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父母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的這種行爲是冷暴力,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許多媽媽卻一直在做。再次來到客廳,媽媽已經不見了,什麼也沒有說,跑去旁邊開始安靜地玩積木。

父母冷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爲了避免孩子哭鬧,不是利用恐嚇的辦法,就是利用隔離的辦法。大多隻顧眼前效果,而不注重長期效果。這樣做其實會對孩子的心理形成一些負面的傷害。

1、會讓孩子變得膽小。

恐嚇只會加深孩子對外界的恐懼與防備,父母如果經常用這種方式對待孩子,孩子的大腦就會受到不良刺激,這種刺激會在大腦中頑固留存,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心理學上有一種關於恐懼心理的說法:“恐懼大多數時候都是條件反射的結果,而條件反射是兩種全然不同的事情長期在一起出現,以至於當其中一種出現的時候,人們會不可避免地瞬間聯想到另外一件。”

比如,有的媽媽會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嚇唬孩子如果再哭,晚上睡着了,會被老鼠咬鼻子,孩子的哭聲是止住了,但孩子可能一生都會懼怕老鼠。

文章開頭提到的場景中,如果媽媽總是把她的離開與可怕的張老師,這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聯繫在一起,時間久了歡歡就會變得很膽小。媽媽要離開他,已經讓他的內心充滿焦慮了,如果再加上恐嚇,孩子的內心便更加苦不堪言。歡歡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懼怕所謂的張老師,更爲嚴重的是,這種關於恐懼的記憶很可能會一直保留到歡歡成年。

2、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生命早期,對母親有一種天然的依戀,這個從他出生起就一直照顧他、陪伴他的媽媽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媽媽的離開,哪怕是很短暫的離開,都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焦慮與恐懼。

如果媽媽悄悄地離開孩子,會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不信任感,孩子會覺得,那麼愛我、那麼疼我,我那麼依戀的一個人,都可以悄無聲息地離開我,我還能信任誰呢?從此,孩子就會對這個世界充滿懷疑與膽怯,把自己的內心包裹、掩藏起來,用怯生生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

3、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媽媽偷偷地離開孩子,對於媽媽來說,只是爲了避免孩子哭鬧,但孩子不會這樣認爲,孩子會覺得,“我是不重要的”,“我是不被愛的”,“我是不配擁有的”……

小孩子的思考力是非常有限的,他會覺得,別的事情對於媽媽來說比他更重要,媽媽可以爲了別的事情而離開他,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

如果媽媽經常這樣做,孩子就會慢慢變得不敢表達自己想說的,不敢爭取自己想要的,不敢嘗試自己想做的。因爲他覺得自己不配,或者就算去爭取,也不可能得到,變得對自己越來越沒信心。

父母在離開孩子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呢?

1、提前預演,巧用遊戲的力量。

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教授曾經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闡述了關於孩子焦慮的一些來源,其中有一點就是因爲擔心被拋棄而產生的焦慮。

吉諾特教授不建議父母偷偷地離開,然後把事情留給親戚或者保姆解釋,這樣做只讓孩子焦急、煩躁。父母可以通過準備工作讓孩子安心,減輕分離帶給孩子的壓力

書中的一位媽媽在因病不得已要長期離開孩子之前,預演了很多次關於分離和團圓的場面,慢慢地孩子就會正確理解分離、等待、再次團圓的含義,而不會在父母離開時感到過分焦慮。

2、尊重孩子,同孩子正面溝通。

首先要肯定孩子的感受,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不想讓媽媽離開,但是,媽媽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要出門去!”父母的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孩子的一部分焦慮。

然後,明確地告訴孩子要去哪裏、做什麼、去多久,什麼時候回來,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時間、空間概念,讓孩子內心安定,同時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與信任。最後,孩子一般都會同意。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因爲別的原因沒有辦法按時回家,也一定要記得給孩子打個電話說明原因,不然,孩子會對父母感到失望,覺得父母說話不算話,是不在乎他的。

3、借用外力,讓其他家庭成員提供幫助。

有許多家庭可能會跟爺爺奶奶、其他親戚或者保姆生活在一起,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也學會一些育兒知識,這樣,在父母離開的時候,其他人就能更加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善待孩子,耐心地陪伴孩子等待父母的歸來。

4、拓展空間,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

父母要經常帶着孩子去戶外活動,幫助拓展孩子的活動場所和眼界,讓孩子看到除了家之外的這個廣闊世界,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在做各種不同的事情,同時,給孩子講一講,爸爸媽媽離開他就是出門做某件事,增強孩子對一些事情的現實體驗與理解,讓孩子的思維更加立體、寬闊,也讓孩子明白,父母除了照顧他,還有許多其他的事情需要做。如此,當父母下次離開的時候,孩子就會有一種比較客觀而理性的接納。

在生命早期,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而父母就是畫家,父母在這張紙上畫什麼,就會呈現什麼畫面,所以說父母的育兒水準影響着孩子生命的高度。而孩子的心理成長永遠都應該被放在第一位,任何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都是對生命的褻瀆,爲人父母的一定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用心呵護孩子成長的每個瞬間。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