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幼兒園教育要去小學化

關於幼兒的學習,儘管不同的理論、不同的價值觀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基於現代兒童教育學、心理學、兒童發展理論以及學習科學的研究,對幼兒的理解以及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幼兒的學習就是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是幼兒主動地探索周圍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物質環境的過程。這一看待幼兒學習的觀點與人們習慣的對學習的理解似乎不一致。通常一提到學習,往往僅僅與讀書、聽課做作業等聯繫在一起,侷限於學業學習。這種對學習的看法適應於某些階段,某些類型的學習。如果這樣來理解3——6歲兒童的學習的話,則是成人把幼兒的學習僅僅侷限在反覆的練習認字、寫字、做數學題的話,將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造成極大的傷害,幼兒的學習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的特徵、認知特徵、所持有經驗的特徵及身心發展的規律所決定的。幼兒的學習內容是廣泛的,包括與人的交往和同伴一起玩,以及參與自己生存所需的所有活動,如穿衣吃飯洗手如廁,遊戲等等。幼兒的學習方式主要是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去模仿、感知探究,“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的建構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遊戲是幼兒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幼兒自己的生活使其學習的最重要的途徑。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爲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它伴隨着幼兒的成長。幼兒在遊戲的時候,經驗是最綜合的,不會出現社會、認知、動作的割裂,遊戲時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來進行活動,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有用的知識和經驗。常言道:“會玩的孩子聰明”,遊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幼兒遊戲的目的就是遊戲本身,而不爲其它,幼兒遊戲時並不在乎結果,遊戲中的幼兒總是變換着方法一遍一遍的重來。比如搭積木幼兒總是搭好了就拆,拆掉了換一種方法在搭,這就極大地促進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幼兒在遊戲中經常因缺乏相應的材料而使用替代物,比如:在不同的遊戲情境中,一根木棒可用於表徵:當馬、當槍、當劍、當老爺爺的柺杖、當孫悟空的金箍棒。遊戲中這種對物體使用的替代特徵,對幼兒同樣是一種思維靈活性和發散性的練習。相比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遊戲具有很的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正是有這種不確定性,就經常給正在遊戲的幼兒帶來始料不及的問題,比如球滾到樹洞裏,沙包扔到樹叉上,繩子不夠長了,玩伴不高興了等。爲了實現自己遊戲的意願,幼兒總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自己去解決問題,而爲遊戲的需要,幼兒往往玩中生智。遊戲是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去運用各種策略解決問題,使幼兒增長智慧。

遊戲中的學習對幼兒發展具有長遠效應。雖然集體上課與自發遊戲都能促進幼兒的發展,但是學習效應有很大的區別,前者可以帶來即時效應,尤其是關於知識技能的教學,目的性很強,教什麼學什麼,是否學會,馬上就能在幼兒身上得到反映,而遊戲則不然,他是在潛移默化中小步遞進的能力提升和智慧增長,帶給幼兒的是聰明,這種聰明雖不如識字背詩那樣顯而易見,卻能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發揮作用,例如:我們經常看到幼兒在遊戲中分東西,又是給幾個娃娃分食物,有時玩伴之間份材料,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發現,當同樣多的東西分成不同份時,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這一發現使他們以後小學學習除法時顯的格外聰明。由於角色遊戲使幼兒通過想象構思情節的一種裝扮活動,所以經常玩角色遊戲的孩子,練習的是敘事能力,有助於入學後的記敘文寫作。經常的遊戲交往,會使幼兒體會到,出於同樣的遊戲情境下,有時大家的理解和想法是一樣的,有時是不一樣的,這有助於幼兒產生同理心,提高觀點採擇能力,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來調節自己的行爲,這樣,他就會成爲一個善於合作的人。

遊戲具有潛移默化的學習效應,這種效應不是現實的,他是未來的。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宣講心得體會

目前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象應該說是相當嚴重,最明顯的是在書寫方面。早期教育提倡的是培養幼兒早期閱讀的能力,包括英語口語的練習。但是現在好多的幼兒園都爲了迎合家長,全然不顧幼兒手指骨骼及肌肉的現有能力,讓幼兒讀寫大量並且複雜的漢字及英文單詞。

從身體上來說,我們的孩子年齡很小,身體沒有發育完全,尤其是手指的小肌肉羣沒有發育好,在很小的時候就讓他握鉛筆,他手部的骨骼、肌肉以及力量都沒有達到標準,握起來既吃力又姿勢不正確,可能會造成視力的退化,而且錯誤的握筆姿勢一旦形成了就很難再改過來,由於很辛苦,幼兒會感到很累反而造成了以後的厭學。

這對於幼兒尚未發育健全的身心來說都是一種極大的傷害。許多的家長爲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紛紛的提前開始爲孩子惡補拼音、寫字、算術等等。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似有愈演愈烈之勢。

然而,我認爲幼兒教育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智力開發,幼兒教學也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科學的幼兒教育應該是一種幼兒綜合能力的培養。如健全的人格、紮實的身體基礎、良好的性格行爲習慣都應該從小着手培養,幼兒教育就應該偏重這些方面,能爲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第2張

現在很多的幼兒似乎都變成了“小學生”, 本該唱歌、跳舞、遊戲的孩子,現在卻在埋頭苦學英語、語文、數學……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更甚至還可能會因爲過早的學業負擔而扼殺了孩子今後的學習興趣。這是很可怕的一種行爲!幼兒園的“小學化”教育模式,不僅會給幼兒增添沉重的心理壓力,也束縛住了孩子的個性和想象能力。

在幼兒園裏我們主要進行的是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包括的面非常廣: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良好的品德行爲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家長不明白,我們的一日生活都在學習:

我們在進餐的時候教會幼兒正確的用勺、用筷子的方法,吃飯不挑食、不偏食、細嚼慢嚥,不拖延時間,飯前便後正確洗手;午睡時會正確、有序的穿脫衣服,做到按時睡眠、起牀、安靜睡眠並有正確的睡姿;做遊戲時能和小朋友友好相處、不爭搶玩具、不打人罵人;

上課時能認真聽講,專心按老師的要求做,對學習內容有興趣等等很多很多,這所有的一切都促進了幼兒的動手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友好交往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性等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這一切的一切遠比單純的知識學習要更重要得多!

總結對於每個孩子來說,他所學到的最主要也是最寶貴的東西,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


幼兒老師去小學化體會:學習《防止和糾正幼兒園“小學化”現象》

都會選擇不同的渠道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新、更廣的知識,爲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現狀在現今中國可謂是比比皆是,各種補習班、興趣班、智能提高班充斥着孩子們的生活,吞噬着孩子的美好童年,就連剛進入學習初級階段的幼兒園小朋友也不能倖免,讓幼兒獲取更多超前的學習知識甚至成爲許多家長選擇幼兒園的先決條件,這無疑給幼兒園拋出了一個大難題,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這就需要幼兒教師在依照教育部有關規定的情況下,引導家長以正確、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幼兒超前學習的種種問題。讓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老師的角度審視一系列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種種弊端。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第3張

在日常幼兒教學中,我也常常遇到一些提出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家長,我很慶幸我班大部分家長都是比較開明的,他們尊重老師提出有關孩子的種種建議,他們接受老師所提出的: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以及激發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敢於發現並實踐、驗證的過程。當遇到個別堅持己見的家長時,我會通過多方面的渠道爲家長解釋爲什麼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對孩子的影響會弊大於利。例如:我會以班級課表入手,讓家長知道幼兒階段學習習慣培養與學習探索慾望的激發是多麼的重要。還會讓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學習環境、學習層面、學習興趣等設身處地的思考幼兒園“小學化”現象的弊端,並讓家長站在一位小學老師的角度去思考是不是真的希望幼兒園小朋友進行種種的超前學習,這種超前學習等孩子真正進入小學,面對小學的學習模式和學習環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都是作爲幼兒教師該讓家長認真思考、認真反省的問題。

我會一直堅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創設適宜幼兒發展的良好條件,爲孩子的幼兒階段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防止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學習體會

幼兒教育是早期教育,是兒童開始接觸社會、開闊眼界、良好習慣養成的一個重要教育階段,是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樂園。而今,受社會觀念和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越演越烈,完全不顧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以小學生的行爲規則要求幼兒園兒童,不斷灌輸小學的各種知識,大量的拼音識字計算擠佔了幼兒遊戲時間、耽誤了開發幼兒智力的最佳時機。如果任由這種教育方式的蔓延,必然會對幼兒的正常教育以及幼兒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不利。通過本次學習,我的感悟頗深。

首先我明白了什麼是幼兒教育小學化?

幼兒教育小學化,指的是幼兒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幼兒當作小學生來要求,企圖拔苗

助長的一種做法。它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強行轉變幼兒的思維方式、思維邏輯和行爲準則,不利於幼兒進入小學後學習興趣的培養。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做法從根本上忽視了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剝奪了幼兒的童真童趣和遊戲玩耍的權利,是對幼兒生理和心理的一種摧殘,扭曲甚至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嚴重影響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心理的正常發展。

【幼兒園去小學化心得體會】去小學化教育心得體會 第4張

一、違背了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年齡特徵

幼兒生理學、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早已證明,幼兒的身體發育水平、神經系統功能、認識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質還很不成熟、很不完善,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過早地把小學內容搬到幼兒園,開展拼音、寫字、算數、珠腦心算等內容的教學,片面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甚至佈置家庭作業,組織各種形式的考試和競賽活動等,必然使兒童失去接受世界的興趣,喪失主動性與創造性,容易形成慣性思維,限制思維的正常發展水平,形成做事機械、教條的習慣,嚴重的會使兒童對學習產生抵抗心理。

二、違背了幼兒的認知規律,極易使幼兒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產生厭學、畏懼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

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對進一步學齡教育產生負面影響:會使部分幼兒對學習產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懼;幼兒進入小學後容易因爲“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課,不認真學習,導致幼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成作業等不良學習態度等。

三、降低幼兒學習興趣,影響小學教育效果

由於幼兒在幼兒園學習了內容不同、要求不一、參差不齊的小學知識,當其升入小學一年級後,小學教師難以按照教學要求施教,不僅擾亂了小學的教學進度安排,還會挫傷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過於重視智力因素,忽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我國頒佈的《幼兒園工作規程》規定幼兒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幼兒教育小學化則過多地重視了聽說讀寫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他非智力因素培養和發展。這些被忽視的素質教育包括:創新思維教育、愛心教育、探索周圍世界教育、社會交往教育、自主自理教育、自主活動教育等。

要消除“小學化”傾向,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長的支持與理解。爲了您的寶寶,請您和我們一起來做:

1.轉變思想觀念,從根本上理解幼兒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在不忽視幼兒智力因素髮展的基礎上,重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養。

2.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幼兒不背書包、不提前進行書寫和運算、不學小學一年級的知識、不做家庭作業。

3.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尊重孩子的真實感受,鼓勵孩子的個性化發展,拋棄“家長的需要就是孩子的需要,知識學得越多越好,技能也是越多越好”的錯誤認識,尊重孩子自身的獨特特點;在家庭中營造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對於孩子的奇思異想要給予重視和引導,要鼓勵孩子大膽地去想去做大人們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也要投入進去,與孩子一起構思探索,這樣才真正地爲幼兒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家庭基礎。

讓我們共同攜手,還給孩子一片自由、快樂成長的天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