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飲食 > 人工餵養 >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隨着近幾年科學餵養知識的不斷宣傳,堅持母乳餵養已不是最爲苦惱的問題,但在孩子吃多吃少、怎麼吃等方面還存在一些誤區,今天就和大家說道說道。

誤區一:餵養過量

過度餵養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爲了孩子的生長良好,家長常常希望明確看到孩子吃了多少量,並以爲吃得越多越好。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科學解析

中華醫學會兒童保健組對於不同年齡段食物攝入量有一定的推薦: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第2張

但這個推薦量是面向人羣的建議攝入量,具體到每個人,實際生活中有較大差異。即使是同一個孩子,每天、每週也可能會有變化,在快速生長期、疾病恢復期吃的會明顯增多。

因此,定期而準確的體格生長評價、生長檢測是判斷寶寶攝入量是否合適的最簡單且最佳的方法。

誤區二:餵養過早

寶寶剛出生時母乳的分泌量還不太多,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加入奶粉;有的家長在3~4月嬰兒生長速度減緩、哺乳次數開始減少時,認爲這種現象是母乳不足或是母乳營養不足,基於這猜測開始給孩子添加奶粉或者其他事物;有的家長認爲蔬菜水、果汁可以給寶寶提供維生素,且這些汁水不是固體食物,應該不是輔食,吃一點也無所謂。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第3張

科學解析

母乳是最佳食物,可以滿足6月齡內寶寶全部液體、能力的需要,只有母乳量不足以保證寶寶生長才應該考慮配方奶的補充。乳汁的分泌在新生兒娩出後需要一個逐漸增加的過程。吮吸是其中最主要條件刺激,因此,產後勤吮吸、勤哺乳刺激母乳分泌,避免引入奶粉是可行的。約3~4月齡時生長速度較前開始減緩,同時隨着胃容量的增加,每次吮吸量也有所增加,所需要的哺乳次數就相應減少,這是正常的生長變化,並不意味着母乳量不足或者是營養不足,如果寶寶精神狀態良好、大小便正常、生長曲線平穩,應該就可以放心,堅持母乳餵養。

誤區三:餵養過頻

寶寶出生後“按需餵養”已經深入人心,但何爲“需要”、哪些行爲是餵哺的需要,家長的認知各不相同。寶寶所有的哭鬧被當作“需要”,通過餵奶來滿足是很常見的,7月齡後一天餵奶10次以上,滿了週歲還在吃夜奶的也屢見不鮮。過多的餵養次數,寶寶體驗不到飢餓感,餵養時就無法對食物保持興趣,反而造成每次進食量過少。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第4張

科學解析

按需餵養是指按照嬰兒的飢餓需要及時哺乳,而不是強求哺乳的時間和次數,嬰兒飢餓的早期表現包括警覺、身體活動增加、臉部表情增加;飢餓的後續表現纔是哭鬧。因此,新手爸媽平時要多觀察寶寶的飢餓需求。同時學會通過其他安慰方式滿足寶寶非飢餓需求十分必要。在寶寶滿3個月後應關注培養其哺乳、睡眠等生活規律,逐漸從早期的按需餵養模式向規律餵養模式遞進。一般滿6月齡開始,大多數嬰兒夜間不需要吃奶,多次夜間餵奶不僅不利於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也會影響其睡眠質量。添加輔食後,規律的進食同樣重要。7~9月齡寶寶輔食2次,吃奶4~6次;10~12月齡輔食2~3次,吃奶4~5次,13~24月齡每天吃3次主餐,吃奶2~3次,在吃飯時鼓勵寶寶自主進食。

誤區四:餵養過細

爲了能讓寶寶咽的下,家長會一直將食物做成糊,也有的家長因爲孩子曾經進食顆粒狀或塊狀食物時出現過噁心、嘔吐的情況,擔心再發生嗆咳就一直做的食物細細軟軟的,結果直到寶寶兩三歲還不會咀嚼、吞嚥粗糙的食物,影響口腔的運動發育,甚至影響語言的表達。

寶寶餵養的這些誤區,家長你瞭解多少? 第5張

科學解析

6~10月齡是培養嬰兒咀嚼功能的關鍵期,從泥糊狀過渡到碎末狀、顆粒狀、塊狀等,從而促進舌頭的活動、啃咬、咀嚼、吞嚥等口腔運動技能的發展,幫助寶寶逐漸掌握咀嚼食物的技巧。在食物質地變化的過程中,寶寶難免出現噁心、乾嘔、甚至嗆咳的情況,家長要保持平靜的心態,瞭解這些是寶寶嘗試新事物的正常反應,不要過於緊張。

嬰兒食譜
幼兒食譜
學前食譜
兒童食譜
母乳餵養
人工餵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