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父母自己沒多少時間照看孩子,想着把孩子給爺爺奶奶帶卻又擔心隔代撫養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遇到這樣兩難的情況時該如何解決呢?隔代撫養有沒有什麼優化方案可以借鑑呢?

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隔代撫養的優勢顯而易見,他們更有照料經驗和耐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不僅有助於父母輩兼顧家庭與事業,而且可以讓祖輩在含飴弄孫中享受晚年樂趣。但另一方面,隔代撫養也有很多不和諧的聲音。比如,祖輩體力衰退,可能過於限制小孩子的活動;容易溺愛;與孩子的父母在養育觀念和方式上會發生衝突等等。據筆者調查,在上海O~3歲嬰幼兒家庭中,81.2%在育兒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我們已經離不開隔代撫養這個現實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其中的不足,使其優勢最大化呢?

  一、“寄養型”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6歲的壯壯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L歲不到父母就雙雙出國了,他從小跟着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別看他平時能說會道,什麼神舟六號、奧運會、F1,可每週六他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他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喂,你好,再見”。儘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動物園看到了什麼?老師爲什麼獎你五角星啊?你待會準備到哪裏去玩啊?”可壯壯還是半天憋不出什麼,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一句,他就胡亂應一聲,不到一分鐘就把電話甩給爺爺奶奶了。

像壯壯這樣的城市留守兒童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少見,這樣的“寄養型隔代撫養”有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即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了心理距離。這樣的親子關係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呢?早期這樣的親子距離要緊嗎?

必須肯定地說,早期的親子關係當然要緊。從兒童的心理髮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顯,在寄養型隔代撫養中,父母很難成爲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況沒有及時改善,孩子將在日後與父母的相處中依然處處有所保留。

  對此,可以擬訂以下教育方案:

  對祖輩而言:

1.學習用現代的記錄工具,如照相機、DV等,多爲父母記錄下孩子的成長變化,以幫助父母感性地瞭解孩子、相對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長足跡。

2.多關心孩子的心理世界。別看孩子小,他們有一顆敏感的心,當他們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媽媽接送幼兒園,也會有想法的。所以祖輩可以在與孩子的遊戲裏,幫助他們宣泄,聽他們的心理故事。

3.多帶孩子到外面玩,幫助孩子發展與同伴、他人的關係。來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關愛也會帶給孩子溫暖,有助於他對人的信任與開放,利於日後的親子相處。

4.平時多給孩子講講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時候的故事,增進孩子對父母的瞭解,激發孩子對父母的好奇與尊敬。

5.與孩子父母原來的好朋友保持聯繫,最好他們有孩子,可以定期帶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們家裏去玩,讓孩子熟悉與父母同輩的人,熟悉與父輩成人的交往。

6.多陪孩子玩父母買的玩具、看父母買的圖書,幫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腳”。

7.在孩子能與父母相聚的日子裏,儘量讓父母帶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8.在電話裏或孩子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候,少當着孩子的面數落孩子,免得讓孩子覺得“都是父母讓我難堪的”,多給親子相處創造快樂。

9.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僅有利於他的自我發展,而且減少了日後孩子的父母需要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潛在壓力

10.給自我留出適當的休閒與社交時間,爲以後的“空巢期”做必要的準備。

  對父母而言:

1.記錄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給日後孩子閱讀,以便讓孩子懂得“父母是多麼地想他、愛他”,而不是“不管他”。

2.多慰問祖輩,感謝並理解祖輩的隔代教養,利於祖輩在孩子面前多說自己的好話。

3.在電話裏如果孩子不說話,可以給他講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他對着電話說話的“焦慮感”,激發他想聽你說話或者和你通話的興趣。

4.控制給孩子買玩具、衣服等物質,免得孩子過度將你和物質聯繫在一起。

5.和孩子相處時,有意識地帶給孩子驚喜,比如帶孩子去做祖輩無法帶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輪、玩嘉年華等,讓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時的不一樣感覺

6.做好與孩子分離的過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來又離去都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所以一定要注意分離前與孩子的交流、與祖輩的銜接。

  二、“混養型”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童童4歲多了,早就是個奔跑自如的小鬼了,可奇怪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奶奶在,他準保走不了幾步就沒勁,非纏着奶奶抱。那天全家人說好去動物園玩,爸爸媽媽出門前還與童童“約法三章”,要自己走。童童答應得好好的,可進動物園剛走了10來分鐘懶勁就上來了,非要賴着奶奶抱。爸爸媽媽問:你的腳呢,沒有腳我們就回家了。童童說:奶奶就是我的腳。爸爸媽媽還想說童童,奶奶卻哈哈大笑:瞧童童多聰明,算了算了,開開心心來玩,幹嗎掃興呢。說着就要去抱童童,爸爸當然含不得奶奶抱,只好自己抱。

童童的父母經常很頭疼:爺爺奶奶太驕縱孩子,弄得童童一點規矩都沒有,在家非常任性,在外面又膽小。每次想教訓童童都被爺爺奶奶制止,好幾次想自己帶孩子,可是一來苦於時間、精力有限;二來現在這孩子也離不開爺爺奶奶,成天就說“爺爺奶奶好,你們是壞人”。

像童童這樣的“混養型隔代撫養”更爲普遍,通常都是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輩、父輩共同照料。針對這樣的隔代撫養家庭如何儘可能地避免弊端,發揮優勢呢?

  對父母而言:

1.如果可能的話,讓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輪流幫助帶孩子,有利於父母成爲孩子身邊最親密的人,利於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權威感。

2.孩子到了入托的年齡,一定要進入集體生活,用老師的力量來影響孩子和祖輩。

3.感謝和尊重祖輩,鼓勵老人豐富自己的生活,多參加集體性文體活動,如晨練、老年人俱樂部等,適當轉移他們對孫輩的注意力和依戀。

4.誠懇地與老人交流,問他們你們小時候是否任性,如果是你們提出孫兒一樣的要求,會被答應嗎。讓老人明白,任性的孩子會遭遇更多的不如意。

5.請專家來做老人的工作。往往父母在祖輩面前沒有威信,但專家就不一樣,能以專業的權威來影響老人的行爲。

6.提供給祖輩關於養育輔導的信息,鼓勵祖輩參加育兒交流與學習,幫助他們瞭解優質的養育規律與方法。

7.儘量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與祖輩爭執,這樣只能使你們雙方都喪失權威,給孩子困惑或者笑話的機會。

8.與祖輩討論建立起必要的家庭規則,齊心協力養育孩子。

  對祖輩而言:

1.明確自己的角色,畢競從法律上而言第一監護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祖輩只是“幫手”,而不是“替代”。

2.別當着孩子的面數落孩子的父母,雖然他們是您眼裏的小孩,但卻是孩子眼裏的父母,這樣會破壞孩子父母的養育權威。

3.與孩子的父母多討論孩子的發展,您有的是經驗與心得,而他們有的是新觀念與新途徑,最好能相得益彰。

4.如果總是發生矛盾,乾脆分工明確,比如孩子的日常生活聽祖輩的,而玩耍、學習由父母負責,互不干涉,減少爭執。在童童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單獨帶童童去動物園,相信這時童童肯定長腳了。

5.節假日儘可能讓父母多帶帶孩子,祖輩要善於自得其樂。

  三、“混住一寄養型”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所謂“混住一寄養型隔代教育”就是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實際上父母卻幾乎不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猶如以下的案例:

嬌嬌2歲多,與爸爸、媽媽、外公、外婆同住,嬌嬌的父母是獨生子女,兩人是同學,一畢業就結婚了。有嬌嬌的時候,兩個年輕人還不過23歲,自結婚就與外公、外婆一起住,生活都是外公、外婆打理。所以他們一直活得很瀟灑,小兩口與嬌嬌經常玩得不亦樂乎,甚至還互相爭搶東西。外公經常對人家說,“我仉有三個孩子!”

在現代生活裏,嬌嬌一家的撫養模式一點也不稀奇。據調查,上海大約有50.5%以上的獨生子女父母選擇與自己的父母同住,祖輩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爲養育下一代的主力軍。這一狀況當然有其積極的意義與背景,但也讓我們看到其間潛伏着必然的育兒危機:

  1.年輕父母過度依賴祖輩,忽視了對自己養育能力的培養。

“同住不同養”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沒有足夠的父母意識。其二,心有餘而力不足,過於忙碌、壓力太大沒有充分的時間、精力照顧孩子。其三,客觀條件不允許,比如有的父母工作性質是晚班,基本生活規律正好與孩子的相反,無法兼顧到孩子。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這樣日復一日的依賴祖輩,都會使得年輕的父母們在養育中“有名無實”,養育經驗與能力都難以積累起來,爲日後的“養育接班”埋下危機。

  2.缺乏養育權威。

我們知道,要想孩子“聽話”,父母就得有必要的威信,但如果你一直不太管孩子,就會在缺乏經驗與能力的同時,喪失養育權威。對很多由隔代撫養大的孩子,父母后來去管他們的時候,一方面會因爲長期不管而不知如何下手,結果使得孩子瞧不起;另一方面,很多父母難免情緒化地處理孩子的問題,結果引發孩子心理上的逆反,覺得父母只會發脾氣、亂罵人。很多孩子還會想:“你以前不管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

  3.會與孩子之間有距離,難以達成養育默契。

養育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過程,而過程是需要時間與空間來填充的,如果長期疏於管教孩子,怎麼能一下明白孩子的脾性與習慣呢?所以,不僅做父母的會覺得孩子很陌生,孩子也會對父母的方式不適應,出現養育不合拍,甚至劇烈的衝突。

  4.父母習慣了依賴,缺少壓力鍛鍊。

雖然現在嬌嬌的父母們很開心,但要知道祖輩畢竟在一天天老去,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總有一天祖輩要將養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給父母們,那麼面對未來的“上有老弱,下有小鬧”的多重家庭壓力時,該如何是好呢?

  對祖輩而言:

1.平時適當分配給孩子的父母一些家庭事務,比如購買日用品。

2.多注意培養孩子父母的家庭責任觀,比如請他們交一定的生活費,讓他們陪你們去檢查身體。

3.給孩子父母做父母的機會,激發他們對孩子的父母意識,比如讓他們帶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去學興趣課、去參加幼兒園家長活動、爲孩子購買衣服等生活用品、帶孩子去看病等。

4.記錄下孩子的成長,尤其是重大的成長事件,並定期給孩子的父母傳遞有關的信息。

5.多在孩子面前說父母的好話,樹立父母的權威性。

6.多鼓勵孩子的自主性發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以免自己生病的時候,孩子的父母兼顧不暇、被壓力嚇壞。

  對父母而言:

1.在生活裏留出與孩子相處的空間,有意識地將父母角色納入生活範圍。

2.看一些育兒類的書、雜誌等,增強自身的養育知識。

3.多聽聽祖輩對孩子情況的介紹,即使不能直接管到孩子,但對孩子情況心知肚明。

4.定期給祖輩放假,嘗試獨立管教孩子。

5.選擇孩子的一個方面做跟蹤記錄,讓自己的目光注視到孩子。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