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考不到第一就焦慮怎麼辦

孩子考不到第一就焦慮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我努力考第一有什麼錯?這位母親的回答驚醒很多父母。從小到大看到很多父母,想方設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花費很大的力氣讓孩子成爲第一名。

孩子考不到第一就焦慮怎麼辦

可是等孩子畢業以後,又東奔西走給孩子安排工作,希望他平淡安穩度過此生,爲什麼會出現這種前後矛盾的心理,不禁讓人疑惑。

你希望孩子考第一嗎?或者,你鼓勵過孩子要以第一名爲自己的奮進目標嗎?

雖然每個家長的教育理念不一樣,對孩子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但很多父母會認爲,孩子學習成績優異當然值得鼓勵,能考第一名,爲什麼要做第二?

這是大部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的態度,不過,這個世界總存在着一些反常規的人和事,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也有一些家長獨樹一幟。

“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就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這樣”奇葩“的教育理念,還是令很多人感到意外。

如果你以爲以上只是極端個例,這些父母只是不想讓孩子活得太累,平淡快樂就好,所以也就不希望孩子考第一,其實不是的。相反,這樣做反而是爲了孩子能夠更完整和優秀。

曾在一堂親子課上和300多位學生家長分享:“不要讓孩子考第一名”。20歲就出書,不足30歲就已獲得臺灣所有重要文學獎項,按理說在文學領域拿過不少第一,觀點卻是: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讓他別那麼努力,輕鬆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後幾名,那就讓他努力進到前17名裏面吧。爲什麼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祕密——小時候我們那班只有17個人。“

發現家長很在意學習成績,都想讓孩子考第一名,但其實很多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第17名。

原因是這些孩子人際關係更好,既可以和第一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他們的心理壓力更好,生活更輕鬆,創意也最好。

但是做第一名有什麼不好呢?第一名是對一個孩子的智力、毅力、學習能力各方面最好的褒獎與肯定,同時還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個人成就感……

可是,任何事情也都是有兩面性的,持有“永爭第一”的心態和志向能讓孩子保持優秀和榮光,但一次次的好成績換來的讚美,和對名次的執念也容易讓孩子迷失自己。

過分追求第一,可能會導致孩子內心的彈性越來越小,對失敗和挫折的容忍度和消解能力越來越低。

有一位高中男生因爲不解自己的家人爲何要”扯自己後腿“,不讓他考第一名,跑到勇氣臺去質問自己的媽媽:自己追求進步,究竟有什麼錯?

媽媽給出的回答,讓很多觀衆肅然起敬。

可是有一次,媽媽看到了小吳在課桌前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考第二就是落後“,於是吳媽媽心裏一緊,孩子是不是把名次看的太重了?

爲了讓孩子不要有這麼重的得失心,不讓這種過分正爭強好勝的心態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經常以”不一定要考第一”來勸解孩子。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任何的成就,任何的光芒都不應該以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爲代價。

“永遠只做最優秀的一個,萬事爭當第一”這樣的概念在孩子的成長中,是一個危險的信號。第一名的”高帽“戴的太久,慢慢會使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失敗和普通,從而活得越來越辛苦,難以收穫內心的幸福和滿足。

看得出來,都是真正愛自己孩子的,相比學習成績和個人成就,他們更關心孩子的心靈健康,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而那些一直追求卓越,卻沒有及時調整心態的“第一名”,後來怎麼樣了呢?

以固定格式的開場白和麪癱表情拍攝的一系列視頻,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股熱潮,受到大量粉絲的追捧。

成名以後,學霸身份和背景也慢慢被扒了出來。你以爲只是一個靠運氣走紅的普通女孩女孩,但其實還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別人家的孩子“,但這個學習成績從小就優異到大的高材生,也曾是一個要靠吃藥才能控制住病情的抑鬱症患者。

初中時,就是年級第一,後來初三時家裏生出一些變故,成了媽媽唯一的精神支柱。自此以後,必須更加努力的考第一名,要是考了第二名,大家就會覺得完了,這孩子被耽誤了,尤其是媽媽。所以,還來不及經歷青春期的叛逆,就要努力的考第一名來哄媽媽的開心。

進入高中以後,原本沒想着要考北大,但是他發現自己所在的高中,同學們都是衝着清華北大去的。

高一的時候老師打印了一份名單,讓每個人都寫上自己的志願學校,原本已經填了中國政法大學,可是老師卻讓改成北大,還說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會給其他同學帶來不好的影響,因爲當時是他們班的第四名,而在他前後的20多個同學,都填的是清華或北大。

而且他們班特別鼓勵競爭,教室後面有一張很大的排名榜,老師要求每個人都要選擇一個競爭對手,去跟他比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還一定要說,這次我要超過他,如果沒超過他,就會有一個對賭協議。

考上了北大,後來又讀了紐約大學的研究生,可是這些光環不僅沒有因此變得自信和快樂,反而是越來越迷失,越來越悲觀,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爲了滿足媽媽的期待,爲了迎合別人的讚美,努力爭做最好,卻忘了問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真實的自己想要怎樣去生活。在患上抑鬱症以後,發現北大有很多跟自己一樣的人:”我到北醫六院看病,北大一到期末看抑鬱症的人可多了。“

經歷了這一場心理健康的浩劫,慢慢開始去找回真實的自己,調整自己的心理結構。因搞笑視頻成名了以後,在一次採訪中感悟到:

“很多人都覺得我啥都行,這是很可怕的。很多人簇擁着你,跟你合影,肯定會讓你會產生飄的感覺,但是我及時把自己拽回來了。我心裏有數,什麼行什麼不行。什麼東西是虛的,什麼東西是實的。什麼東西是你真正的能力,什麼東西只是你暫時的……”

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很多人是不相信的。九歲開始出書,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被這些光環籠罩着長大,說驕傲、自信倒還合理,怎會生出“討好他人”的這種卑微姿態呢?

如果你仔細地去了解,會發現經常用一個詞“諂媚”來形容自己。時常說自己:“太希望別人喜歡我了。”

從小就飽受太多讚美,也揹負了太多期待,嚐到了“優秀”給自己帶來的甜頭,

也導致了過分的在意別人的眼光,越來越丟不掉自己身上的標籤和偶像包袱。

“別的小孩可能九歲就叛逆,我九歲寫東西出名,被別人喜歡成了工作的一部分,所以這個階段就特別的長,說難聽點就是圈粉。”

久而久之,不僅是保持着“爭第一,做王者”的上進心,甚至學會了耐心地聽別人講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事,會去思考別人希望自己怎麼做,而不是自己想要什麼,會去做一切可以讓別人開心和喜歡自己的事。

如果你的孩子總是小心翼翼地觀察着自己的行爲是否得到了別人的認可,努力的考第一名來討父母的歡心,不要高興的太早。他可能正在養成一種人格障礙,這對孩子以後收穫幸福,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相當不利。

談戀愛的時候,男朋友打電話,在通電話過程中責罵,然後一直道歉,道歉了2個小時,但對方認爲這個道歉很敷衍,她掛了電話後那邊還一直打一直打。

看着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渾身發抖,但不敢跟對方說“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種狠話。

過了一段時間,再回想起這段經歷,覺得很恐怖,因爲即使在如此親密的兩性關係中,好像都不會去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只會害怕起衝突,害怕讓別人覺得不高興。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悲哀。如果你不希望孩子成爲這樣的人,就不要給予他有條件的愛,不要讓孩子覺得考第一名、努力變得優秀,自己才配的上父母的喜愛,才能得到別人的讚賞。

當然,第一名也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不是所有考第一名或以第一名爲奮進目標的孩子,都會產生心理問題和人格障礙。只是希望家長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理智一些,不要讓第一名、冠軍、高考狀元這些頭銜和標籤扭曲了孩子的心態。

保持進取,努力上進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遇到問題時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

特差的時候不要對自己灰心,特別好的時候也不要忘了型,起起落落、有成有敗纔是人生的常態。也不要爲了別人的期待而模糊了自己,人應該爲自己而活,最真實的你也是最好的你。

成績和名次並不是衡量孩子才能和天賦的唯一標準,也不是決定他們未來人生的唯一度量衡。人的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東西,除了學習,孩子還應該掌握這幾方面的能力:

面對挫折的能力

如果孩子總考第一,或者固執的追求第一,家長們就要警惕孩子爲什麼總有那樣的執念,如果有一天摔下來,他是否能承受得起?如果當不了第一,他能否接納自己,滿足、開心的活下去。

愛的能力

愛,不僅是指人跟人之間的感情,還有對生活的熱愛,對喜歡的事物的熱愛,都能讓孩子的生命更加飽滿和有活力。心中有愛,面對艱難困苦,也會更有力量和勇氣。

認識生命多元價值的能力

臺灣有個學生,父親是種鳳梨的農民,因爲要鑑定鳳梨的甜分,每個鳳梨敲3下,幾年下來,父親敲鳳梨的手指腫得很粗大。學生很心疼父親,就發明了一個可以敲三下鑑定鳳梨甜度的機器,後來得了英國發明獎的金獎。

孩子不一定要成績好,重要的是看他對生命的多元理解力。

拓展視野的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會被家長帶着到處去看世界,或送去國外唸書,爲了培養孩子更寬廣宏大的世界觀。這是好想法,認識到世界的廣大,才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表達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表達,是一個人活在當下,與世界建立深度聯繫的最好方式。先學習瞭解自己,之後還要學會表達,這樣才容易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舒服的做自己,勇敢的與世界對話。

當你發現自己被他人的期待所綁架和裹挾時,要勇敢的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和思想 ,這樣才能在成長的路上不至於迷失。

除了鞭策着好好學習,家長們要讓孩子明白的道理還有很多,不要讓成績和名次佔據了他們本該擁有的更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