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隔代撫養大家談

隔代撫養大家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情景對話

隔代撫養大家談

那天,聽一位年輕的女性朋友向《媽媽寶寶》的編輯傾訴:我媽已經這麼大年紀了,累了一輩子,現在還要給我哥照顧小孩,真是太辛苦了!年輕人應該自己照顧孩子,讓老人家歇歇!

然後,我們的編輯問:那麼,如果你有了孩子,會是自己帶,還是請老人幫忙?

她答:找保姆帶唄!

問:保姆,你放心嗎?你放心讓保姆一個人帶着孩子在家裏嗎?

她答:那就讓我媽在家看着她們!

編輯說:那不是還要麻煩老人嘛!

答:……

的確,許多老人在辛苦了一輩子之後,又開始照看孫輩了。有人認爲,老人應該享受一下清閒的晚年生活,養育孫輩實在是沉重的負擔;有人則認爲,老人晚年最怕孤獨,有個小孩兒在身邊,是生活中最大的安慰。不管怎麼說,千千萬萬的幼苗在祖父母關愛的目光下快樂地長大。

一家三代共同成長

         經受了生孩子的劇痛與偉大,享受了做月子的油膩與舒適,感受了養孩子的快樂與煩惱,轉眼,五個月的產假如同新年的禮花稍縱即逝。我剛剛適應了媽媽的角色,就得重新調整心態去上班!孩子呢?同學建議我也像她一樣找個聽話又機靈的小保姆,不僅好調教好使喚,就像給孩子找了個姐姐,一塊玩着不孤獨。我回家剛一透露這個意思,立即招來全家人的反對。孩子的爺爺奶奶抗議道,我們又不是老得動不了了,找外人幹什麼?再說找人還得花錢。丈夫也說,婚都沒結過的小姑娘,有帶孩子的經驗?萬一孩子有個三長兩短,誰負責任?我想起電視上報道的小保姆“英雄事蹟”,遂不敢堅持。

爺爺奶奶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沒過幾天我就發現了問題,而且很嚴重。第一,他們給孩子喂不上飯,喝不上水。着急之下就代用嘴喂,或吐到手指上抿到孩子嘴裏。問起來,他們還振振有辭,我們以前就這樣餵你們的,不照樣長得挺好?第二,也是最令人頭疼的是,他們永遠改不了的方言。孩子正在咿呀學語,左聽一句普通話,右進一句土話,把孩子搞得暈頭轉向,認東西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認字了。沒辦法,我就懸賞講普通話,一句普通話十元錢,但他們非得操着方言,就是不貪財。第三,他們拿孩子太“嬌”。風大了怕吹着,日毒了怕曬着,無風無日又嫌陰了悶了,恨不能整日把孩子關在屋裏抱在懷裏。我給他們講溫室裏的花草經不起風吹雨打的道理,他們就說,孩子又不是花草,再說,這麼點的孩子能經得起風吹雨打?第四,他們滿足於孩子的自玩自學,不去積極地加以引導。第五,他們給孩子創造的環境太安靜,孩子都七八個月了,一聽到街上汽車鳴喇叭,還嚇得一哆嗦。第六……

總之,由老人帶孩子的確有弊病,我真希望產假是一年、兩年,但老人的充足時間和傳統經驗中的科學部分又是年輕媽媽所沒有的。現在,我在不影響工作的同時,儘可能地跟孩子在一起,也儘可能地體諒老人,多與他們交流溝通,在養育孩子的問題上最大限度地達成一致。比如,餵養孩子要衛生,多給孩子喝水;儘可能地講普通話,那怕“單字蹦”也好;多抱孩子出去見世面,讓他跟別的小朋友玩耍;多引導孩子學習等等。老人很努力,我跟丈夫也很努力,目的只有一個: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且長得聰明伶俐、出類拔萃!

還是老人看孩子好

         時下,對於如何撫養下一代有許多的觀點。我的觀點是,在老人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老人帶孩子好。

我的小孩迪迪,今年4歲了,聰明伶俐,但調皮任性。在他3歲上幼兒園之前,分別是他的奶奶和姥姥交替看大的。相對於年輕的父母,老人撫養孩子有許多好處。

俗話講“隔輩親”,老人看孩子,更能盡心盡力,對於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有度。我的小迪迪就長得白白胖胖,個頭也不小,顯得很壯實。熟人、同事見了都誇獎。

其次,老人對於孩子的智力開發其實並不比年輕的父母差,而且老人對孩子更有耐心和時間。只要注重教育,就會熱心教導。再說,現在的老人一般五六十歲,都是受過一定的教育的。迪迪在姥姥和奶奶的教導下,認識了許多漢字,還會背很多首詩歌。倒是跟着我們夫婦倆後,因爲我們整天辛苦工作,沒有特意去開發孩子的智力,迪迪的書本知識又丟失不少。

第三,老人安全意識比較強。對於正在長身體,而且頑皮好動的小孩來說,安全應該是最讓年輕父母擔心的了。有了老人的精心照顧,年輕的父母就能夠安心地工作。

第四,老人有撫養孩子的經驗和教訓。老人的育兒經驗是年輕氣盛、只有書本育兒理論的新爸爸媽媽們所不具備的,所以老人更能理智的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說,我的小迪迪就很任性,我和他爸爸採取過強硬壓制的方式,也打過他的小屁股,孰知小小孩子愈壓愈“硬”。而老人們卻抱着“孩子就是孩子”的觀點,理智地對待孩子的任性,採取轉移注意力,避免矛盾發生的方式。

但也不是說,老人撫養孩子就盡善盡美了。老人也常有一些老的觀念,不能讓年輕的父母認同。有時候,隔輩親就變成了溺愛。迪迪的奶奶就主張,不要過早地把孩子抱起來,希望小嬰兒自己能安靜地躺在牀上;睡覺時把孩子包成一個緊緊的小包袱;迪迪姥姥也“嘲笑”過我與小小迪迪的“談心”。但是很多事情是可以協商的,並且是完全可以改進的。

因此,只要老人身體健康,能夠勝任看護下一代的重任,並且老人願意幫忙看孩子,應該是年輕父母的福氣啊!

感謝老人,不依賴老人

         談起這個話題心裏很矛盾,就像世間萬物一樣,都是矛盾的綜合體。

溪溪3個月的時候,帶着萬般的無奈我上班了。奶奶從老家過來幫我們照顧溪溪,我帶着感恩的心對待我們之間的衝突。2人世界急劇變爲4人世界,好在2個月的適應期過得很快。

我和溪溪奶奶的共同點是非常疼愛孩子。真的,如果溪溪不好好吃飯,那我和奶奶都吃不下。我還贊同奶奶樸素的教育方法,讓孩子自由發展,和蒙氏倡導的近似,誰說老人不會教育孩子!

我和溪溪奶奶最大的衝突發揮在飲食方面。奶奶主張嚼飯給孩子吃,我堅決反對;奶奶主張給孩子吃麪、吃肉,反對吃菜、喝奶。在這些方面,我明裏、暗裏做了很多工作,終於把飲食的主動權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呵呵,全靠我對美食的熱愛。我對奶奶說,我給溪溪做飯吧。就這樣,溪溪的一日三餐都是我來負責的。我會在每天出門前,仔細考慮好每餐吃什麼。如果有時間,我會把早餐做好。

總的來講,既然我們這一代選擇了做職場媽咪,就不可避免地要照顧孩子的人打交道,我的理解是:不能全權交出,也不能專斷獨行。

呵呵,說得不好,沒有理論,全是摸着石頭過河的經驗,一點一滴地積累吧。

讓兩代人的感情和經驗有機結合

         晚婚的我,在結婚之前就有要孩子的渴望,每當看到別人的小孩,都喜歡得不得了。年近三十,我對孩子的渴望達到了極點,在我做了充分準備之後,2001年8月2號我的女兒如約來到這個世界上,那份幸福和歡樂自然不言而喻。

要做一個稱職的媽媽可不容易,從懷孕至今我能由一個“新手媽媽”變爲今天的“高手媽媽”,是與看書看雜誌、上網查詢、同其他媽媽的交流分不開的,特別是上一輩老人的關心和經驗推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他們也有觀念傳統需要更新的方面,可畢竟是過來人,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可敬可信。

記得女兒出生後第一次發燒,正值寒冬。我看着才五個半月大的她,不知所措,心急如焚。我把暖空調開到最大,把她捂得密不透風,生怕再着了涼。可母親和做醫生的婆婆都勸我說:“別太擔心,小孩子發燒感冒是常有的事,你不用把孩子捂成這樣,不然熱量更散不出去了,應該穿得寬鬆舒服點,用物理降溫法試試吧.”對呀!這麼簡單的道理,我居然都沒想到,真是急昏了頭,趕忙讓老公拿來酒精棉球。效果真是顯而易見,加上我的日夜護理,女兒的小臉由通紅變成了粉紅,我如釋重負。

孩子是幸福的,她牽扯着兩個家庭老人的心,老人溺愛孩子的情況,當然也是難免的。就拿最常見的“吃”來說吧,我認爲要給女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意識地培養其規律性,不能爲哄她高興就要什麼給她什麼。這樣不僅加重了孩子的腸胃負擔,到正餐時間,還不好好吃飯。以前,每次我和老公帶着女兒回父母家時,女兒的常規就會被打亂,這個喂口水果,那個喂片兒餅乾,到吃飯的時候,女兒的進食量往往不及平時的一半,我雖然心裏不願意,可礙於面子也不好制止。人多手雜,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女兒腸胃功能紊亂,細菌感染,上吐下瀉,吃什麼吐什麼。女兒有病受罪,我也受着精神上和體力上的雙重煎熬。經歷了這次“教訓”,我們達成了協議:在對待女兒吃的問題上,還是尊重我的意見。

在借鑑老人的建議同時,我選擇自己認可的方式來撫育子女,我和女兒共同成長着。這些體會都是來自於我的親身實踐。我覺得,寶寶由誰來撫養並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年輕父母與老人之間要達成一致,要有良好的溝通,客觀地瞭解孩子的具體情況,真正採用科學育兒的方法,相信定會有一個“綠色”寶寶出現在您的身邊!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