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別小學化!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別小學化!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園“小學化”是近幾年一些幼兒園爲迎合部分家長的需要以及應付小學入學考試而出現的問題。幼兒園提前將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灌輸給學齡前兒童,甚至辦起了提高班、特長班,節假日也給孩子加班加點。孩子學得無精打采,家長接送、複習、檢查,同樣疲憊不堪。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別小學化!

幼兒園“小學化”是近幾年一些幼兒園爲迎合部分家長的需要以及應付小學入學考試而出現的問題。幼兒園提前將小學低年級的課程內容灌輸給學齡前兒童,甚至辦起了提高班、特長班,節假日也給孩子加班加點。孩子學得無精打采,家長接送、複習、檢查,同樣疲憊不堪。而幼兒園本身對此也有苦難言:都知道兒童的天性是玩耍,但想進重點小學要考試,光會玩耍,是答不好考卷的。許多家長有要求,孩子之間也總是互相“比試”你會寫多少個字,我會拼多少單詞,幼兒園教一些小學的知識,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然而,變了味的學前教育,對孩子來說究竟是“良藥苦口”,還是“拔苗助長”?

提前應試教育≠早期智力開發

雖然大多數家長對於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態度已趨理性,認識到培養孩子應遵循幼兒認知、成長的規律,但仍有部分家長積重難返,認爲肯給孩子“加碼”的老師纔是好老師,多教“正經知識”的幼兒園纔是好幼兒園。於是,幼兒園也不得不迎合家長的需要,將“應試教育”體制之下的學習方法提前灌給孩子,不但模擬小學課堂的授課方法,每天佈置作業,甚至還要進行大大小小的考試。

然而,這種完全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對早期智力開發起到促進作用,反而會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兒童需要在遊戲中學會交流、感知,玩纔是孩子的天職。科學的學前教育應該培養兒童的綜合能力: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性格、正確的行爲習慣等等,應當是學前教育應當側重的方面,這將爲孩子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跑得早≠跑得好

常聽小學低年級家長抱怨:幼兒園老師常誇孩子又聰明又聽話,怎麼一上學,淨讓老師請家長,說上課不注意聽講、紀律不好呢?會不會是得了多動症?其實,孩子上學後的變化,恰恰源於上學前的“聰明”、“聽話”。

舉個例子:某田徑運動員爲了在長跑比賽中取得好成績,於是提前三天便站在起跑線上開始做準備動作——這個例子聽起來有些荒謬,而很多家長和幼兒園卻正在讓孩子做這樣的準備。幼兒園的教育之於一個人的成長,其作用相當於在長跑比賽前站上起跑線。過早地站在起跑線上開始準備,也許能在開始的幾百米中遙遙領先;殊不知,這樣很可能會提前耗盡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孩子提前學到了很多小學階段的知識,正式入學後,就會因爲學不到新鮮東西而感到上課很無趣;但即使不認真聽講,也會憑着幼兒園裏打下的“堅實”功底而在開始的幾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上課聽講並不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無法養成,必然會影響日後的學習。

這樣的孩子,還能在長跑中獲勝嗎?

“藝多不壓身”≠填鴨式灌輸

月月的媽媽是英語老師,爸爸是英語兼法語翻譯。媽媽從月月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用英語和女兒對話。3歲時,爸爸又開始教月月法語。到4歲時,聰明的月月竟然能做到和媽媽說英語、和爸爸說法語、和小朋友說普通話。這讓年輕的父母欣喜不已,又開始教她日語。然而,到快上小學時,6歲的月月竟突然一句話都不說了。經檢查,醫生診斷月月得了“失語症”。原因就在於她同時學習的語言太多。醫生說,好在發現比較早,只要通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就能恢復。

月月的悲劇不得不引起家長的反思。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於是盡其所能將自己掌握的“十八般武藝”全部教給孩子,且告訴孩子“藝多不壓身”。但這種填鴨式的“早教”,往往輕則影響孩子的幸福,重則毀掉孩子的健康。

與其押上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做賭注,希望換取孩子長大後的成功,不如順其自然,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因爲再多的成就,也不能把失去的東西補償回來。

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早教專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教育部門也紛紛出臺規定禁止小學招生舉辦以考查知識爲目的的入學考試。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減輕負擔,自由成長,健康快樂地度過金色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