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後來怎麼樣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在商場裏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娃娃機面前抓娃娃,結果就是抓不到,然後發脾氣,大哭,怎麼也不肯走。

抓娃娃本來就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個概率事件。

媽媽只好承諾,去樓下超市給他買個一樣的。

3歲多的孩子,很明白事理了,也明白什麼是真假,所以他依然大哭:沒有,樓下超市根本沒有。

媽媽只好上第二個大招——轉移注意力,那媽媽給你買個小汽車怎麼樣?

小汽車的誘惑看來足夠大,孩子不鬧了,跟着媽媽離開了。

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後來怎麼樣了?

如果說我們這代人小時候得到的尊重太少了,那麼我們下一輩這代人,得到的“尊重”可以說是過多了。

我們寧願轉移注意力、做虛假承諾、粉飾太平,也不肯讓孩子直面並經歷痛苦——是的,你今天確實得不到那個娃娃了。

所以,今後每次遇到抓不到娃娃的情況,孩子還是隻能靠大哭發泄,最後靠父母解救。

遺憾的是,不管哭多少次,還是沒有真真正正的體驗“得不到的痛苦”,接受“得不到的事實”,化解“得不到的怨氣”。

CC開始也經歷過抓不到就大哭的情況,我是怎麼做的?

其實我什麼也沒做,只告訴她,我們已經抓完了這次的10個硬幣,沒抓到,只能下次再試試。

嗚嗚,媽媽下次你能給我抓一個嗎?

媽媽也不知道能不能抓住,但下次我會更小心的抓。

(哇!又是大哭。)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沒拿到很難過,但有些東西是我們花錢可以買到的,有些就是不能,我們只能下次試試看。

後來再去那個商場,就帶CC抓10塊錢的,抓不到的時候,她就會主動說,這次沒抓住,下次再試試。

有時候10個硬幣意猶未盡,剩最後一個的時候,CC會捏着那枚遊戲幣圍着娃娃機轉很多圈,才下定決心抓哪一個;還有時候趕上沒感興趣,便也不抓了。

無論如何,對“滿懷期待,到期待落空”這件事,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化解方式。

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後來怎麼樣了? 第2張

一個心智健全的孩子,不是永遠快樂,不經歷痛苦的,而是在經歷過悲傷之後,有自我恢復的能力,在通過應對不同情緒的經歷中,成長爲樂觀、勇敢的人。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見不得孩子哭,一味的粉飾太平,那麼孩子就失去了自己成長的機會。

父母的職責也不是給孩子造鑄蜜罐,而是當他深陷痛苦時,幫助他認識痛苦,接受痛苦,走出痛苦。

即便有一天他走出父母的臂彎,沒有人從旁安慰,他也不會覺得孤立無援,因爲他已有足夠的能力去抵擋那些殘酷。

那麼,父母幫助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當下共情,事後覆盤。

拆分來看就是:認識情緒—看清事實—接受結果—總結經驗

上面這個例子裏,我用到了共情,多次跟大家聊過共情,這也是一個老話題了。今天就不過多展開了。(文末推薦閱讀我做了整理)

總結一下就是:

承認寶寶的感覺,並給情緒命名,告訴他我們知道他很難過/失落/沮喪/生氣...(認識情緒);

但我們確實得不到這個玩具(看清現實);

如果難過媽媽可以抱抱你,在旁邊陪着你。(但也僅此而已)(接受結果)

但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很多時候,事發之時並不符合共情的條件,也有的時候共情沒用,給情緒貼標籤、講道理,反而會讓原本趨於平靜的寶寶哭的更厲害。

如果當下的共情沒有成功,那麼接下來這件事,就更不能少了——事後覆盤(總結經驗)

舉一個我家的例子吧,剛好昨天我跟CC鬧了些不愉快。

每晚睡前,講完故事關燈之後,我都會跟CC聊會兒天。

尤其是某天她、她跟別人、或者我們之間有過不愉快時。

昨天晚上,因爲她拖延刷牙,最後沒有了睡前讀故事的時間,期間還玩抹布,把剛換好的秋衣和睡衣全弄溼了,然後她大發脾氣,我情緒也很差,嚷了她。

最後C爸來救場,帶她玩了些別的,才平靜的跟我上牀睡覺。

(這就屬於“當下不符合共情的條件”的其中一種,因爲我自己當時都不冷靜)

熄燈之後。

我先說:對不起,媽媽今天不該大聲嚷你。

(CC哇的一聲就哭了。)

媽媽,我發脾氣的時候你還喜不喜歡我?

喜歡你,但媽媽不喜歡你無理取鬧。

CC:你發脾氣的時候,我也還是喜歡你,可是我還是有一點點不喜歡你(發脾氣)。

我:可是你刷牙太磨蹭,上牀時間本來就晚了,偏偏還要這個時候玩溼布,結果衣服全溼了。

CC哭的更厲害,黑夜裏,緊緊的抱着我的脖子。“可是,我就是看見洗手池髒了,我想擦擦。”

我:原來CC是想擦乾淨,媽媽誤會你了,對不起哦。

委屈得以宣泄,CC釋放般的嚎啕大哭,然後在我輕拍的安撫中,漸漸的平息了下來。

事情當然還沒結束,畢竟抹布只是插曲。

我:今天沒有了故事時間你是不是很難過。

(CC猛地點點的頭,沒忍住,又哭了。)

我:那明天我們怎麼才能多聽故事呢?

CC:早點刷牙。

我:對,我們刷快一些,就能多看一本,這樣嗖嗖的刷快(我比劃了一下速度)。

CC:嗯,媽媽,我明天早早的就刷牙,你幫我快快的刷。

說到這裏的時候,CC的聲音已經要飛起來了。

即便在黑夜裏,我也知道她臉上掛着的,是對明天的憧憬。

媽媽以後也提前準備,還有謝謝你今天想幫媽媽洗洗手池哦,我們明天早上起來一起洗好不好?

好。

令我沒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一醒,CC就開開心心的跟我說,媽媽,我們再說一遍我刷牙的時候用抹布洗洗手池的故事好不好?

至此我也知道,我們算是和解了,孩子的委屈、失落、我的爲難、歉疚都得以撫慰。

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後來怎麼樣了? 第3張

很多媽媽說,每次給寶寶回顧事件時,他都哭的更厲害。這是很正常的,因爲這是一個“揭開傷疤見傷口”的過程。

但是隻有理智的覆盤,才能看到自己怎麼了?爲什麼會發脾氣?下次如何避免?

弄明白這些,纔是孩子經歷每一次負面情緒時,應該得到的成長。

在這個事件裏,表面上,經過C爸的安撫,CC已經平靜,但是她心裏的委屈和難過,其實並沒有釋放。

不然,我重複事件的時候她爲什麼會大哭?

不然,第二天她爲什麼還想重複一遍?

因爲她也想證明,這件事,已經不能在引起心中波瀾,傷不到她了。

所以平日裏,當CC搶別人玩具後、被別人欺負後、她發脾氣後、我發脾氣後,當晚,我一定會跟她一起復盤整件事。

一般開始的時候她都會大哭,像重新經歷了一次般情緒激動,但只有再次複習和麪對痛苦,她才能重新自己消化和排解,直到真正的看清、接受、找出對策。

大人常常覺得“我必須幫孩子解決掉這個問題,不然我就不是好父母”,有時候還會掩耳盜鈴的認爲幫孩子隔離了、轉移了、眼不見,痛苦就沒了。

其實我們只是倉促的在當下把事情了了,卻沒給孩子看清事實和自己的機會。

所以,那些見不得孩子哭的家長,最後怎麼樣了?

他們最終成爲了孩子情緒的保姆,一直在忙着幫孩子四處滅火。

同一個問題、同一個情緒,經歷了數十次數百次,數年數十年,孩子依然沒有從中得到經驗和啓示,獲得自己解決問題,排解情緒的能力。

而經歷過的那些痛苦,也便是白白經歷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