素,聚焦到家庭層面,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中國女性在事業和照顧家庭之間越來越難以平衡。

在養育子女方面,家庭對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女性生育後不得不辭職。也有不少媽媽爲了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主動選擇全職。偶爾有男性辭職在家當起奶爸,那幾乎是能上新聞的新鮮事。

連龍應臺也免不了在和丈夫爭吵時咆哮:“爲什麼一個男人忙於事業,就沒有人想到要問他,你怎麼照顧家庭?爲什麼一個女人忙於事業,人們就認爲她背棄了家庭?這是什麼白癡的雙重標準?爲什麼你公務繁忙是成功的表現,我公務繁忙就是野心太大、拋棄母職?”

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卻越來越高,如果全職在家,可能會被嫌棄沒有收入;如果生娃後還在職場拼殺,又要被指責對孩子不負責任。這是很多家庭切實存在的矛盾。

既要貌美如花,又要賺錢養家,還能一人帶娃。那還要男人做什麼?就爲了一顆精子?

爲什麼沒人要求男人做了爸爸後,既能獨立帶娃還不耽誤掙大錢,下班後能瞬間燒好可口的飯菜,順便還練個八塊腹肌玩玩?

上個班就累到生活不能自理,在家像大爺一樣把老婆當保姆,你是有幾百個億留給孩子繼承嗎?你比親手給女兒換尿片的扎克伯格還辛苦?

事業沒見起色,反而開口閉口“你知道我賺錢多不容易嗎”,到底是誰更怨氣沖天啊?你比沒錯過一次女兒家長會的奧巴馬還忙?

人們對於自己付出的東西總是格外在意,而太輕易獲得的,卻往往視而不見。

不想被老婆埋怨,不如自己先閉上嘴,認真傾聽一次她的心裏話。你們多久沒有心平氣和地聊聊天了?曾經最親密的愛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面目可憎,漸漸成爲同一屋檐下的陌路人呢?

學會好好說話,是婚姻幸福的基本前提。

“隱形”爸爸該不該在孩子成長中出精力? 第3張

20世紀80年代,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請一男一女兩位年輕的研究員,分別在大學校園中隨機向異性搭訕:“我注意你很久了,我覺得你非常迷人,今晚你願意和我上牀嗎?”

被搭訕的男生中,幾乎所有人都欣然應允和女研究員共度良宵,甚至有人會問:“我們一定要等到晚上嗎?”只有極少數拒絕了,但他們仍會表示歉意和感謝:很抱歉,謝謝你的邀請,但明天我還有一場考試。

女性的反應如何呢?可能很多人都猜到了,所有被搭訕的女生,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男研究員,然後飛快逃離,有些還會罵一句“神經病”。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道格拉斯·肯裏克,在《理性動物》一書中寫道:“女性一旦懷孕,她將付出高昂的生物學成本,懷胎九月,並在之後的許多年中養育孩子;相反,男人一旦發生一夜情,他在生理上的投資,只需多吃一塊牛排就補回來了。”

這項“親代投資”理論指出,女性在生育方面的付出遠遠大於男性,因此對性行爲更加謹慎。因爲“投資”更多,天然地對孩子更加珍視,她們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就必須對男性的經濟能力提出要求。

很不幸,這成爲了男性詬病女性拜金的藉口,可是別忘了,男性也同樣挑剔女性的顏值、身材、年齡,這些標誌着生育能力的因素。

算了,這些都是生之本能,誰也別嫌棄誰。

但在婚姻裏,夫妻雙方應該彼此扶持,付出對等,而不是依賴單方面的犧牲來維繫。何況人類早已進入文明社會,養育孩子可不是看誰能多打一隻兔子這麼簡單了。

從什麼時候起,爸爸對自己的要求只剩下賺錢這一項了?即便要分得這麼清楚,不如先來算一算,媽媽24小時×365天帶娃、操持家務,爸爸拿回家的錢,夠支付她的勞動所得嗎?

又有人說:“你們有調查數據嗎?憑什麼這麼武斷,還有些媽媽什麼都不管呢!”

吶,給你數據——

世界經濟論壇11月2日發佈了《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全球男女平等狀況首次出現倒退,中國排名下滑一位至第100位。在中國,女性花在照顧家庭等無報酬工作上的時間佔總勞動時間的44.6%,而男性的這一數字僅爲18.9%。

人們從未否認少數存在,但更容易關注差異顯著的大概率事件。真正睿智的爸爸,從不會偏激地對號入座。

很多媽媽都是一個人帶孩子,每天一手抱娃一手炒菜,上廁所都要用跑的,把娃哄睡後馬不停蹄做家務,最怕的就是娃生病。

當你半夜驚醒,一邊安撫哭得聲嘶力竭的小祖宗,一邊忙着換尿片,想讓老公幫忙衝個奶粉時,人家卻一臉嫌棄地丟下一句“吵死了,不知道我明天上班嗎”,直接去隔壁房間睡了。

在最好的年紀付出所有,覺得是你理所當然的,OK沒關係,誰讓娃是親生的呢,可一旦出了點差錯就都來指責你。

大清雖然亡了,“直男癌”還活得好好的。“你就帶個孩子還帶不好!”如雷貫耳。

孩子磕了碰了,生病了,從沒聽過有人會問:“你這個爸爸怎麼當的,孩子都看不好!”

爸爸憑什麼不管,不是出了一顆寶貴的精子嗎,瓜熟蒂落以後,出卵子的人就得全責?

講真,媽媽也沒有要求爸爸一人撐起這個家,甚至不強求他體諒,不過是希望他能多尊重一下自己,並且承擔起他該負的家庭責任。

盧梭說過:“一個做父親的,當他生養了孩子的時候,只不過完成了任務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他對人類有生育人的義務,對社會有培養合羣人的義務,對國家有培育公民的義務。如果他忽視這些如此神聖的職責,我可能向他預言,他將因爲他的錯誤而流下心酸的眼淚,而且永遠無法從哭泣中得到安慰。”

爸爸不是給錢就萬事大吉了,等孩子長大後,恐怕並不會因此感恩,在他們心裏,只有陪伴自己成長的媽媽。

成龍在事業上風生水起,卻是個不及格的父親,兒子房祖名說,他的記憶裏從來沒有爸爸的身影,連背影都沒有。

這還不足以引起反思嗎?

爸爸不是一個簡單的稱呼而已,只有親手澆灌了孩子每一個成長的足跡,才能從男人真正蛻變爲父親。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