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莫讓花美男中性女誤導孩子

莫讓花美男中性女誤導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從出生就開始了對性別的認識。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性別意識發生錯亂和障礙,很可能會混淆生物學上的性別,或者不接受、認可自己的性別,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異性癖”、“戀物癖”等,要求外科手術來改變自己性別就是其中的極端例子。

莫讓花美男中性女誤導孩子

尊重差異 接納性別

小姑娘不喜歡穿裙子,走路大大咧咧;男孩子說話細聲細語,喜歡照鏡子打扮……這些孩子成長中出現的“性別錯位”現象令做父母的感到十分困惑。

記者發現,在中小學校園裏,每個年級甚至每個班都有類似“假小子”的女孩和“娘娘腔”的男孩。專家表示,性別錯位的矯正宜早不宜遲。

“娘娘腔”與“假小子”

“兒子說話羞羞答答,動作扭扭捏捏,還動不動就哭,同學都笑話他‘娘娘腔’!”家長劉女士對此感到很頭疼。她說,兒子今年7歲,上小學一年級。小傢伙從小就粘自己,離開媽媽一會就又哭又鬧。更要命的是,兒子平時還喜歡模仿自己的行爲,比如搽粉、化妝、照鏡子等,對粉色、花色的衣服感興趣。相反,給他買的兵器類玩具卻扔在一邊。

“剛上小學的兒子總是喜歡錶姐的裙子和頭飾,有時還特意穿在身上,表演模特秀。”李女士對孩子的現狀十分擔心。

福州三中的馬老師告訴記者,每個班幾乎都能找到性格內向、有“娘娘腔”先兆的男孩。她分析,現在很多家庭對男孩寵愛過度,導致他們缺乏責任心和寬容心,相比之下,同齡的男孩一般不如女孩子懂事。

相對於“娘娘腔”的男生,“假小子”的女生似乎更容易被公衆接受。

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心理系張雷教授對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近1000名家長的調查顯示,九成以上的父母對女孩的教育方式趨於男性化。越來越多的家長希望她們在個性上能夠迎接挑戰,能力更加全面,也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教育下,“假小子”被很多人當作“有個性”的代名詞,“野蠻女友”也不會遭到唾棄,甚至成爲時尚。

然而,有一些家長卻越來越感覺到“女孩男養”帶來的負面效應。

在機關工作的張女士告訴記者,女兒今年上初一,長得高高大大,不喜歡穿裙子,短髮,像個男孩。在學校裏還老愛打抱不平,充當女生的“保護神”。

最讓張女士擔心的是,她最近發現女兒在網戀,而且是以異性的身份在和一個六年級的小女孩談情說愛。在網上,女兒的身份、語氣、頭像都是男孩子,說的話也很肉麻。張女士反省,由於婚姻失敗,她從小向女兒灌輸“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的觀念,也不讓女兒跟男孩交往,從小教女兒要強悍不受欺負。

“性別錯位”成時尚?

在今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泰國女子舉重隊隊員西里卡烏看上去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壯漢,她肌肉發達,皮膚黝黑,面龐剛毅。而來自日本的男子體操選手加藤凌平,則擁有面如桃花的柔美和細膩的皮膚,散發出一種女性的美感。網友因此大呼“好凌亂”。

本世紀初,湖南衛視的一檔節目《超級女聲》,成就了李宇春、曾軼可,也給中國的女孩子們樹立了“中性、帥氣”的榜樣;韓劇之風颳進,李俊基、RAIN等一批男星走紅內地,他們的精緻、秀氣、柔美的形象,影響了一代中國男孩;2010年湖南衛視《快樂男聲》海選中,出現了以劉著爲代表的一大批“僞娘”。

受娛樂圈導向影響,現在社會上也風行這種“性別錯位”。記者調查發現,如今中學女生眼裏的帥哥與我們傳統的認識大相徑庭——不是有着健康體魄、陽剛氣十足的男生,而是長得堪稱如花似玉、十分柔美的男生。

2009年10月,“愛麗絲僞娘團”在武漢成立,平均年齡21歲。他們雖是男兒身,卻熱衷扮演動漫裏的女性角色:戴着假髮、穿着高跟鞋的他們,在化妝後變身“僞娘”,在舞臺上熱舞。

“提起我們的父輩、祖父輩,他們的偶像多數是那些軍人英雄,或者勞動楷模,都是帶有濃郁陽剛氣息的男性。而放眼當今社會,年輕男女的偶像多數都是娛樂圈的‘花瓶明星’,像吳尊、RAIN等。”“80後”大學生小劉說。

在採訪中,一些家長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現在的孩子已把中性打扮當成一種時尚、潮流,“真不知道現在該如何教育孩子了”。

這種“錯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究竟是多元時代的個性解放?還是性別教育的偏頗失衡?

  有專家認爲,出現“性別意識錯位”的年輕人,有一部分人是被先天的基因影響,也有一部分人是由於在幼年時期家長的教育方式不恰當,無意中抹殺了幼兒自身的性別意識所致。在家庭教育階段,實行“男女分教”,將有利於兒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國性學會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兒童性教育第一人”胡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建立正確的性別意識有利於孩子今後更好地融入社會。而錯誤的性別定位會帶來諸如婚姻、就業甚至犯罪等社會問題,也會爲孩子將來的發展帶來層層障礙。

性別教育從娃娃抓起

一頭飄逸長髮,卻是一位叔叔;留着短短的板寸頭,竟然是一位阿姨。姐姐們喜歡穿黑衣,哥哥們常常穿着紅衣招搖過市。

在孩子眼裏,這些現象都是令他們迷惑不解。“幼兒對性別的認識是膚淺的、表面的、標籤化的。因此,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一位幼兒園教師說。

兒童性教育專家胡萍認爲,孩子從出生就開始了對性別的認識。如果在成長過程中,性別意識發生錯亂和障礙,很可能會混淆生物學上的性別,或者不接受、認可自己的性別,嚴重的甚至會發展成“異性癖”、“戀物癖”等,要求外科手術來改變自己性別就是其中的極端例子。

“幼兒階段所受的影響要比青春期孩子所受的影響大得多。我們在心理諮詢實踐中發現,有同性戀傾向的人,都有可追溯到幼兒階段的經歷。”一位心理諮詢師告訴記者,現在不少父母只重視孩子青春期的性教育,卻忽視了孩子從出生就應開始的性別教育。“國外對於性別角色方面的教育相當重視,比如學校開設的公民課,很早就談到家庭,談到不同家庭角色所應具備的不同責任和風格要求等。而我們在這方面的教育幾乎是缺位的。”

“性別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基礎,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礎。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別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胡萍老師認爲,孩子性別意識和角色的發展來自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孩子自身的學習。“不要跨性別教養孩子,真心接納孩子的性別。”一方面,對孩子要有符合其性別角色的期待,因“性別”制宜。另一方面,在有意引導的大前提下,父母應靈活處理性別差異。如果兒子喜歡布娃娃,女兒喜歡爬樹、探險,在初期階段,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因爲這可能只是成長中的小插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