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是病態自戀的父母嗎?

你是病態自戀的父母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個偉大的愛情故事吧,這次,我和大家說說這個故事裏面深藏其中的部分心理學的知識吧,我想說的是關於家長的病態自戀,什麼是病態自戀人格呢?

故事發生在意大利維羅納,那座城有兩個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各自誕生在這兩大家族,兩個家族有世仇,積怨已久。

他們的愛情受到各自家族的極力阻攔,家族的獨裁者們把自身的仇恨投射給了這對年輕的戀人,但兩個年輕人不顧險阻,私定終身,誰知,在一次意外事件中,一對情人殉情而死,這卻喚醒了兩大家族,讓他們幡然醒悟。

從這個故事裏,大家看到了什麼?很多人認爲這是自己理想中轟轟烈烈的愛情,認爲這實在太偉大了。但是不要忘記,雖然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情感熱烈純粹,可最終的結局卻走向死亡。

你是病態自戀的父母嗎?

誰是這出悲劇的始作俑者呢?

首當其衝的恐怕就是兩大家族。羅密歐和朱麗葉做爲各自家族的孩子,剛剛產生屬於自己的情感就被嚴密的監視和控制,每個家族都被累世的積怨左右,不能分清家族中每個擁有鮮活生命的個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家族從來沒有清晰的“自我界限”,有的只是病態的自戀,將自己的仇恨投射在無辜的孩子身上,從而產生了一個龐大的漩渦攪動着羅密歐與朱麗葉,讓他們難於自由,立足不定,最後將他們美麗鮮活的生命吞噬掉……

戲劇源於生活,《羅》劇創作於文藝復興時期,正是新舊觀念激烈碰撞產生的不朽之作,而在現實生活中,相信我們絕大多數家庭也經常出現觀念的碰撞。

作爲家長,我們應該是民主公平的大朋友,而非坐擁“一言堂”的“家庭法官”。但現實中,卻有很多家長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羅》劇中獨斷專行的家族獨裁者!

我曾做過這樣一個案例

楊女士爲了孩子學習生活便利,放棄了自己的工作,把丈夫留在家工作,夫妻從此聚少離多,自己在兒子學校門口租房陪讀,禁止孩子去和朋友打球、聚會,恨不得把所有時間都用來陪兒子學習,每天晚上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幫孩子將所有科目一網打盡,寫作業、預習、糾錯時間安排的密密麻麻,本以爲會給孩子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哪知道在陪讀過程中,她與兒子的衝突越來越多,因爲覺得自己被過分管制、不自由,兒子對其越來越牴觸。

兒子本來成績就不是太好,學習自覺性也很差,在每天晚上媽媽的監督下學習,更是厭學到了極點,楊女士幾次三番地跟兒子做思想工作,告訴他媽媽和爸爸如何爲了你犧牲,媽媽工作也沒了就是爲了和你一起學習讓你考上好高中,上好大學......

你是病態自戀的父母嗎? 第2張

哪知道兒子竟然不堪重負離家出走,後來又出現了好幾次出走,最長的一次竟然長達六天七夜......當然學業也荒廢了,在媽媽陪讀的一年後,兒子就鬧着要出去工作再也不進學校了。

這時,傷心的楊女士未曾想過:她的行爲就如同《羅》劇中的兩大家族的家長們一樣,控制着一切,逼迫孩子放棄“自我”,放棄自己的個性與喜好。而孩子也因此不幸淪爲了悲傷的羅密歐,被迫地與自己的朱麗葉(喜愛的事物)分離,憂鬱不已。雖然,孩子面對的喪失之痛不至使其像莎翁劇中人那樣拔劍殉情,但是,孩子心中留下的陰影是否會如同死亡般沉重呢?我無法確定。

劇中的兩大家族因爲年輕戀人的死亡帶來的血的教訓,消弭宿怨,言歸於好,而現實生活中種種教訓我們卻視而不見,直至成爲不可挽回的傷害,我們才置身於震驚、惶恐、悔恨中不能自拔。不知道《羅》劇和楊女士的真實事例,會引起多少家長真正的深思和重視。

這類事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相當一部分抱着施予者的心態對待子女——我生了你,又操勞着把你養大,我一切都爲了你,你得聽話,對得起我的付出......

我要說,所有的一切就是家長病態自戀的投射,這樣的家長常常會傷害他們的孩子,他們會無視個人的邊界,用自身的思維方式操縱子女,必須要子女乖乖滿足。

面子形象對於自戀型的家長太重要了,自戀型父母往往對自己的現實能力、社會地位、經濟收入等並不滿意,卻又認爲自己沒辦法再去努力完善,積極追求了,怎麼辦呢?他們往往強迫子女變得完美(家長的完美標準),成績要優異、性格要溫順聽話、將來達成我無力實現的人生目標......

殊不知,家長失去了自我界限的索求,也會使孩子尚未完善的自我分崩離析,子女常常會有種提高自身才能、智慧或風範的壓力,帶着這樣畸形又沉重枷鎖的孩子,最後都像案例中呈現的雙方沒有得到好處。

你是病態自戀的父母嗎? 第3張

家庭裏,父母要將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上,不要太把做事的出發點放在“爲孩子好”的身上,明白每個人都該爲自己去選擇,也只有自己能爲自己的選擇負責,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放下對別人的控制, 重要的不是要求孩子成爲想象裏多麼優秀的人,而是找到TA自己的幸福,去做對他們自己覺得有意義、能夠讓他們覺得滿足的事,這纔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純粹的愛!

拋棄病態自戀的投射,

去擁抱你最本真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