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臭美”不是壞事,不讓孩子“臭美”纔是問題

“臭美”不是壞事,不讓孩子“臭美”纔是問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孩子臭美是不是好事?孩子就是想要塗我的口紅,穿我的高跟鞋,想要拿水彩筆畫眼影,家長該怎麼辦?

談起孩子上幼兒園後看了冰雪奇緣電影后,就好像中毒一樣,除了反覆要看那部電影之外,還每天要求着能夠模仿Elsa,拿水彩筆畫眼影,穿公主裙。

她很困惑的地方,在於是不是迪斯尼電影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出了問題,導致孩子過早接觸成人化的東西。面對孩子這種“想塗口紅、穿高更鞋、畫眼影”的行爲,到底應該怎麼改善,才能幫到孩子?

坦白說,孩子對人物形象感興趣,並不只是女孩子纔有的特例哦。

我家是兩個男孩子,有段時間我因爲商務活動需要,天天都是穿高跟鞋(平時我都是穿小白鞋)。平時放在鞋架上的高跟鞋,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擺設,但那段時間,兩個孩子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天天晚上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拿着高跟鞋自己穿上去走兩圈。

還有我在家裏也有一個化妝臺,裏面放着我平時會用的化妝品,口紅、眼影、眉筆、粉底等肯定不會少。

有段時間,孩子們也會打開我的各個化妝品認真的看,把口紅當水彩筆用,或者嘗試在自己手上塗畫等等,我之前還專門寫文說過這件事情哈,對於老母親來說,看見家裏的男孩子這樣的表現,說沒有過“驚濤駭浪”肯定是不可能的。

前兩天學校組織傳統活動日,給兩個孩子準備了漢服。漢服的小男孩子款也是裙褂狀的,孩子們特別開心,穿上去後狂跳舞說“yeah,終於穿裙子了!”

平時他們知道裙子是女孩子才能穿的,男孩子沒法穿,但那天給他們穿上的時候,他們開心地穿了整整一天到處跑。

我介紹那麼多我家兩個孩子的事情,其實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3~10歲的孩子,對成人的服飾、裝扮、化妝品、高跟鞋、裙子等穿衣打扮好奇,是很正常且普遍的情況

比如像明星,貝克漢姆的女兒小七、馬伊琍的女兒愛馬、戚薇的女兒Lucky等等(這些明星都特地撰文分享過這些“甜蜜的苦惱”);或者我們這些平常人家,無論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這一波的審美好奇,都很常見。某種程度上,這些表現也是孩子對自己的審美標準的持續完善。

孩子的審美敏感期

這是螺旋式發展的必經過程

蒙特梭利的理論裏,便有關於審美敏感期的觀察。審美的敏感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螺旋式發展的。

最初,孩子首先對吃的東西要求完美、完整。橙子必須得切片的,不能帶一點皮;薯條不能折,長度得超過食指所長;餅乾不能碎一個角,必須得完整沒有一點縫……

接着,孩子對所用東西要求完美、完整。本子不能褶皺、水彩筆用了一次後就不夠漂亮了;水杯不能有破損的地方,少了自己的名字貼就不是自己的東西……

然後便是對自我形象的要求需要完美。就是喜歡這個形象的衣服,即便是冬天也要穿上美美的白紗裙,捨不得脫下來,總是有一個髮箍別在頭上,對媽媽的口紅和高跟鞋好奇……

最後便是對環境、內在氣質、藝術品質等狀態的完美要求等。孩子開始對兒童房的設計有要求,對自己的性格特徵有鮮明的描述,再到自己的穿衣風格都開始有明確的標準……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孩子發現他/她所制定的標準被打亂的話,他/她會生氣、發脾氣和哭鬧,變得非常執拗,不聽勸。

但本質上,審美敏感期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孩子正是通過這樣子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和調整,才最終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成爲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一個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得到認真浸泡的孩子,長大後的審美標準一定不會差到哪裏去,反之,如果錯過了對這段敏感期的重視,那麼要培養孩子自身的審美文化,其實也是很艱難的,甚至要花費大量時間的折騰。

我自己就有很深的感受。長大後我也時不時有這樣子的感慨,同樣是一幅圖,爲什麼別人發現的角度就如此新奇,而自己卻一點都看不出來呢?對於一些服裝搭配,同樣是兩件平常衣服,爲什麼別人就能提出很棒的點子,而我怎麼搭也就是那個樣子。

可回想我的小時候,我似乎從來都沒有這個環境,讓我去思考這些問題。

上學的時候大多是校服,平時在家衣服也是爸媽挑選好的,小時候我還剪短髮,更談不上什麼扎小辮子做做設計了,我一直“漠視”着看我身邊的審美環境,我長大後在想要去學習這塊,當然是費力的。

雖然美和藝術,在很多人生活中它並非剛需品,就好像調料,有了它自然是美味,但是沒有它也不至於難以下嚥、活不下去。

可是,追求美和藝術,卻是人類和世界的天性,我們的社會整體都是持續在迭代自己的審美文化,即便是養育孩子本身,我們也是持續渴望更好、更新、更先進的方式,不是麼?

“臭美”不是壞事,不讓孩子“臭美”纔是問題

如何和孩子談“審美”?

讓孩子從“臭美”轉爲“觀察美”

意識到我家兩個孩子開始有這些審美好奇心的時候,我也開始有意無意地給孩子滲透更多關於“美”的主題。

在和“臭美”的孩子討論“美”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兩個大原則:

◇ 不要排斥孩子的“臭美”行爲

我們的孩子最早對美的萌發和好奇,一定是受到環境的影響。這裏無所謂是受媽媽的裝扮、隔壁鄰居的小姐姐、還是受動畫片的某個形象、某部電視劇裏的造型所影響。

不管這個標準在成人看來,和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有多麼不一致,我們仍然需要尊重孩子這份最早的喜好。喜歡了就是喜歡了,喜歡本身是沒有錯的啊。

允許孩子可以“臭美”,理解孩子之所以“臭美”的原因,用平常心去看待這個過程,這是基礎。

◇ 多和孩子談談“如何理解美”

孩子最初對美的好奇,會從表面的形象開始。我就是喜歡這一個配色、喜歡這一款衣服,喜歡某一項獨特,這些都是孩子最早期對美的認知的呈現。

但是爲什麼每個人的審美觀,總是會有差異,這裏也涉及到了家庭氛圍中我們對美的討論深度和廣度。

對低幼孩子來說,對美的理解不需要上升到人文藝術專業。讓低幼的孩子感受到,美是開放性、多元性的接納和包容,更爲關鍵。這也是人文藝術的基礎。

我經常和孩子討論的關於美的主題,其實不外乎三個層面:自我、他人和世界。

針對自我:“我是特別的,我是我自己”

孩子很多時候,穿上了一件心儀的服裝,就會幻想自己是對方。比如我家弟弟有段時間很喜歡羅納爾多,天天穿着羅納爾多的球服,把自己當成是羅納爾多,模仿他的任何行爲。

這個時候,我都會告訴他,“你在模仿羅納爾多哦。”告訴孩子,這是一個模仿行爲,是很重要的,比單純地說“你像羅納爾多”、“我家來了一個羅納爾多哦”要好。

“像”是一種結果,“模仿”是一個動作。讓孩子明白自己並不是羅納爾多,自己的舉動是一種“模仿”,是可以幫助孩子強化自己的行爲意識。

針對他人:“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我們都是我們自己”

等孩子開始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的時候,他也會出現喜好區別,比如看見黑皮膚的孩子感到害怕,發現老爺爺的皺紋直接說醜死了。

這個時候比起直接跟孩子說,“這樣子不禮貌、沒教養”,其實幫助孩子理解“每個人都是特別的”,纔是更至關重要的引導要點。

討論的時候,要記得和孩子溝通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膚色、五官、外形、性格特徵,是幫助我們成爲自己。每個人都是特別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針對世界:“世間的美好,絕不僅僅只是外表”

電影《奇蹟男孩》上線的時候,我和孩子討論過奧吉。這個小男孩,先天臉部畸形,所以從小都受到歧視。

我當時是這樣子和孩子說這件事情:

正如奧吉的媽媽所說的,無論是臉上的疤痕、還是皺紋,甚至眉毛的形狀、眼睛的大小、是否有痣和酒窩,都是我們每個人的特色。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張地圖,一張在臉上,一張在心上。我們心裏的地圖,可以幫助我們指引方向,知道我們要做什麼,要去往什麼地方。而我們臉上的地圖,是記錄着我們所走過的每一段路,它們永遠都不會醜陋。

美不美,是廣義的,真正的美,是發自內心的。從古至今的歷史藝術,真正美好的事物,從來都不是僅僅第一眼的迷戀,而是歷盡滄海桑田,仍然震撼人心的動人心魄。

任何的大愛,都是先從最小的那一份觸動開始,而真正的美,內化在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裏,體現的是一個人的風度、修養、文化和談吐。

我們不能成爲別人,也不需要成爲別人,但我們可以在舒適的地方,做最想要成爲的自己。

其實孩子的審美,是一個很系統的話題,從藝術薰陶、人文修養、理解他人和自己的意識等,各層面都不可或缺。但是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學習其實並沒有那麼超前。

世界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而即便是最小的個體,也有做自己的權利。

我們引導並和孩子一起討論美,並不是爲了要用自己的審美標準來代替孩子的審美標準,而是我們可以一起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一起去感受美所帶給我們的好奇心。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