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愛玩過家家該如何引導

孩子愛玩過家家該如何引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愛玩過家家好不好?玩過家家對孩子智力有影響嗎?我家孩子最近特別愛玩過家家的遊戲,老讓我跟她一起玩,我覺得孩子玩過家家能學到很多東西,怎麼引導她最有成效呢?

首先,我要給這位媽媽點贊,因爲她敏銳的發現了孩子的變化——開始玩扮演類遊戲了,並且,這位媽媽還在研究怎麼樣陪孩子玩最有效。

沒錯,很多寶寶在2歲以後,就會開始扮演類遊戲,包括過家家,扮演醫生,扮演警察,扮演老師等。

當孩子開始自發的玩這類遊戲的時候,說明孩子的心智已經飛躍到一個新的層面了,這是一個特別值得慶賀的事情。

扮演類遊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爲角色扮演的本質其實是寶寶在模仿他們眼中的“成人世界”。

對孩子來說,玩即是學,寶寶在角色扮演中感知到、體驗到的知識,是寶寶的人生中重要的第一課。

他們能充分認知世界,學習人際交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還能鍛鍊想象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等。

作爲家長,如果我們能夠在陪他們玩的時候,“有技巧”的對他們進行引導和互動,那麼扮演類遊戲還有很強的“功能性”,是我們教導孩子學習規則和保護自己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陌生人搭訕”的遊戲,教會他們如果遇到陌生人詢問他們父母在哪裏,或者想用糖果哄騙他們去玩的時候,孩子應該如何應對。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幼兒園”的遊戲,在遊戲中慢慢教會他們如何和小朋友相處,如果被欺負了應該怎麼辦,還可以通過遊戲教他們和老師溝通的方式。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有技巧”的陪孩子玩扮演類遊戲,我們和孩子都將從中學習和得到很多。

那麼,什麼纔是“有技巧”的引導呢?

積極幫助孩子架構和完善場景

寶寶特別喜歡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扮演類遊戲,但很多父母在陪玩的時候,都只是象徵性的應付。

比如,孩子在玩做飯的遊戲,很多家長只會在孩子把菜端過來的時候吃一兩口就完事了。

這樣的陪玩,沒有太大意義。正確的陪玩是在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玩樂方式的基礎上,積極的幫助孩子架構和完善相關的場景,幫助孩子對遊戲進行有效延展。

這樣的延展,有助於孩子更加深入和生動的理解生活場景,從而更好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還是拿做飯類遊戲舉例子吧,我之前是這麼和米粒玩的。

先提示米粒,做飯之前需要洗菜,洗菜的時候就可以引導米粒進行簡單的分類練習,比如,蔬菜是一類,肉是一類,或者綠色的菜是一類,黃色的菜是一類,還可以考考他各種食物的中英文名稱。

然後開始做飯炒菜,要提醒米粒開關火時要注意等等。

做好菜之後,除了給爸爸媽媽吃,還可以給家裏的玩偶吃。我會提醒米粒,吃之前幫助大家洗手,另外還會詢問他如何讓每個人都吃到飯菜,引入數學概念。

吃完之後,還要讓米粒洗碗和收拾櫥櫃等。

通過我的不斷提示和引導,米粒就知道:哦,原來是這樣的,還有這麼多流程呀。米粒特別樂在其中,還時不時會問我,媽媽,我還需要做什麼,這樣做對不對。

這樣,通過家長的引導,將本來一個簡單的扮演類遊戲不斷延伸和拓展,不僅能孩子玩得開心,還能讓他們熟悉流程和規則,在更大的場景中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從中學習到更多。

當然,這樣的提示一定是要在尊重寶寶玩樂的基礎上,溫柔的引導,而不是強行讓寶寶必須要這樣做。

如果寶寶只願意按自己的玩法來,家長也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以免破壞他們的興趣,適得其反。

孩子愛玩過家家該如何引導

多開放式提問,啓發孩子思考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時候,會用成人的認知和見解,來直接告訴或者命令孩子應該如何做。

但實際上,孩子在玩扮演類遊戲的時候,除了在模仿以外,也在探索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多用提問的方式,啓發孩子思考,調動他們的“回想”能力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讓他們自己舉一反三,學習規則。

比如,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玩看病打針類的遊戲。在和孩子玩的時候,一定要假裝很害怕打針,哭着說“不要不要”,如果孩子想要硬給你打,你就趕緊問他:“上次你哭着不要打針的時候,醫生是怎麼說的呀,媽媽是怎麼說的呀?”。

孩子就會“回想”當時的情景,然後反應過來,哦,應該先安撫媽媽,告訴媽媽生病了要打針纔會好的道理,等媽媽情緒穩定了再打針。

當孩子要給你喂藥的時候,你應該哭喪着臉說:“不要吃藥,藥太苦了,你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呀?”

這個時候,應該鼓勵孩子多想幾個辦法,比如,是不是能先讓我喝點橙汁,或者是不是直接跟我講道理,總之要讓孩子多想一些辦法,再一一嘗試。

這樣的引導,不僅能讓扮演類遊戲更新鮮好玩,還能鍛鍊孩子面對複雜局面時冷靜解決問題的能力。

真情實意的投入,融入生活情景

玩扮演類遊戲最重要的是,家長一定要真情實意的投入到遊戲中來,真正和孩子玩起來,順應孩子的節奏,認真“演”出生活的樣子,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孩子。

我們是大人,知道這是角色扮演,但對於寶寶來說,他們是真的投入在這個遊戲裏面的,所以我們有沒有真情實意的投入,他們是能感受到的。

我印象特別深刻,米粒小時候,有一次我們在玩老師講課的遊戲的時候,我和一堆玩偶扮演學生坐在地上,米粒扮演老師在認真的板書和講課。

我想着工作上的事,根本沒注意聽米粒在講什麼。後來我才知道,米粒點名叫我回答問題,叫了兩次我都沒答應他。

米粒特別傷心地哭了,我哄了很久都哄不好。後來他說:“媽媽,你一點都不認真。”

那時我才發現,我們覺得這是個遊戲,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很重要的事。我們的心不在焉會極大的傷害他們。

所以後來我和米粒鄭重的道了歉,之後再陪他玩的時候,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進去。

演小偷被抓住的時候,我一個勁地求饒,買東西的時候,真的忘帶錢。

總之,當我真的投入進去和孩子玩的時候,孩子也特別投入和認真,每次玩結束,我們都意猶未盡。

藉助外力

除了陪玩的時候要投入並且有技巧的引導孩子以外,我們還可以藉助外力,讓孩子的扮演類遊戲更豐富和有趣,同時讓孩子能學習到更多有用的知識。

首先,充分利用繪本。

遊戲和繪本相輔相成,在玩遊戲的時候可以引入繪本情節甚至直接照着繪本演。在看繪本的時候,同樣可以強化遊戲中的各種知識,幫助寶寶更好的學習。

米粒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米粒很抗拒刷牙,我就拿出了經典繪本《鱷魚怕怕,牙醫怕怕》,我拿出家裏的鱷魚玩偶扮演鱷魚,米粒扮演醫生,我們照着繪本的情節開始玩。

我努力地演出鱷魚很害怕刷牙的樣子,將鱷魚的心裏話都說出來,其實是將米粒不願意刷牙的想法都表述出來,然後米粒扮演醫生勸說鱷魚,其實就是讓米粒自己給自己講道理。

多玩幾次,米粒到了晚上就乖乖刷牙了,說:“我可不想像小鱷魚那樣。”

所以,家長朋友們可以多利用好手頭的繪本,和孩子一起演繹,讓孩子真切的參與和感受,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多體驗真實情景。

寶寶喜歡玩扮演類角色,其實是在學習“成人世界”的規則。所以,除了玩遊戲以外,我們還要多帶寶寶體驗真實的情景。

在看病、點菜、坐車、買東西等等各種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要可以提示寶寶多觀察,多思考。時不時提醒他們,注意別人在真實情景下是如何交談的,如何互動的,如果換作是你,應該怎麼說怎麼做。

我們多提示,慢慢的孩子自己就會多留意,多觀察,就會記在心裏了。

除了認識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和身份以外,我們還要注意提醒寶寶遵守正確的規則和流程,隨着情景轉化練習不同的社交技巧,以及遇到特殊情況如何處理等,讓寶寶充分的瞭解真實世界。

總之,通過充分的玩扮演類遊戲,以及日常細心的觀察生活場景,外加繪本的輔助,寶寶們會慢慢積累各種認知能力,從而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我們作爲父母,千萬別覺得孩子玩過家家太幼稚,一定要充分的參與到這樣的遊戲引導中來,我們引導得好,孩子才能更聰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