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隔代撫養利與弊大討論

隔代撫養利與弊大討論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繁重,許多年輕的爸爸媽媽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去撫養。調查表明,孩子年齡愈小,與老一輩生活在一起的比率愈高。隨着社會老齡化趨勢的形成,由隔代進行教育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隔代撫養中,孩子與有學識才能的老人在一起,在祖輩的啓發和點撥下,刺激他的大腦思維,達到很好的啓蒙教育效果。

但不是所有的隔代撫養都有這樣的成效,許多祖輩對孫輩過分溺愛,往往導致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極強、不合羣、交往能力差等不良個性。

隔代教育作爲一種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着極大的影響,只有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撫養的利與弊,發揮其優勢,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長。選擇隔代教育的家庭,祖輩和父母要互相理解,經常溝通,在教育上要達成一致,共同教育孩子。

隔代撫養之利

伴隨着孩子的出生,撫養教育的責任也隨之落在了父母的肩上。選擇由祖輩幫忙撫養教育孩子多是無奈之舉,但許多父母並沒有考慮過隔代撫養教育的後果,往往在發現了孩子身上的缺點之後才抱怨起祖輩來,這是不公平的。

在選擇隔代教育之前,年輕的爸爸媽媽就應該瞭解隔代教育的利與弊。

隔代教育的優勢

●祖輩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可以彌補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方面的經驗不足,發揮祖輩的經驗優勢。

●由於沒有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拖累,祖輩在心態上比工作緊張、壓力繁重的年輕父母要平靜得多,比較有耐心去陪伴和教育孫輩。

●俗話說得好“老小孩,小小孩”,也就是說老人自身有一種兒童心理,特別喜歡與孩子玩樂,易與孫輩建立融洽的感情,爲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

●隔代教育對祖輩自身也有利,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從孫輩們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與孫輩玩耍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也大有裨益。 

隔代撫養之弊

溺愛許多老人因自己年輕時工作和生活條件所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將更多的愛補償在孫輩身上。也有一些老人是愛屋及烏,把對子女的愛延續到孫輩身上。祖輩對孫輩的這種偏愛往往很容易變成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什麼事一包到底,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處事能力低下。還有一些老人因過度疼愛孩子而“護短”,致使孩子的缺點長期得不到矯正而養成不良行爲和性格。許多幼兒園的老師反映,性格上有明顯缺陷的孩子,大都有“隔代教育”的影子。在祖輩庇護下的孩子容易出現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膽小怕事、不合羣、寡言少語、應變能力差,“特內向”;另一個極端是放縱慾強、專橫跋扈、難以管理,“特外向”。在家裏是個小霸王,到了外面毫無獨立能力,碰到問題只知道躲到大人的身後尋求保護。

造成親子感情隔閡平時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習慣了祖輩的袒護和遷就,當父母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對他嚴格要求時,孩子很難接受,容易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和牴觸情緒,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難以進行。加之父母嚴格要求或懲罰孩子時,祖輩往往出面干預,就使得父母更加無法行使教育自己子女的權利,既影響孩子健康成長,也容易導致家庭的關係失和。

觀念對碰:兩代人分歧在哪?

我在一家投資顧問公司工作,女兒文文2歲多了。自從文文生下來,奶奶就把帶文文當成了自己的首要任務,一旦變天就給文文穿上好幾層衣服;文文不小心摔倒,她好像比自己受傷都疼,又哄又抱的;文文做錯了事也不許我們說,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寵着文文護着文文。她的這些做法我並不贊成,這樣對文文的成長不利,我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育兒,可文文奶奶又特別固執,不肯聽別人的意見。唉,究竟有沒有調和兩代人育兒觀念的兩全之策?傾訴媽咪/崔瑩

以上這位媽咪的陳述可以看出,調和兩代人的育兒觀念已經成爲職場媽咪生活中的一個大問題。讓我們先看看兩代人到底在哪些問題上存在着分歧。

奶奶:寶寶一定要穿暖和一點,別凍着。

媽咪:穿多了不好,反而更容易生病。

奶奶:多抱抱孩子,他更容易入睡,也更乖。

媽咪:總抱他,他會越來越粘人,經常會把所有人搞得疲憊不堪。

奶奶:孩子要什麼就給他好了,沒事總惹他哭對身體不好。

媽咪:有些事情必須要有原則,不能總由着他。

奶奶: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愛吃什麼就給做點什麼。

媽咪:寶寶的健康成長是需要均衡營養的,不能讓他養成挑食的壞習慣。

奶奶:我們經常帶着孩子到遊樂場或公園玩,下雨天可以在家玩捉迷藏。

媽咪:不能總讓寶寶和大人玩,應該儘量創造機會讓他和小朋友們玩,讓他習慣在集體裏生活。

奶奶:小孩子不懂事,犯點兒小錯也沒關係,他大了就知道了。

媽咪:寶寶從小就要知道做了錯事要承擔責任,他雖然小,我們可以用適合他的方式讓他知道這一點。

奶奶:孩子他爸不就是這麼帶大的,不是長得挺好的嗎?有知識有文化,身體也不錯。怎麼你們自己有了孩子,反而信不過我了,我說的就全是落伍了嗎?

媽咪:我們小的時候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了,很少有人意識到科學育兒,所以老人也很少有這方面的經驗。隨着時代的進步,科學地培養孩子被我們這一代父母所重視。

以上所列雖然都是小事,但這些分歧卻讓兩代人在生活中不時地直面“戰事”,如果總是沒有一個科學的解決方法,勢必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高手過招:交流是關鍵

英英媽:作爲媽咪,我們經常看一些育兒書刊,瞭解相關的育兒知識,我們在科學育兒上比老人擁有更多的資源,也更有發言權。所以從老人剛開始涉足到帶寶寶的工作開始,就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和老人談清楚,育兒的主導是我們自己而不是他們。關鍵是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向他們說明了你的態度和意見。

思騰媽咪:我覺得要想解決這一問題,互相理解是前提。我婆婆十分固執,又逢更年期,你說這樣,她偏那樣。剛開始我還能忍着,實在忍不住,我就和她翻了臉,弄得大家都不高興。後來我仔細一想,其實她也有她的難處,只要你想着她是你丈夫的媽媽,她把那麼一個優秀的人養育大了,還有什麼不可解決的矛盾呢?況且她幫着帶孩子也挺辛苦的,她也希望孫子有更好的發展。總之,當育兒觀念發生衝突,並且誰也改變不了誰時,那就試着理解吧。

優優媽媽:如果不放心讓保姆看孩子,那只有交給老人來帶。隔代教育產生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嬌慣,比如觀念陳舊,最重要的是在老人面前擺明自己的態度,比如孩子摔倒了,坐在地上耍賴不起來,老人要去扶,這時一定要及時制止,並明確地跟孩子說要自己起來,這樣間接地向老人表達了我對此事的處理方法。此外,給老人灌輸一些育兒經非常必要。我經常翻閱一些育兒雜誌,有時在吃飯或是聊天時說到孩子的某些行爲時,我就會舉一些雜誌上提到的例子,和老人家一起討論,時間長了他們也都接納了很多新的育兒方法。

慧寶:我媽媽給我帶孩子,一有問題,我總是想個小辦法來解決。比如以前她總給寶寶穿得很多,我就打電話給我同學探討,結果她告訴我,由於穿得多她的寶寶前兩天病了一場,我趕緊把這一案例給我媽媽講了,果然很奏效,她不停地試着給寶寶減衣服,這時我再拿出雜誌來告訴她應該怎麼減就很容易被接受了。文/邱蒔《媽咪寶貝》

醫生手記:放任·溺愛·問題兒童

個案一:7歲的衛兒是一個活潑的男孩,語言表達能力不錯,智力測試中等,但上課和做作業對他來說卻是最痛苦的事情,老師說他坐不住,手腳閒不住,考試也一塌糊塗。提起他,老師搖頭,家長傷心。

孩子的母親告訴我,孩子是剖腹產出生的,出生後由外公外婆帶養。他們看到老人帶孩子經驗豐富,從日常照顧到孩子的早期教育都無微不至,於是便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只是週末休息才和孩子玩一下。但他們有一點疏忽了,就是老人帶孩子最怕孩子出事,所以常採取安全的帶法:不到人多的地方去,不玩稍有危險的遊戲,講究衛生到了刻板的地步。孩子睡得多、玩得少;坐得多、爬得少;家裏呆的時間多,出門活動的機會少。孩子往往被要求這不能摸那不能動。

點評: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試驗:把一位健全人的四肢用布包上,罩上眼,塞住耳朵,躺在舒適的牀上。當受試者走出實驗室後,研究人員發現,他的精細活動能力、識別圖形的知覺能力、連續集中注意的能力等都受到嚴重影響。隔代撫養中,常會出現一個相同的問題:老人怕孩子熱了、冷了、髒了、摔了、燙了……於是,一切應該讓孩子感覺的東西,都受到限制。事實上,這樣過分的“呵護”就是對孩子感覺的殘酷剝奪。

個案二:4歲的明明看起來挺精靈,但與他交流時,問題就出來了。要什麼東西,他只會用手指。看東西就死勁盯着,似乎不會轉睛,不會笑。孩子的父母告訴我,他們夫婦到南方打工,孩子從小讓爺爺奶奶帶着。他們每年春節回家鄉一次,每次見到孩子,發現孩子不苟言笑,以爲是孩子認生。到今年春節回家時,發現孩子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叫,才感覺問題大了。

點評:這孩子的心理疾患已到了嚴重的程度。1-3歲是孩子語言發育極其重要的階段,沒有父母貼身貼心的交流,往往會出問題。

個案三:9歲的東東在學校是個小霸王,稍不如意,他就打人。孩子的父親說,他們夫婦忙,孩子管得少,教育的任務就交給爺爺。孩子小時挺純的,在外面老捱打,爺爺心痛,覺得這樣下去孩子會受人欺。於是就叫孩子還手,孩子不打,爺爺親自做“示範”:把臉伸過去,讓孩子一巴掌一巴掌地打。孩子在打爺爺的過程中獲得了滿足,也“練”出了膽量。後來只要同學跟東東過不去,必遭東東一陣好打。

點評:放任、溺愛、缺少科學撫養方法,是隔代帶孩子的通病。

隔代撫養利與弊大討論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