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3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爸爸媽媽你知道嗎?

3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爸爸媽媽你知道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8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

今天分享的這4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觀察發現,隨着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不自覺的犯“禮貌性”的錯誤。以下這些以禮貌爲名義的傷害,是不是也曾經發生在你或者身邊人的身上呢?

3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爸爸媽媽你知道嗎?

NO1讓大的讓小的: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

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着她!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着: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6歲前的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去揹負這麼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謙讓的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孩子爭吵時,不分青紅皁白,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保護小的”。結果往往是大孩子認爲父母偏心或者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若嬌,變得越來越任性。

這個場景不僅發生在很多家有二寶的家庭,在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也會出現。比如小區裏面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發生了爭吵,有些大人爲了和別的家庭禮貌相處,通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你大一些,要讓着弟弟/妹妹。”

其實在孩子發生爭吵時,我們最好做箇中立的仲裁者,瞭解清楚事情的始末,再選擇處理辦法,做到不偏袒,不護小。你可以走過去跟孩子們說:“嘿,告訴我剛纔發生了什麼?讓我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誰先說?”等孩子們說明情況之後,再幫助他們分析。如果大孩子不願意與小孩子分享玩具,你可以問他爲什麼。

如果是他自己的玩具,那麼你可以跟他說:“嗯,自己的玩具自己有支配權,不過,你如果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的話,大家可能都會玩的更開心。”如果他還是堅持,也無需勉強,另外找一件其他的玩具給小一點的孩子玩,並且簡單地告訴他:“這是哥哥的玩具,這個是你的玩具。”

如果是公共的遊樂設施,你就可以這麼和孩子們說:“這個滑梯是我們大家的,每個人都可以玩,要不,我們排隊輪流玩吧?”

3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爸爸媽媽你知道嗎? 第2張

NO2逼孩子打招呼: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

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麼說都不肯叫。媽媽煩躁地說:快喊爺爺啊,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太不聽話了。結果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着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爲了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還有爸媽見孩子不肯打招呼之後,爲了給自己一個禮貌的理由,給對方一個合理的臺階,就說孩子有點內向,比如一種常見的情景——

媽媽帶着孩子走在路上,迎面來了一個奶奶;媽媽於是忙叫孩子打招呼。對孩子說,快,叫奶奶。可是,此時,孩子往往躲在媽媽身後,一副羞澀的樣子。媽媽只得無奈地對奶奶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不好意思!

這位媽媽爲了不讓對方尷尬隨口就說孩子內向,卻沒見此時,孩子咬住了嘴脣,一臉通紅,在媽媽身後躲得更緊了。媽媽直接給孩子就貼上了“內向”的標籤,於是一個篤定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就可能這樣被媽媽強化出來了。這個媽媽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摧毀着孩子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缺乏力量去自我成長、自我構建。

實際上,要培養孩子“見面問好”的禮貌習慣,並不需要逼迫,大人做好榜樣就好。如果爸媽總能熱情地與別人打招呼,那麼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養成“見面問好”的好習慣。你也可以給孩子多看些習慣養成的繪本。有時候,繪本里可愛的動物或卡通人物會讓孩子很有親切感,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他們會願意跟着學習。

如果帶孩子去朋友聚會,或者大家庭聚會,可以先告訴孩子會遇到哪些人,如果他能和他們見面問好的話,這個聚會就會變得非常high。有些孩子不喜歡很多人的場合,這樣預熱可以讓孩子先有個心理準備。到場後就會表現得好很多。

3大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爸爸媽媽你知道嗎? 第3張

NO3面對別人的誇獎,“哪裏!哪裏!”的謙語: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媽媽帶着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裏!哪裏?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孩子聽了,一臉黯然。

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覆“哪裏!哪裏!”,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爲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有的爸媽,在習慣性謙虛禮貌回覆的時候,還有另一種擔心:害怕孩子因得到太多誇獎而變得驕傲。他們想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謙虛的性格。

其實,只要能教給孩子正確歸因的方式,爸媽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孩子會驕傲。還是以這位媽媽爲例,如果她當時可以這麼說:“嗯,他最近經常練習騎車,進步很大。”那麼孩子就能聽出來:媽媽認同了阿姨的誇獎,並且知道自己是因爲練習得多,所以騎車進步大。媽媽對孩子客觀的肯定和鼓勵,會讓他更好地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總之,面對別人對孩子的誇獎,慎用“哪裏哪裏”的謙辭,也許我們需要做的,只是笑納別人的誇獎,同時鼓勵孩子做得更好。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