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在別的家長那受了委屈,你是家長該如何處理?

孩子在別的家長那受了委屈,你是家長該如何處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在別的家長那受了委屈,你作爲孩子的父母該怎麼做?該如何做才能給孩子一個”交代“,該直接懟回去嗎?

爲什麼感覺孩子的姥姥更親孩子,問了好幾個朋友,他們也這樣說。有很大概率是這樣嗎?

我們先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聊一聊,也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你的疑問。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自私的基因》,裏面就講到,是基因創造了我們的肉體和心靈,保存它們正是我們存在的終極理由。

我們是基因的生存機器,我們的一切行爲,都是爲了讓自己承載的基因,儘可能地延續下去。

人類採用有性的方式來生兒育女,其實就是因爲我們身上的基因能夠被繼承下去。所以,人人都會愛自己的近親,親緣越接近,兩個人身上的基因越相似,感情也就越親密。

孫子、孫女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之間,都是四分之一的血緣關係。

但是在以前混沌未開,心智矇昧的狀態下,說白了,就是沒有DNA檢測手段的情況下,媽媽往往要更加容易確定孩子是否是自己的後代。

因爲媽媽自己生育孩子,所以她能夠確定這個孩子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但是爸爸可能不會像媽媽那樣毫無猶疑。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媽媽會對孩子付出更大的養育責任(這絕不是對於“喪偶式育兒”的推脫之詞,在此也不討論所謂出軌、非親生的道德層面問題。)

相對來說,姥姥也要比奶奶更加確定誰是她的外孫、外孫女,女兒是她生的,外孫、外孫女又是她女兒生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法造假。

所以從感情上來說,姥姥也會更加願意投入,疼愛、養育外孫、外孫女。當然了,這只是一種從遺傳學角度出發進行的科學探討,現實生活中,爺爺疼孫子、孫女兒的事例比比皆是。

再多說一個我們常說的“偏心”一詞,我們總說,老人偏愛小兒子和大孫子。

孩子在別的家長那受了委屈,你是家長該如何處理?

科學家有一個名詞叫做“親代投資”,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母親(人類和動物都一樣),在她一生當中能夠給予後代的親代投資都有一定的總量。也就是說,給一個的投入多了,另一個孩子自然就少了。

所以,當做媽媽的生物,能夠確認自己正在哺育的是最後一個幼兒,她就不用再“節約”資源了,可以傾其所有地去愛,去照顧這個孩子。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覺得,家中的老幺格外受寵的原因。

孩子太內向,在幼兒園不說話,很不合羣,該怎麼辦?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的兩位發展心理學家提出了氣質的趨向度,而其中的一個向度是趨避性。

趨避性指的是孩子面對新的環境、人物或者事件的時候,如第一次見到新的小朋友,第一次面對新的食物,孩子是會主動大膽靠近,還是會害羞和猶豫不決?

根據氣質理論,主動大膽靠近就稱爲趨近性,害羞和猶豫不決就稱爲趨避性。

當孩子具有趨避性這樣的氣質的時候,他基本上對新的人、事、物、情境、環境都會採取先拒絕的態度。

像這樣的孩子,一般來說父母不用太擔心他會發生太大的危險,因爲他非常有安全意識。但缺點是他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接受新鮮的人、事、物、和環境。

不同的氣質類型的孩子,也是各有優缺點,所以不必過於焦慮。如果孩子內心喜歡平靜,喜歡獨處,也不用故意打破這種局面。不要強迫,不要硬性要求,比如“你跟小朋友一起玩啊,別這麼自私。”之類的話。

如果擔心孩子過於孤僻,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家長可以平時細心觀察,尋找一些孩子的興趣點所在,用“輕推”的方法,幫助他去結識新朋友,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當中,家長可以運用一些溝通技巧,輕輕地“推”一把孩子,包括鼓勵、提問、和指向。

“你看那個小朋友在盪鞦韆,看着很有趣,你想不想和他一起玩?”觀察孩子的表情,看他是否充滿好奇和接納,在合適的時候幫助他走出第一步。

再比如,孩子喜歡讀書,那麼你可以問問孩子:“你這本書的故事講得很好了,你想不想聽聽別的小朋友講新的故事?”。

還可以幫助孩子辦一個“小小讀書會”,邀請一些同樣喜歡讀書的小夥伴,他會用自己的優點,贏得小夥伴的尊敬和喜愛,這對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水平,也是非常有裨益的。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趨避性高、比較敏感的孩子,家長要格外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這樣才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孩子玩電動車不小心撞了別人的小孩,小孩的家長把孩子都罵哭了,我忍着沒做聲,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我是不是應該直接罵回去?

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人都會想要還擊,但其實在那個情況下,孩子處於害怕、無助的狀態,第一時間帶他離開這個環境纔是可取的。

這樣你可以儘量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感到安全,這比去吵架,爭那一口氣(孩子並不能理解這一點)要更重要一些。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之間發生了衝突,尤其是還有孩子受傷了,家長第一時間應該是確認雙方孩子的受傷狀況,如果需要,立即去醫院醫治。

接下來就是安撫雙方孩子的情緒,甚至如果對方家長情緒激動,我們也需要儘量心平氣和地和他溝通一下,先讓各自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

溝通的時候儘量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畢竟有時候情緒是很難控制的,有的談話內容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家長富有攻擊性,那麼耳濡目染會對孩子也產生不好的影響。

然後再詢問事情的經過,不偏袒,不過激。如果是自己孩子的責任,要教會他承認錯誤,承擔責任,同時注意措辭,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如果不是,也要維護自己孩子的尊嚴。

總的來說,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錯了,爸爸媽媽會陪着孩子一起承認錯誤,尋找補救措施;如果孩子沒錯,爸爸媽媽也不會實行“各打五十大板”的平均主義。

作爲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發生這件事後的感受和心情,給孩子一個表達內心情緒的機會。如果孩子心情比較低落難受,可以給孩子適當的安慰和擁抱,並告訴孩子,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情要怎樣保護自己。

對於比較小的孩子,家長還可以通過和孩子一起表演情景劇的方式,來教會他遇到這件事情之後,應該怎麼解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