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沒有父母經常覺得自己和孩子有些溝通障礙的,經常你說這個,他說那個,其實都是因爲這些“噪音”!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有一段經典的對話,相信它在每對父母和子女的溝通中都出現過,那就是:

“知道自己做錯了嗎?”

“知道。”

“錯哪了?”

“不知道。”

這時候父母的內心是崩潰的:我都說得這麼清楚了,你爲什麼還不明白!?

而孩子的內心則是無奈的:你雖然說了很多,可我真的不明白。

孩子和父母的溝通中爲什麼會經常出現這樣的狀況?因爲我們的溝通中處處充斥着“噪音”。

這些“噪音”來源於以下方面:

不同的發展階段

成人能夠運用經驗推理理解很多事情,但2歲前的孩子思維發展還處在感知運動階段,它能理解部分客觀世界的因果關係,但還不能理解語言上的因果關係,所以這個時候成人想用說道理和懲罰來讓孩子不碰熱水,那是達不到效果的,反而是讓孩子在看護的狀態下輕輕碰幾次水杯,他就能理解這種行爲是危險的;對於前運算階段的2到7歲的孩子,要讓他們結束遊戲,我們最常用的“再玩五分鐘”也只是自我安慰,他們的思維水平就決定了他們對時間沒有概念,所以用具體的“再玩兩個遊戲”或可視的“當沙漏漏完了我們就結束”方式,才能實現更有效地溝通。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不同的語言

雖然我們通過“說話”來和孩子溝通,可是分析一下說出來的“話”就很有意思。“話”就是“語言”,但有一種痛苦的溝通叫做“你說的每個字我都懂,但放到一塊我就不明白”。這就是“社會方言”。

“社會方言”在現代分工詳細的社會普遍存在,老師有教學術語,戲曲有程式語言,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專屬的語言。3歲以後孩子總問“這是什麼,爲什麼”,如果我們用成人世界的語言給他們解釋,孩子們聽到的就是“術語”,當我們呵斥孩子浪費水的時候,他們只會滿腦袋問號“爲什麼洗完臉的水不能隨便倒?什麼是乾旱?什麼是污染?”。他們這個階段只能理解身邊能看見的事情,而用比喻交流就能幫助他們理解:“你回外婆家時是不是發現泥巴地都裂口子了?這就是乾旱,因爲沒有水。自來水管抽不上水來,人就沒水喝了。”“你喝的水裏如果掉進了灰,就沒有之前那麼幹淨了,就被污染了。”“水就這麼多,我們多用了,別人就得少用,所以我們少用點,別人就能夠用。”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第2張

不同的人生閱歷

郭德綱曾經在節目裏要沙溢的兒子安吉叫他“爸爸”,在他和一些成人看來這只是拉近關係調節氛圍的一種手段,沒什麼大不了。但看看快要哭出來的安吉,我們就知道孩子並不能這麼理解。

《小王子》裏有一句話:“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不過很少有人記得。”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就能夠覺察到他人的感受,而作爲成人的我們,在看到孩子害羞、委屈甚至憤怒的表情時,爲什麼還不能停止自己的行爲?成人的老成世故是建立在你的身體長了幾十年,你經歷了幾十年的歲月基礎上的。而孩子,人生纔剛剛開始,而且他要經歷的人生也和你不同。所以成人不要用你的“幽默”來體現孩子的“傻”,小心十年後孩子用網絡語言來還擊你的“土”。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第3張

我們該如何消除“噪音”?

看到語言背後的感受

研究《非暴力溝通》的盧森堡博士尊提醒我們,溝通要看到孩子語言背後的感受。當孩子說“我就不按照你說的做”時,背後其實傳遞的是“委屈、憤怒”的感受。當我們過濾掉那些話語,看到他背後的無助時,就會知道孩子並沒有我們認爲的那麼粗魯、不講道理。

三次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溝通之父”戈登博士就進一步提出,溝通要學會“解碼”。

如何“解碼”?

如果一個人能夠非常準確地表達自己,那麼溝通就不會複雜。但事實是哪怕只是表達自己“餓了,想吃東西”,這個“編碼”過程也不容易。孩子可能就直接抱怨“媽媽你做飯怎麼那麼慢啊,一會兒我還要找小朋友玩呢!”而作爲媽媽,很可能把這個解碼爲“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耐煩,就知道玩,一點都不體諒人。”

爲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初次“解碼”之後和孩子確認:“你是想着趕緊吃完和小朋友玩嗎?”“不是的,我就是餓了。”這時候,孩子再次“編碼”,我們就能夠正確“解碼”孩子的需求:他只是餓了。

和孩子溝通不了,都是因爲這些“噪音”! 第4張

這個方法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適用:

1歲的孩子啊啊啊地一邊叫一邊顛顛着朝一個玩具走過去,你可以解碼“哦,你是想告訴媽媽你看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東西嗎?”當你說完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如果點了點頭,那就說明你成功解碼了。如果孩子還拉着你的手叫個不停,那他很可能要表達的是“我想摸摸這個東西”,你就要抱着他去摸一摸。

4歲的孩子在商場裏“媽媽給我買這個”“我還要買那個”,我們很容易就解碼成“你怎麼看到什麼都要,這個敗家孩子!”於是我們馬上黑下臉拉着孩子就往外走,並且威脅孩子“下次再也不帶你來商場了!”可是如果你多嘗試解碼幾次,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只是在表達“媽媽,我喜歡這個玩具,我想多看一下。”當一位媽媽成功解碼了女兒的話之後,發現孩子真的只是想表達喜歡,逛了一晚上女兒什麼玩具都沒讓媽媽買,還高高興興地跟着媽媽回家了。

和孩子的溝通,背景裏的“噪音”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沒辦法讓它消除,但我們可以認識它、過濾它,然後通過認識孩子話語背後的感受,耐心解碼孩子的話語,我們會發現其實親子溝通真的能變得簡單,高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