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攀比心理如何正確引導

孩子攀比心理如何正確引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兒園要拍“我家的車”被質疑是摸家底:知道這些娃纔不會被暴擊。要求拍攝一張“我家的車”上交,作爲教室裝飾牆所用,並且說明:是真車,不是玩具車哦。

孩子攀比心理如何正確引導

有人質疑老師這麼做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想要摸底的是孩子的家庭情況,畢竟根據家庭用車基本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同時也有網友表示,老師只是很簡單的想法,是家長想得太複雜。

老師的初衷我們無法考證,家長們也各有理解,但我今天想說的並不是老師對錯與否。而是想說說家長們共同擔心的問題:

這樣的作業會不會讓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引發虛榮心或者讓孩子覺得自卑?

比如孩子可能會問:

“媽媽,爲什麼我們家的車這麼小,爲什麼我們家的車這麼舊?”

或者:

“媽媽,我們家爲什麼沒有車?”

我們該如何應對?

你很可能誤讀了孩子的問題

首先,“爲什麼別人家有我們家卻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幾乎無可避免。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那麼刺痛我們的內心,並不問題本身,而是它會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不夠有錢~

但是直接以錢的思路來回應一定是不對的,因爲孩子並沒有想談錢多錢少的問題。

過年時我帶去越南,住的是別墅酒店。顯然超級喜歡這種舒適的大空間,他問我:“媽媽,爲什麼我們家沒有別墅?我也好想家裏有個泳池!”

我當時雖然內心小小地起了點水花,但我知道這個問題實在太正常了,也不覺得他是在攀比,所以就回他:

“嗯,你很開心吧,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這裏,媽媽也很喜歡呢,這裏望出去的風景也特別美是不是? 這裏是大海邊上,我們杭州住的地方邊上是不是沒有這樣的別墅?”

“嗯,那裏是城市,沒有大海!”

“是呢,城市裏很有別墅,現在想要買別墅都要去比較遠的郊區,那你上學爸爸媽媽上班都不是很方便。還有,我們家現在的房子是爸爸和媽媽努力買到的,如果想要住大別墅的話還要繼續努力。現在你也喜歡,那可以多一個人一起努力啦,所以我們先在我們的房子裏好好生活,你覺得呢?“

點點頭,然後愉快地去海邊玩了,等回到家,也沒見他”嫌棄“我們的普通房。

其實,孩子問:“爲什麼我們家沒有別墅”就和問“爲什麼每條魚都長得不一樣”,“爲什麼飛機可以飛上天”,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他觀察到了一些現象,而這些現象令他產生了疑惑,他自己的認知沒辦法解釋,所以求助於大人。

孩子不需要我們的內疚感

孩子的問題也會引發我們的某種不適,尤其是在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會喚起我們的內疚感:想要給娃最好的,然而現實中卻沒辦法辦到。

當媽的在孩子的事情上總會變得小心翼翼想要萬全,但是孩子的認知是我們一點點滲透的,在這之前,貴、賤、豪華、簡單,他們並不會天然地傾向哪個,更不會因此“自卑”。

我的小助手曾經和我分享過她小時候特別糟糕的一種感受,那時候她看到別的小孩有的東西會問媽媽:"爲什麼別人有我沒有。"

她媽媽爲了不讓她”自卑“,就想盡辦法滿足她。但是她媽媽在滿足之後又總會嘮叨:“你就知道攀比,爲了滿足你我有多辛苦你知道嗎?你這小沒良心的。”

而且媽媽對於這樣的犧牲看得特別重,直到現在娘倆有衝突她媽媽還會經常叨唸着這些話。

說實話,當女兒的都會懂得心疼媽,不願意看媽媽太苦太累,但是既然媽媽已經去做了,再用怨氣來表達,就似乎更多的是在爲自己的“內疚感”買單。

小助理覺得自己也是委屈:“我其實只是想知道爲什麼別人有而我沒有,並不是一定要有,早知媽媽爲了滿足我要這麼拼命,我就一定不會要了。這實在太有壓力了。”

一個誤會,竟造成了兩代人的負擔。

如何回答,抓住三點!

面對孩子提出物質需求的問題時,怎麼回答其實還是可以有“套路”的,雖說不是標準答案,但思路都一樣。

1. 先忘掉錢這回事

捫心自問,拋開錢的因素,我們大多數人還是不能免俗,喜歡大別墅勝於小公寓,喜歡瑪莎拉蒂勝於尼桑。欣賞美好的東西是天性,孩子想要“美”的東西更不是罪過,所以可以和孩子就事物本身展開討論。

誠實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把重點聚焦以審美上面,以審美的角度來和孩子分享探討。

如果孩子對大別墅、好車感興趣,直接表示認可孩子的好眼光,會欣賞美好的東西。

比如前面問到爲什麼我們家沒有大別墅,我告訴他:

“媽媽也很喜歡這種靠海的大別墅,空間開闊,海景很美。”

”但是美不等於'大',我們喜歡的好景觀、好視野,更多是這裏的環境很美好。"

2、強調選擇的主導因素

一定要向孩子強調的一個重要觀念是,有些東西我們沒有,只是因爲我們的選擇不同。

“媽媽,爲什麼我們家沒有車?”

“是這樣子的,爸爸媽媽有考慮過買車,買車的好處主要是出行方便,但壞處也有:第一個是每次需要找停車位,媽媽覺得這個很浪費時間,第二是會多出一筆開銷,汽油費車子養護費停車費等等,第三是媽媽覺得現在打車也很方便,暫時不影響我們出行。所以選擇了暫時不買車,不過你也是家庭的一員,你也可以考慮一下,對要不要買車發表你的意見。如果我們都覺得要買,那我們就好好計劃下什麼時候買,買什麼車,買了以後怎麼用,你覺得呢?”

這樣的對話並不會讓孩子覺得“酸溜溜”。相比起“你要我就給你買”的簡單粗暴,這樣邏輯清晰地闡述會讓孩子有更好的思考能力。

不是所有東西都必須擁有,學會取捨是一生的必修課,也是獲得自由的必走之路。

此外,我們也可以藉此告訴孩子有些東西需要我們努力才能得到,想要更多,就要更努力:“因爲他們很努力,所以得到了相應的回報。這個世界上努力的人總是會得到獎勵,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也是對我們努力的獎勵。如果想要得到更多,就需要我們更努力。”

一個懂得爲自己目標而努力的孩子,未來不會太差。

3、告訴孩子:我們也擁有很多

爲什麼別人家有我們家沒有?那麼請和我一起看看我們家有的吧:

一個愛你的爸爸,一個愛你的媽媽,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些對你是不是很重要?讓你覺得快樂?

我們還有可以居住的房子,四季不同的衣服,充足的食物,保障我們不受凍不捱餓,我們的身體賦予我們豐富的感官,我們可以看到花開,聽到鳥鳴,品嚐美味的食物……

你的書架上有媽媽給你選的繪本,你的櫃子裏有爸爸給你買的玩具,並且,似乎越來越多。

你看,我們是不是已經擁有了很多?如果你忘了身邊的某樣東西,記得去找找看,去陪陪你的小玩偶,去翻翻你的圖畫書。如果你只是擁有它們而沒有使用它們,記住它們,就不算是真正擁有哦。

內心的富足永遠比真正擁有的物質多少更重要。

孩子的金錢觀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我之前在文章裏也分享過:小時候看到隔壁小朋友有會說話的機器貓嚷着也要買:“爲什麼他有我沒有?”我並沒有給他買,而是告訴他:“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玩具。”

所以後來遇到其他小朋友向他“炫耀”玩具槍,他一點都不覺得有挫敗,他很篤定地和對方說:“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玩具。”

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葉子,人和人也會存在差別。這是我們需要傳達給孩子的認知,當他內心建立這種認知,遇到其他類似的問題,孩子就不會覺得奇怪,反而會啓動這個認知來解釋。

無論我們擁有多少,也一定會碰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給到孩子具體的東西不如給到孩子認知模式,幫助他們建立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能夠正確自我認知,孩子在未來纔有足夠的能量抵擋各種“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