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慶假期,在高鐵上發生這麼一幕:

一個約莫5歲的男孩子,在座位上一直動來動去,同時發出各種尖叫聲。前座的一位少女實在忍無可忍了,回頭對孩子的家長說說:“能不能讓您的孩子不要再這麼吵鬧了?”

孩子的家長出乎意料的、沒有像網上所說的那種“熊孩子他媽”的反駁行爲,而是轉頭對孩子說“你別鬧了,那位阿姨要生氣了!”

小孩子看了一眼少女,又看了一眼他媽媽,安靜了下來。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不知道各位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說過這麼類似的一句話:你再這樣我就要生氣咯!

當孩子還小,聽到家長說這種話的時候,會因爲害怕家長生氣而受到懲罰,於是停止當下的行爲。如前文中所提到的那位小男孩。

家長有沒有想過一點:孩子到底是因爲知道了對錯,所以停止,還是因爲害怕家長生氣帶來的懲罰,所以停止呢?

孩子的大腦,可以理解爲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machine(統計推理機),也就是說孩子只能根據家長教導推測出最直接結論。

比如,從“你別鬧了,那位阿姨要生氣了!”這句話中,年幼的孩子只能得出這個結論:因爲阿姨要生氣了,所以我不能鬧了。

反過來說:只要阿姨不生氣,我就可以繼續鬧。

這句話其實是在引導孩子“外歸因”。

什麼是外歸因?

外歸因是指存在於個人自身之外,影響行爲發生的條件和因素,包括機會和他人影響、環境條件等。[1]

如果家庭中長期發生類似的對話,孩子會慢慢將這些經驗內化(可以理解爲自我消化)。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是非觀是將事情矛頭指向外部,包括指向父母。

孩子長大之後,就會習慣性地將責任歸咎於別人,也就是外歸因。

一名男同事X,每次做錯什麼事,都會將問題歸咎於同事、領導甚至是合作商沒有事先將問題說清楚。久而久之,加上B懶惰的性格,讓他在公司裏非常不受待見。

這是外歸因帶來的常見的壞處。

這位同事的做事方式難道是現在才形成的嗎?難道是公司的環境下導致的嗎?

當然不是!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第2張

父母的三觀會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給下一代,也就是說,其實,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已經在告訴你的孩子:原來世界是這樣的。

孩子長大之後,想要再改變自己的觀念,就很難了:因爲這些觀念已經在他的腦海裏根深蒂固,孩子自己根本就意識不到觀念的正確與否。

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就要注意了:

1建立正確的是非觀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第3張

也就是引導孩子適合的歸因方式。

歸因,是指通過觀察他人或者自己的行爲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理。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Heider將歸因方式分爲內歸因和外歸因。外歸因即上文中所提到,將問題原因歸爲外部;內歸因是將行爲原因歸於個人特證。【2】

適當的內歸因,有助於孩子的增強自信,並且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但是家長無需刻意引導孩子將任何行爲都內歸因,而是應該教育孩子正確認識事物本身。

如上文中提到,當遇到自己的孩子在公衆場合吵鬧時,家長可以這樣教育孩子:你的吵鬧,打擾到別人了,這是不禮貌的。

不要以爲孩子還小,聽不懂成人說的道理。腦科學相關研究表明,3-7歲的孩子理解能力已經逐步成型,可以很清楚掌握對錯概念。

所以爸爸一定不能“省事”地教育孩子,更不能當個甩手掌櫃,因爲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做得每一個動作,孩子都會逐漸內化。

2培養孩子的“真懂事”

怎麼將熊孩子變成乖孩子?這2個技巧你得知道了! 第4張

如果孩子總是一味的聽取你意見,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從不讓你擔心,那你就真的要擔心了!

國學老師許少鋒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過這個問題,小孩太“懂事”,其實是在壓抑自己迎合他人。

也就是孩子是在壓抑自己的想法,硬性要求自己來附和父母和他人的期待。

代入一句話來形容這種看似很懂事的孩子:不在壓抑中爆發,就在壓抑中滅亡。

已經太多新聞報道這樣的案例,這裏就不一一舉例了。爸爸也可以自行代入一下這種角色,應該就能深有體會。

民主的家庭氛圍,定時開家庭會議,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勇氣。

當然並不是孩子所有的建議都需要接納,但一定要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

當你用心去聽時,就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大人不懂。說不定,你可以從孩子的想法中獲取新的生活靈感。

我們都離開童年太久了,所以越來越不懂孩子。嘗試站在孩子角度來思考,這應該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