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認死理、“一根筋”?如何讓孩子變得活絡?

孩子認死理、“一根筋”?如何讓孩子變得活絡?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認死理、“一根筋”好嗎?面對這樣的孩子,爸媽該怎麼辦?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培養教育他們。親子教養的前提是順暢的交流與溝通,這一點對大多數家長來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尤其那些做事刻板、思維僵化、性格執拗的“軸”孩子,更是讓父母着急上火——你讓着ta吧,自己覺得堵得慌;可你批評,ta更跟你對着幹!大人越是指責和訓斥,孩子越表現得強勢而執拗,讓你覺得蠻不講理……但其實在孩子看來,你的指責纔是不講理!

孩子認死理、“一根筋”其實是應變能力差的表現。從心理學的本質上看,這是孩子們在維持自身規則感和儀式感的過程出現了問題。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最早建立起規則和秩序的階段通常出現在3—4歲。顧名思義,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做事先後次序、物品的擺放順序等規則較敏感,往往認爲這樣的順次不可更改,只有服從某種特定的秩序,纔不會受到懲罰。比如書是擺在書架上的,所以放在桌上就是錯;杯子應該放在杯架上,和碗放在一起就不對……這些規則對於成年人來說只是爲了日常生活的方便和習慣而存在,但對於幼兒來說,卻是認識世界、形成規則感的必經之路,也是“三觀”形成的雛形。

隨着年齡的增長,由於家庭氛圍或家庭互動方式等因素的作用,這種對於秩序的刻板模式得到了強化並保留了下來,以至於遇到類似的情景時,在早年記憶的作用下,孩子形成了“只有這樣纔是對的”的認知。雖然在大人看來是一種不變通、僵化的行爲模式,但它恰恰是孩子形成安全感和把控感的內在邏輯,一旦打破或受到挑戰,他們就可能變得焦躁不安,甚至質疑周圍事物的可靠性。

孩子認死理、“一根筋”?如何讓孩子變得活絡?

當然,所謂的“一根筋”也有它積極的一面。因爲換句話說,一個孩子的思維方式“一根筋”,就意味着在ta的世界裏一定是橫平豎直規規矩矩、率直而真誠的,說出來的就是自己所想的。這同時也意味着這個孩子做事堅持而執著、不會使心眼兒,相對單純,讓人安心。只有看到這些,我們才能夠和孩子在同一個視角上看問題,靠近他們的內心,理解他們的感受,從而建立起與他們交流和溝通的基礎。

那麼如果你家就有一個“寧死不屈”的倔小孩兒,到底該如何溝通,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非對即錯”的思維方式與周圍多姿多彩的世界有那麼一絲不和諧呢?

繪本、動畫片能“開腦洞”

幫助孩子重新在正確性與合理性之間探索出一種更爲柔性的平衡,家長首先應該做到不直接反駁孩子的想法,並試着尊重孩子的這個特質,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營造氛圍,有意識地耐心引導。比如在看動畫片、讀繪本時聚焦一些片段,讓他們慢慢感受到有許多所謂的“規則”並不是只有唯一正確的答案。爸爸媽媽可以找一些經典的兒童故事,帶着孩子一起展開思考。

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爲例,你就可以反問孩子,“假如你是司馬光,你打算怎麼救人呢?”然後帶着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司馬光可以叫其他小朋友不要慌,大家一起把缸推倒”、“跑去喊大人”……通過這樣的啓發式對話,幫助孩子打開思路,轉變觀念。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認死理

還可以在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創造一些情景,使他們注意到其他小朋友是怎麼做的,同齡小孩兒之間潛移默化,引發孩子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還可以採用暗中觀察或旁敲側擊的做法,等他們在事實面前發覺自己是錯誤的時候,再加以提醒和總結。

當然,不論哪種做法,最重要的是需要讓孩子知道,即便嘗試有別於以往認知的方式來接受一些不同的狀態,自己也不會受到懲罰或者承受一個讓自己無法駕馭的結果,同時還能得到來自父母的更多鼓勵、支持和力量。只有這樣,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長的理解、陪伴和安慰,孩子纔有可能慢慢從原有的思維模式中釋放出來,不依靠固守刻板的規則來尋求安全感,才能發展出新的認知模式,與周圍的一切融洽相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