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專注力很重要。

我家小朋友似乎天生就有很好的專注力,但我必須承認這不是我的功勞,她就默默地成長成這樣:不到一歲的時候她便能連續聽我讀好幾本繪本,並跟着翻書;一歲多,自己一個人疊美高積木也能玩上半小時以上(關鍵是也沒搭出個啥來,就磊高,拆了疊,疊了拆……);她可以自己一頁一頁地看完幾十本繪本,一邊看嘴裏一邊叨叨;兩歲多,別的小朋友畫完畫已經玩了四五種別的遊戲,跑了好多圈了,她還堅持要繼續畫,塗了4張桌布大的畫紙;她可以花近一個小時把混在一起的87片拼圖拼成12幅圖(最多的20片一幅,還沒有買下一階段的)……這些看上去挺無聊的活動,她可以每天都玩,持續數月,甚至更久。我知道她不是唯一可以這樣安安靜靜玩耍的孩子,但是我還是經常收到“你女兒真是太好帶了”的羨慕。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2張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3張

好友的孩子Ivy,比妞小几個月,似乎天生就是一個急躁的小朋友,活潑好動,一刻也停不下來,被她媽媽稱爲“女漢子”。儘管她媽媽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比我那是好太多了),別的同齡小朋友都會聽得入迷,偏偏自己女兒Ivy總是心不在焉,玩具更是剛摸摸這個就扔下換另一個......好友很着急,一直向我諮詢專注力的問題。我也挺感興趣,專注力是天生的嗎?還是我不知不覺中做對了什麼事?去查了些資料,分享給大家我所得知的和我的一些經驗。

首先,專注力的確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就像小妞和Ivy,對於一兩歲的孩子,專注力區分如此之大,很多時候都不是父母“訓練”的結果。不僅如此,即便沒有大人的介入,僅僅是對周圍的環境進行觀察和互動,基因裏的程序自然會驅動孩子專注力的發展。

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有專注力的呢?

有研究表明,當寶寶還在媽媽的肚子裏,大約34周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就可以存儲信息,並且擁有長達4周的記憶了。

剛出生的寶寶專注力非常的短暫,他們時刻被周圍的聲音、氣味和畫面吸引,不斷接受新信息的刺激,從而快速瞭解這個世界。

到寶寶兩三個月後,他們的專注力已經發展到可以理解並記住圖片的順序;如果大人將一個移動的物體放在寶寶面前,寶寶的視線也會隨着物體移動。比如早教遊戲中常常提到的“追視訓練”就是根據這個原理。當你用聲音、表情逗寶寶,他們可能專注地和你玩上2~3分鐘。

到寶寶4個月時,隨着他們視力的發育和視野的擴展,他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頻繁地切換,只有在直接和你玩時,他們的注意力才能持續得更長一點,專注時間依然很短。

小朋友是否喜歡這個活動,是否生病,餓,不舒服,生氣等,都會影響到他們專注在一件事上的時間,不過平均而言,幼兒的專注力的時長大致如下:

8~15個月 ,可以專注大概一分鐘左右,

16~19個月:30秒~2分鐘,

20~24個月:30秒~3分鐘,

25~36個月:2~10分鐘,

3~4歲:3~15分鐘。

到了學齡階段,孩子的專注力發展更是不同,通常來講,女孩的專注時間比男孩稍長,不過這種差距到青春期結束後就消失了。

(Helen Fowler Neville, B.S., R.N. Child Development &Parent Strategies, Birth to 6 Years, Parenting Press, Fall 2007, ISBN 978-1-884734-63-2)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孩子的專注力不僅生來不同,發展的進程也不同,以上規律一定只是一個粗略的平均。但這並不意味父母就完全喪失主動性了,儘管先天條件不同,專注力也是一種可以通過後天培養的能力。對於孩子專注力,大人能做的有兩方面,一是“消極”保護,二是“積極”培養。

今天先談如何幫助寶寶發展專注力第一篇,

如何“消極”保護孩子的專注力。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主動學習者,當他們還是小寶寶時,父母無需過度地“干涉”孩子,而是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和信任,讓他們自行吸收周圍的訊息。

先來看看這個視頻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4張

視頻裏4個半月的寶寶躺在室外的墊子上玩,他自己“挑選”一個不鏽鋼碗,玩了足足有好幾分鐘。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5張

原來是他看到了牆壁上碗的反光,通過擺弄鋼碗,光斑也在牆上移動。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6張

隨後寶寶自己翻身,又獨自玩了一會口水巾。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7張

孩子到兩歲後,沒有任何人的幫助,獨立完成了近20塊零件的拼圖。在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沒主動地教他“應該玩什麼”或者“應該怎麼玩”,只有當他表現出必要的需求時父母纔會上前幫助。目前孩子8歲,在父母的眼裏,他依然是一個獨立樂觀的主動學習者。

不要過度刺激

現在的父母都生怕孩子無聊,總是給他們買一大堆玩具,想逗他們開心,甚至還在肚子裏就想“教”給他們一點東西,生怕落後了半步。然而事實是,當孩子從黑暗與混沌中呱呱墜地,任何的聲響、氣味、顏色、對他們來講都是無比新奇的存在。當寶寶進行各種自主的探索,無論是看、聞、聽、摸、嘗,其實都是他們在學習。此時寶寶們清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父母別忘了給他們適當地留一點獨自觀察和探索的時間。

簡單的、沒有玩法限制的玩具和物件

如果沒有外界的打擾,寶寶其實自己便會把手裏的小物件裏裏外外的探究個遍。比如一張簡單的口水巾,先是看到上面的圖案,然後再摸摸它的紋路質感,接着便是多角度的自由探索:放在嘴裏咬、用小手揮舞、把毛巾蓋到臉上、揉成一團、扔到地上......對於嬰幼兒來講,父母硬塞在他們面前的一些過於複雜或刺激過強的物件,比如一些電子玩具、發條玩具、聲音又大又怪的玩具.......這些玩具其實和電視類似,他們只是單方面的抓住寶寶的注意,而不能鼓勵寶寶在他們能力範圍內對玩具進行長時間的關注和探索。並且由於超出了寶寶的理解力和承受範圍,這些玩具很容易讓寶寶刺激過度,感到疲勞

其實,無論對多大的孩子來講,大自然都是最好的遊戲場所。把孩子帶到戶外,讓他們能自由地活動。對小寶寶來講,可以像上面的視頻一樣,把寶寶放在墊子上,給一些簡單的玩具。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8張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9張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10張

注意

電視和電子產品通過聲光影的快速切換,能長時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但這種專注更像是給孩子的思維套上枷鎖,被電視牽着走。雖然電視也並非洪水猛獸,好的兒童節目可以在一定時間限制內看,但因爲看電視是一種靜止的活動,可能會侵佔大量孩子本該用於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其實才是看電視、看書等活動可能導致視力問題的真正的原因。

電視、手機或者電腦,還可能成爲孩子在玩別的遊戲時的干擾,如果你希望孩子能夠專注地玩,那麼你也用心地和她一起玩,吸引她的注意,引發她的興趣,關掉手機和電視。

一塊屬於孩子的安全空間

特別是在孩子會爬會走後,用遊戲圍欄、安全門鎖等幫孩子劃定一塊安全區域,在這塊領地裏,孩子可以盡情探索,而不用因爲安全等其他因素被大人打斷和阻止。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11張
幫孩子發展專注力?小心你的陪伴正在幫倒忙 第12張

(除了保證安全,圍欄還是學習走路的很好工具。讓孩子自己扶着走,纔是學走路的正確姿勢。)

仔細觀察寶寶,不輕易打斷他們的專注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來講,我們都知道在孩子專注玩耍時不要輕易打擾他們。比如他們正在專心的塗鴉時,父母不要急着告訴他們線條怎樣畫,圓又該怎麼描;寶寶在把橡皮泥扯成小塊感受泥團的粘性時,父母卻把橡皮泥“搶”過來,給寶寶演示如何搓圓捏扁;寶寶自己在認真翻書,自言自語時,不要去打斷她,給她講故事或者糾正她......

其實對於小寶寶來講,即便他們還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專注行爲,大人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他們專注力的萌芽。當寶寶安靜地躺在小牀上,目光注視着窗外的被風搖動的大樹,直愣愣的盯着風扇轉動的葉片,或者目不轉睛地看着透進房間的光束裏那些不斷跳動的灰塵…….而此時父母需要做的更多是觀察與等待。等孩子已經轉移了注意力,比如收回他們的目光打望別處,或者開始望着你笑,開始哭鬧時,此時父母再上前幫他們換尿布,安撫,陪玩,轉移注意力等。

尊重孩子的每一個專注時刻,是父母“幫助”孩子發展專注力的第一步。

父母的“專注陪伴”和

“不打斷孩子的注意力”並不矛盾

前面說不要打斷孩子的注意力,讓她自己玩,這會不會和育兒專家、兒童心理學家常常說的高質量的陪伴相矛盾啊!這裏說說我的個人經驗吧。所有的遊戲、繪本、接觸大自然的活動,我通常都會先帶領她玩。在她不知道怎麼玩的時候,給她一些想法,引起她的興趣,當她專注玩的時候,我便退出,默默地做自己的事。

比如美高,我其實陪玩了很多很多次,有了共同的歡笑後纔有了孩子對它的興趣,纔可能自發地、專注地玩耍。

所有的繪本我都會先給她講,小時候講很多遍,大了至少講一遍(除了小豬佩奇),後來除非她要求我講,要求我配合,或者我想要和她交流時,基本上她都可以自己看了。她在專注看得時候,如果我去插話,反而會打擾到她,讓她失去對繪本的興趣。我其實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很多時候我們都各自做自己的事,互不打擾。而在她即將失去興趣的時候,我又會插話,“你看到這裏的小螞蟻了嗎?小螞蟻在做什麼?”。這樣便延展了她的專注力,讓她發掘到新的值得關注的內容。

又比如玩小廚房遊戲,是在我引導過玩法後,把主動權交還給她,在她的遊戲裏,我永遠是配角,基本只負責坐着點菜,任她去忙活。

我理解的“高質量地陪伴”應該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注意力的時候,你對她傾注全部的注意力;當孩子需要個人空間的時候,知道適時、適度地退出,直到孩子再次需要你,再及時出現。我想,這種適時適度退出,也會讓孩子逐漸明白,媽媽也需要個人空間。

Current Biology上發表的一個新研究表明,在孩子嬰兒時期,當父母對孩子正在關注的物體表現出興趣時,孩子對該物體的注意力也會更持久,甚至在父母不再關注該物體後,孩子的視線依然會集中在該物體上。實驗最早是以1歲左右的孩子爲對象,後來研究者在18個月和兩歲孩子的身上,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也就是說,孩子會傾向於關注你所關注的,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的行爲方式。

讓孩子自主選擇玩什麼

孩子正在投入地玩推椅子的小遊戲,你卻讓孩子過來聽故事,只因爲你興致來了想要講故事,這樣的做法其實就在不知不覺中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當孩子是自己遊戲的導演和主角,他們會玩的更加專注,而非玩那些我們認爲更有趣或者“更有用”的遊戲。在父母用心陪伴,引發孩子的興趣後,孩子才能自主與專注地玩耍,而在自主與專注的玩耍中,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真正得到發展。

父母的用心陪伴,激發孩子的興趣,同時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更平等地陪伴,這些是在早期引導孩子發展專注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