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寶寶基因對智商的影響有多大

寶寶基因對智商的影響有多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基因和後天環境哪個對智商影響更大?看完最新研究結果我沉默了。對智商的影響只有4%,也就是說,目前並沒有切實的證據顯示基因能夠決定人的智商。

寶寶基因對智商的影響有多大

基因對智商的影響有多大?

最近我在德國《南德報》上讀到了一篇文章,很受啓發,一定要分享給大家。

以前的我一直相信人的智商至少有50%是受遺傳影響的,剩下的50%受到環境影響。一想到遺傳因素決定了一半,我有時也會忍不住在教育上小偷懶,放任悠悠看一兩個小時的電視。心想着“娃底子好,再怎麼混也差不到哪去吧...”

然而,現在卻有不少腦科學家和基因科學家推翻了這一結論,他們認爲基因遺傳對智商的影響非常小,人的智商主要受到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

從1909年到2013年,人類的平均智商增加了29個點。與生活在1909年的人相比,今天的人類都是高天賦人才。這種人們變得越來越聰明的現象,叫做弗林效應,是由美國教授弗林發現並提出的。

科學家認爲,在短短一百年時間內,人類基因庫不可能發生實質性的變化。那麼,神奇的智商增長几乎可以完全歸因於更好的教育或營養等外界環境因素。

弗林在1980年出版的著作中指出,黑人與白人之間IQ指數的差別是教育環境造成的。隨着教育機會的逐漸平等化,黑人與白人之間IQ指數的差別正在逐漸縮小,這個經驗證據支持了他的“智商環境成因論”。

實際測量對智力有影響的基因也證實了這一點。國外數十萬人規模的研究確定了許多可能影響智力的基因。然而,單個基因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靈活的大腦潛力無限

腦科學家將人的大腦比喻爲計算機。計算機的問題解決能力取決於其硬件的潛力和所安裝軟件的質量。

對人類來說,智力也意味着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大腦的硬件水平,如神經記憶能力。二是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經驗,這就是安裝在我們身上的軟件。

計算機上的軟件是可以安裝的,裝得越多,功能越多。什麼都不裝的話,再好的硬件也白搭。

人腦與計算機一樣,智力活動所需的軟件 - 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來自於後天環境。如果沒有好的軟件,哪怕是最好的硬件也無法做任何事情。

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大腦硬件層面的遺傳效應是否會限制高質量軟件的獲取?

很高興,大腦發育的研究表明這不太可能。說出來令人費解:隨着孩子的生長和變得越來越聰明,孩子的大腦潛能其實是在不斷下降的。

嬰兒剛出生時大腦自帶大量過剩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以每秒700個的速度快速聯結,以便他們能夠靈活地對環境作出反應。

當孩子適應各自的環境後,過剩的神經元又會逐漸減少。

如下圖所示,大腦負責感知覺通道(如視覺、聽覺等)的部分,神經聯結最先開始發展,且最早達到發展的峯值(在嬰兒半歲之前)。隨後這部分大腦的發展速度逐漸減緩,在兒童1到7歲期間,維持着比較平緩的發展趨勢

大腦第二個達到發展峯值的部分,是負責語言區域的神經聯結。這部分的發展略遲於感知覺,在兒童約8-10個月時達到最快發展速度,隨後逐漸降低,6歲之後,大腦這部分的發展趨於平緩。

相比感知覺和語言,高級認知功能區域的神經聯結是大腦最後開始發展的部分。1歲達到頂峯,但在整個1-6歲期間,這部分腦區依然維持着高速成長的趨勢。但進入12歲之後,這部分的神經聯結增長就大大減緩了。

也就是說,在智力發展的初期,每個嬰兒都有一個相對過剩的大腦潛能,難怪有人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才”。但這潛能卻會隨着智力的增長而降低,而導致神經元聯結降低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後天的環境因素。

如果環境不爲孩子的大腦提供足夠的刺激和挑戰,那麼那些本爲了適應環境和挑戰而準備的過剩神經元聯結就會被大腦自動削減掉。。。你說可惜不可惜?

也就是說,早教對大腦發育極其重要,因爲人腦的可塑性非常強,用進廢退。兒童大腦的硬件水平絕對是綽綽有餘的,就看我們往裏面裝多少軟件,以及如何裝了。

自我實現的預言

除了外界提供的教育和營養外,還有哪些因素影響孩子的智商發展?爲什麼有的孩子學得好,有的學得不好呢?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心理學界的一個著名實驗,有心理學家以做智商測試爲名,隨機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爲了兩組,並指出一組是高智商,另一組是低智商。

數月之後,那組被認爲智商高的學生智力果然提高了不少,而另一組的學生智商卻果然降低了。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經過多年跟蹤調查,發現當年處於高智商組、但實際智商測試分數並不高的一些學生,在其後來的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遠高於那些在智商測試中取得高分、但被分配到低智商組的同班同學。

在這裏我很想可憐一下那些被隨機分配到低智商組的學生,雖然只是一個實驗,但被人鑑定爲“低智商”的心理暗示真的可能導致一輩子就這麼毀了...

相比於基因遺傳,外界(主要是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期待和與之伴隨的心理暗示對孩子的學習效果和智商提升影響更大。

上面的實驗中之所以被隨機分配到“高智商”組的學生後來真的智商提升了,正是因爲他們在被鑑定爲高智商後,有了自信和動力去接受挑戰,努力後的結果又給了他們正面強化,讓他們繼續有動力去接受更多挑戰,提高自己,形成良性循環:

覺得自己能行、有動力-努力-好結果-正面強化-動力更強-更加努力-更好的結果/智商上升

而惡性循環的開始是,將自己的表現不佳歸因於天生智商不夠,覺得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別人,於是就有了:

覺得自己不行、沒動力-接受現狀不努力-壞結果-負面強化-動力進一步下降-更加不努力-結果更壞/智商下降

這種現象被心理學家稱爲“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在心裏預言什麼,什麼就會真的發生。

因此,不要對女孩子說“女孩天生數學學不過男孩”或者“男孩天生對別人的感受不敏感”之類的話,這樣的話本來不符合事實,但說多了會對孩子產生心理暗示,讓孩子有了不努力的藉口,慢慢就會變成真的。

可以看出,學習本身並不是難事,最難的是沒有學習動力。有了動力,後面的事都有了加速度。

學習動力來自於哪裏?

學習動力的一部分來源於孩子相信自己能學好做好,有自信。這需要家長多正面鼓勵,這也是爲什麼歐美家長一天到晚花式誇娃的原因。

“你怎麼這麼笨”這樣的打擊式教育是最不划算的做法,不僅不能達到讓孩子越挫越勇的效果,還會適得其反,一旦孩子相信自己蠢了,就會如預言般的越來越蠢。

我最常對悠悠說的一句鼓勵是:“媽媽相信你能做到”,她沒做到時,我也會說:“你再努力練習一下就能做到了。” 多強調努力的重要性。

努力後還是做不到,我也會安慰孩子:“沒事,你現在還小做不到很正常,等你再大一點就能做到了。” 總之,不要讓孩子產生“我不行”的心理暗示。

學習動力的另一個來源是興趣。保護好孩子對學習的興趣,TA纔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自我推動探索和學習。老是被父母老師推着逼着走,是走不遠,也到達不了真正的高度的。

雖然基因對智商起不了決定作用,每個孩子的大腦潛力都是無限的,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要求孩子在方方面面、每門功課上都做到最好。智力潛能雖無限,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啊。

每個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不同,這必然導致每個個體在不同領域表現出各自的優勢。幫助孩子找到感興趣的領域,並將時間和精力用在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是對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方式。

在看完這篇最新研究報道後,我突然覺得咱們中國人個個望子成龍並不是什麼壞事。父母和老師對孩子有高期待,對孩子是有正面促進作用的。只是要注意把握度和合理引導,強迫和壓力過大也會傷害孩子的學習動機。

既然孩子的智商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更大,那麼不管父母的智商高低,孩子的底子好還是差,我們都沒了偷懶的藉口。要相信,我們在教育上的每一點努力和付出,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