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專家解讀:孩子走路內八字或者外八字的那些事

專家解讀:孩子走路內八字或者外八字的那些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很多家長都問孩子走路內八字或者外八字是怎麼一回事?這需要治療嗎?針對這一問題,專家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爲什麼2-7歲間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容易出現內或者八字步態?

什麼是內八字?

什麼是外八字?

今天小編請到小兒外科唐學陽副教授爲大家答疑解惑,老規矩,紅筆是我們爲您畫出的重點哦!!

什麼是內八字、外八字呢?

專家解讀:孩子走路內八字或者外八字的那些事

內八字步指在走路和或跑步時出現單側或雙側足內旋,足尖指向內”。在穿鞋狀態下,鞋的前半部分的外側常與地面摩擦,部分嚴重的內八字足患兒,由於足向前內擺動時與後腿的後側或地面相碰觸,可能導致步態蹣跚或絆倒,尤其是快跑時,這與部分患兒重度膝外翻(X型腿)快跑時由於膝關節碰撞導致的摔倒不一樣的。

外八字足步態相反,雙足向外旋轉,足尖指向外側,足跟或鞋跟互相靠攏甚至摩擦,也可以導致絆倒。內八字足比過度外八字足更常見。

內八字步和外八字步的原因有哪些?

生理性八字步:門診最常見的內八字步(內八字足)可能繼發於足部畸形,股骨或脛骨內旋,或者二者同時存在。學步兒童內八字足最常見的病因爲脛骨內旋,也有股骨頸前傾角比較大的因素參與。而4歲以上的兒童脛骨內旋通常已經逐步改善,此時主因最常見的病因爲股骨內旋(股骨頸過度前傾——股骨頸前傾角的增大)。以上情況均會隨着年齡進一步增長改善,而非手術治療比如支具治療等不會改變自然病程。這類內八字足通常可以認爲是生理性八字步,雖然是爲正常發育的變異,但內八字足並不導致疼痛,一般很少伴有功能障礙,也不會影響步態的發展和穩定。

有疾病基礎:某些大齡兒童的永久性的內八字足患者可能患有神經肌肉疾病,部分患兒可能是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的表現,尤其是單側內八字步態時需注意及時兒童骨科專科門診檢查排除。

繼發性八字步:常見的如先天馬蹄內翻足或姿勢性足內收,除有些患兒呈踝關節馬蹄樣下屈、後足跟內翻外,通常都表現前足內收,自然步態出現內八字樣,往往也合併有脛骨的內旋。

宮內因素:嬰兒的髖關節和大腿由於宮內姿勢的原因出生時有外旋肌肉軟組織的攣縮,需要1~2年緩解,所以當患兒初次站立與行走時可伴有外八字足。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大部分可逐步緩解,大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外八字足可能是由於脛骨外旋或股骨外旋造成的。股骨或脛骨的外旋不可能隨着年齡增長而自發改善或緩解,少數伴有慢性或致殘症狀的患者,可通過去旋轉截骨術矯正旋轉畸形。

跪坐(W型坐姿)對內八字步有影響嗎?

跪坐(W型坐姿)是指小孩在沙發或地板等平地上,以雙膝跪姿,屁股坐在小腿或足跟部上,此時小腿呈輕度外展(外擺)而股骨呈內旋姿勢(雙膝向內向對),從前面看過去,像英文字母“W”一樣,所以管這種坐姿叫“W型坐姿”。可以單腿跪坐(圖1),常見是雙腿跪坐(圖2)。長期的W型跪坐,可能會加重股骨中遠段的內旋,增加近端股骨頸前傾角,導致內八字步態。

平足是導致內八字步的因素嗎?

平足是指足部內側無足弓或者足弓特別的低平,在學齡前兒童,尤其是5歲以前非常常見。足弓的發育有年齡的特性,在幼兒階段即3歲以前基本上足弓都不明顯,站立時足部內側可以觸及地面,前足輕度外旋,足跟輕度的外翻。隨年齡的增長,多數兒童足弓逐步發育,所以,幼兒時的扁平足是生理性的。持續存在的特發性或先天性扁平足,主要是導致大齡後長時間行走足部甚至下肢的疲勞甚至足底疼痛,但目前並沒有客觀證據表明單純扁平足與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有關。

孩子出現內八字、外八字,家長該怎麼辦呢?

如前所述,大多數的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通常是幼兒發育過程中的一種生理現象,隨着髖關節周圍臀肌等軟組織攣縮改善、股骨內旋或脛骨內旋隨生長的逐步改善而自然獲得步態的改善,多數情況下不需要特別的治療。但發現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的時候,應該將小孩帶到小兒骨科專科門診,主要是通過專業的檢查排除一些先天足部畸形、神經肌肉疾病、髖關節發育不良及脫位等導致步態異常的情況,如果沒有這些疾病,那麼觀察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如前所述,因爲跪坐可能導致股骨內旋加重或影響股骨內旋的自然生理改善過程,對有內八字步態的幼兒,應該儘可能糾正其W型跪坐的習慣,改成坐凳子或盤腿坐姿(圖3)。

無論內八字或外八字步態,目前尚沒有明確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各類支具的治療能改變其自然病程和自然恢復過程或者得到治療,步態的改善往往是孩子自身生理調節的功勞而不是支具干預的成績。期望通過支具佩戴來矯治內外八字步態,有可能影響幼兒的學步能力與信心。石膏矯治或左右鞋反穿的方式,可能對改善由於前足姿勢性內收而導致的內八字步態有一定的作用,但應該在兒童骨科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采用。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