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第五章 大於三,小於等於四

第五章 大於三,小於等於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1年6月26日,兒子過3歲生日;轉一年的這一天,他過4歲生日。整整一年,兒子都是在北京朝陽區的家裏和不遠處的幼兒園度過的。

  兒子變得能說會道了,“溫馨絮語”的內容便也多了起來。我和兒子的情感交流十分密切,妻子再也不會說我不太理孩子了。

  同時,兒子成了我們看世界的另一雙眼睛,通過“成長印跡”,我們大人也在成長着……

第五章 大於三,小於等於四

  成長印跡

◎ “大餅”與“討厭鬼”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一次同妻子去副食店買大餅,他用稚嫩的聲音對售貨員喊:“大餅!”引得周圍人笑了起來。回家之後,兒子又認真地喊了幾聲大餅,我也覺得好笑。從那以後,“大餅”便成了兒子的口頭禪,動不動便喊一聲大餅。

最初的新鮮勁兒過去後,我們不再覺得兒子這樣不斷地喊大餅是件有趣的事,便開始告訴他不要再喊了。但這阻止卻適得其反,兒子喊得更來勁兒了。我們有時做出很生氣的樣子,兒子則變本加厲,存心跑到我們面前一連串地喊大餅,同時笑着觀察我們的反應。即使掰開揉碎地給他講道理,他也僅是當時答應了,過一會兒又笑眯眯地看着你喊大餅。

很快到了春節,一家人迴天津老家與家人團聚,兒子和他的“大餅”便成了大家的笑料之一。兒子喊得更歡了。有時別人問他問題,他也以大餅迴應,讓人家摸不着頭腦。

上幼兒園後,兒子遇到喜歡的人也是一個勁地喊大餅。有一個小朋友的奶奶原本很喜歡兒子,但兒子衝着她喊了幾聲大餅,人家便皺着眉頭走開,不再理他了。兒子也對着家裏做小時工的阿姨喊大餅,那阿姨倒很幽默,回敬說:“你是小餅。”軟硬兼施都不管用,我們忽然意識到,一味地阻止與訓斥不僅達不到讓兒子告別“大餅”的目的,反而使他喊得更響了。

我認真地分析了一番兒子這種表現的根源,得出結論:兒子第一次向售貨員喊大餅的時候,周圍的人笑,對他構成了一種誇獎和鼓勵;兒子回到家喊大餅,爸爸也覺得有趣,也笑,更使他認定喊大餅是一件可以獲得獎勵的好事情;當成人從最初的新鮮勁兒中走出來之後,孩子卻不可能自然地完成這種轉變,所以我們的阻止沒有意義,反而會使兒子產生一種逆反心理,越不讓喊越想喊;再進一步,兒子則將喊大餅視爲一種引起父母和他人關注的方式,他喊大餅時我們的反對錶現越強烈,他所受到的關注值也就越多,這促進了他喊大餅。與此同時,喊大餅還成爲他逃避尷尬、迴避困境的一種方式,遇到別人問他無法回答或不願意回答的問題,或當別人逗他玩以至於他有些不適應時,他都以一聲“大餅”轉移別人的注意,同時自己也從那種處境中逃脫出來。

兒子的心理機制,本能地完成了上述種種行爲,從而使他與大餅結緣。

認清問題的實質,我決定對症下藥,與妻子約定無論兒子再怎樣喊大餅,都裝做聽不見,不理睬他。兒子喊大餅是爲了得到某種呼應與反饋,如果目的長期達不到,他自然不會再重複這無益的行爲。這一招果然靈,半個多月下來,兒子真的不再喊大餅了。過了半年多,有一次爸爸試探着對他說了句“大餅”,兒子已然想不起是怎麼回事了,他徹底忘了。

可是,“大餅”走了,“討厭鬼”又來了。

“討厭鬼”是我和妻子在 10年婚姻中習慣形成的生氣時使用的共同語言,已考察不出最初是誰向誰學的了。被淘氣的兒子惹惱時,我們也會斥一句:“討厭鬼!”一天,我也惹惱了兒子,3歲多的他瞪着眼睛氣哼哼地對我吼道:“討厭鬼!”

這三個字從他嘴裏出來別有一番情趣,我和妻子當時忍不住都笑了。沒想到這一笑又使兒子養成不斷說“討厭鬼”的語言習慣。就像一年前說“大餅”一樣,“討厭鬼”變成了兒子的口頭禪,不分場合與對象,一天不知要對多少人重複多少遍。

正趕上春節,兒子的“討厭鬼”再度遍地開花。

同樣是軟硬兼施,同樣一無所獲。奶奶說:“怪了,平時這麼懂道理的孩子,怎麼這事就同他講不明白呢?”即使這話,兒子同樣要回敬一句“討厭鬼”。

對許多長輩不斷地說討厭鬼,我和妻子再怎麼樣也要打一通兒子了。兒子被打後滿臉是淚,哇哇哭得傷心極了,擰脾氣犯了,哽咽着、惡狠狠地不斷重複着:“討厭鬼!討厭鬼!討厭鬼!”

幸好春節沒幾天便過去了,我們帶着兒子回了北京。我們心裏清楚,“討厭鬼”不過是“大餅”的翻版而已。我們約定:第一,從自身改起,自己再也不說討厭鬼;第二,兒子說討厭鬼的時候,我們不理睬他;第三,畢竟不同於一年前說大餅的時候,兒子長大了一歲,更懂事了,所以在適當的情景下,我們要明確地告訴他:“討厭鬼是罵人話,爸爸媽媽以前罵兒子是討厭鬼不對,我們錯了,向兒子道歉。爸爸媽媽也知道兒子說討厭鬼沒有惡意,但別人不一定都知道,以爲兒子不喜歡他們呢,兒子肯定不是這個意思,所以,以後兒子不要再說‘討厭鬼’了。”

不到半個月,兒子便真的告別了“討厭鬼”。一天同奶奶通電話,兒子忽然想起了什麼,說:“奶奶,我下次迴天津的時候,再也不說你討厭鬼了。”奶奶當即高興得笑了起來……

真正理解孩子,因人制宜、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才能使他們一點點健康成長起來。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死亡話題

在我 3歲的時候,我的父親自殺了。與此有關,我從小便對死亡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懼,成年後更是執著于思考生命與死亡,在很多本書中都反覆談論生與死。曾經有一位朋友聽我在電話裏發了一通人生無常的感慨後,告誡說:“你可不能對兒子說這些呀,免得他的幼小心靈承受不了。”這朋友哪裏知道,3歲多的兒子早已對死亡的概念耳熟能詳了。我說:我不要我的孩子再如我一樣經歷對死亡的無知與恐懼。

在我看來,迴避談論死亡是一種弱者的表現,是一種無意義的逃避,正好佐證着我們對死亡的極大恐懼。死亡對於我們心靈的影響,絕對不會因爲我們不談論它便減弱。恰恰相反,如果我們正視它,以平常的心態談論它,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生命,也能夠使我們更堅強地面對死亡。

我曾經認真地給兒子講解,人是如何出生,如何成長,以及最終將如何死去的。正因爲有死亡,所以我們更應該努力地生活。死亡的概念如此深入兒子的心靈,以至於當我和妻子同他談論到未來的時候,兒子會突然冒出一句:“那時你們就該死了。”

還是 3歲時,一天兒子吵鬧得太厲害,我和妻子都煩了,我便怒衝衝地說:“如果沒有你,我們多清靜呀!”兒子聽了,立即躺到地上,說:“讓我死吧。”這情節讓事後聽到的人十分愕然,認爲如此小的孩子不應該對死亡有這樣的認識,而我當時卻哈哈大笑,也一直當做兒子的小機靈講給別人。

一次,兒子和妻子有如下的對話: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呀?”

“老了才死呢。”

“奶奶都那麼老了,怎麼也不死呢?”

“奶奶身體好,就不死。有病才死呢。”

“奶奶的手上貼創可貼了,怎麼還不死呢?”

……

把死掛在嘴邊,死便不再可怖,生便更有意義。

然而,兒子對死亡的感受,又並非一直這樣平靜。

兒子從小在郊區長大,爲了上幼兒園的方便搬到了城裏,郊區的房子租出去了。從郊區搬出那天,我頗傷感,晚上哄兒子睡覺的時候,對他講,爲了照顧你上幼兒園方便,所以爸爸媽媽不再住最喜歡的鄉下了。也許幾十年後的一天,爸爸媽媽都死了,你也老了,再回去住,會想起你小時候在那裏度過的日子……兒子聽着,臉上的肌肉開始抽動,嘴角一咧,一把摟住我的脖子,傷心地大哭起來。對死亡的概念已很熟悉的兒子,受不了這樣的“煽情”……

這件事之後,我很多年不再輕易談論死亡了。

◎ 自由地塗畫

兒子是在我的鼓勵下開始在牆上塗畫的,最早的“作品”產生於爸爸這樣的話:“你在牆上畫畫,試試會怎麼樣?”兒子便立即熱愛在牆上塗畫了。

所有的孩子都愛在牆上隨意地畫,兒子只不過是在我的啓發下更早地開始了“壁畫”創作。最簡單的想法是,自由塗畫有助於孩子成爲一個畫家。略高一級的看法是,用各種顏色的彩筆塗畫的過程,是孩子思維自由馳騁、創造力獲得充分發展的過程。但我的認識更深一層:自由塗畫有助於自由性情的形成與鞏固,從而促進一個健康心靈的成長。

一個生活中有太多條條框框、受太多束縛的孩子,他認識世界的能力,以及對世界的態度都會受到影響,他探索生活的積極性也會受到阻礙。成年之後,他挑戰未知與自我的能力都將大打折扣。

與重新粉刷一遍牆壁相比,有哪一位家長真的願意孩子付出這樣大的犧牲呢?

物業的伯伯來收水電費,看到滿牆的兒子的“畫”,笑着說:“你爸爸是作家,你是畫家。”兒子聽了美滋滋的,此後一個月都在說:“我要當畫家。”

物業那伯伯還指着唯一一面牆說:“就差這個沒畫了。”人家剛走,兒子便將那面牆塗滿了。

胳膊夠不着的地方,兒子便搬來小凳,踩在上面畫。我盯着那些雜亂無章的線條良久,終於說:“你真是天才,你畫的作品叫做‘困惑的思想’……”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和孩子玩

每天下午我去幼兒園接兒子,從教室出來後,我們總要先在園子裏玩一會兒再回家。

環視一下,90%以上都是女性家屬來接孩子,男性只有屈指可數的四五個,而且多是爺爺輩分的人。

慢慢地,我從觀察中總結出家長同孩子一起玩的三種境界。最低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是“看孩子玩”,這個“看”字可讀一聲,也可讀成四聲。“看孩子玩”,即孩子自己玩,家長在一旁看管着孩子,免得他們摔倒碰傷,還有家長站在旁邊聊天。第二種境界,便是“陪孩子玩”,或曰“逗孩子玩”,孩子是玩的主體,家長爲了滿足孩子的欲求,而陪孩子一起玩。第三種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種境界,便是“和孩子玩”,即家長自己也對孩子做的遊戲感興趣,他自己也喜歡玩,同樣以孩子般的心態參與到遊戲中來,他也是遊戲的主體,在遊戲中和孩子的關係是平等的。至少每天下午在兒子的幼兒園裏,我是唯一一個真正和孩子一起玩的家長。和孩子玩,不僅家長受益,孩子的心靈成長同樣受益。

有一組半米高點兒的石頭砌成的小門,讓孩子們鑽來鑽去,我便同兒子一起鑽。那門對我而言太矮也太窄,我幾次險些被卡在裏面,只得手腳並用才能通過。這引得一些“看”孩子玩的家長鬨笑。我內心卻挺驕傲的。

有一組鐵欄杆圈出的迷宮,兒子每天都要在裏面跑幾圈。我則安排他從一個進口入,然後我站到另一個出口,讓他選擇最近的路線轉到那裏,而且中途不能誤入死衚衕。同時我自己也居高臨下地找着最佳路線,有時竟然不如兒子身處迷宮之中找得準確。兒子成功地做了幾次,我便誇他是天才。再以後他便開始逗我了,存心往死衚衕裏面鑽,然後站在那裏看着我哈哈大笑。我說:你仍然是天才,因爲你可以成功地走彎路。

也許因爲我是唯一和孩子玩的大人,也吸引了別人家孩子的注意和好感。一天,一個小男孩兒攀上一個架子,然後大聲叫我,炫耀地喊着:“你看,我上來了!”我立即誇他:“真棒,你真能耐!”那男孩子眼睛立即亮亮的,又攀爬到架子的另一邊,又大叫我,我再誇他。他更高興了,便讓我看他從高處下來。

這時兒子跑向另一個遊戲器了,我便追過去,而這邊的男孩子卻不高興了,大叫:“你快來呀,快來看我呀。你不來我可就跳下去了!”他這麼一威脅,可把我嚇壞了,忙跑向他,又惦着兒子,一時分身乏術,心驚肉跳。

院子裏有一組滑梯,是那種頂部有很大空間的滑梯,有一天,幾個小朋友都聚在那裏並不往下滑。忽然,一個小女孩兒認真地衝我說:“我這裏是 315路,你上不上?”

我認真地問她:“要買票嗎?”

女孩子說:“要。”

“多少錢?”我再問。

那孩子想了想說:“二十、百。”孩子對錢的概念很模糊,所以會把十和百混在一起。

我說:“太貴了。兩塊錢行不行?”

女孩子說:“行!”

兒子則在旁邊說:“不行。這是 358!”

358是我們回郊區住宅的車,我估計 315是那個小女孩兒回自己家的車。又一個女孩子在旁邊喊道:“不,是 949!”於是三個孩子幾乎報出了他們知道的所有車號,然後站在那裏向周圍大喊着,讓大家“快上車”。我則一會兒問他們這車到哪兒,一會問他們爸爸媽媽坐車還要不要錢。一個男孩兒對我連叫:“Good mooning!”我則更正他應該是: “Good afternoon!”

我和孩子們玩得正歡呢,卻不見了那幾個孩子的家長,也許他們又跑哪兒聊天去了。

兒子忽發奇想,對我說:“爸爸,我這車沒有司機,不用開就走。”

我問:“沒人開怎麼走?”

兒子說:“這是自動的。”

我說:“撞到人怎麼辦?”

兒子答:“人都在邊道上,撞不到。”

我再問:“撞到車怎麼辦?”

兒子答:“車有軲轆,自己會轉彎。”

……

聆聽童語,真是人生莫大的一種享受!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漆黑的晚上

晚上五六點鐘發現燈不亮,不是小區停電,才意識到很可能是自家電錶裏沒電了。

我便翻出電錶卡到樓道里插電錶檢查,兒子緊跟其後,小眼睛盯着我插卡的動作,好奇地眨着。

果然沒電了。我便回屋和妻子商量怎麼辦。

兒子攔住我要玩那電錶卡,我不給,他嘴一咧委屈地要哭。我心一軟,給他了,然後進廚房和正做晚飯的妻子說話,妻子說可能大的銀行還沒有下班,也許可以買到電。我便決定去買電。

前後也就兩三分鐘的時間,再出來,發現那電卡已不在兒子手裏了。

我慌了,大聲向兒子要。妻子也出來,厲聲讓兒子交出來。因爲離銀行下班的時間很近了,我們擔心買不到電要黑一晚上,所以都十分着急,兩個人圍着兒子,一起又喊又叫,大聲訓斥。

兒子極少見這陣勢,臉上呈現出難得一遇的驚恐與慌亂,他知道自己遇到大麻煩了,面部肌肉緊張地抽動着。

我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雖然着急也不應該對孩子大喊大叫,忙改換口氣,問兒子那電卡的去向,並曉以利害。但兒子可能真是被嚇着了,竟然許久說不出話來。

我便滿屋子亂找,電卡還是不見蹤跡。

平日裏凡被兒子看中的東西,他都會轉移到自己的小寫字檯裏。我將那寫字檯翻個遍,還是沒有。

妻子也意識到自己錯了,改了口氣:“好孩子,媽媽知道你會變魔法,給媽媽變一個魔法,把電卡變出來吧。”

兒子還是一聲不吭,但表情已恢復了平靜與尊嚴。

此時我已完全是平時對他的親暱口氣了,哄着他說出電卡的去向,兒子低聲說:“不知道。”

“不可能,許多天前放的東西你都會記着在哪裏,怎麼剛放的就忘了?”

兒子還是搖頭說不知道。

我恍然大悟,我們真的嚇着他了,在高度的緊張中,孩子確確實實忘記了。同樣不能排除的可能是,出於對父母那種強硬態度的本能反抗,他的潛意識也會將電卡的去向“忘記”。

再滿屋子找,怎麼也找不到。

去銀行買電,絕對是沒有希望了,我索性買了兩支蠟燭回來。

4歲的孩子很快又歡聲笑語了,但是,無論怎樣誘導,他還是說不出那電卡的去向。

我不知道要經歷怎樣的繁瑣手續和多少天的等待纔可以辦到一張新電卡。

晚飯後,在燭光中,我找出一個與電卡相似的磁卡,領着兒子到房門口,重演了一遍傍晚給他電卡的情景:“爸爸拿電卡插了電錶,你要走了,爸爸進了廚房,然後你就拿着電卡……”我誘導着,希望兒子可以恢復記憶,卻引來妻子的哂笑:“看你爸爸學問這個大呀,就差給你做催眠了。”

唉,這些招數此時真不管用,兒子還是找不出電卡。但這個小傢伙已經開始恢復他的幽默了:“我吞到腦子裏了……不對,我變魔法變沒了。”

“你再變回來呀。”我說。

“變沒了東西,你還能再變回來嗎?!”他振振有詞,指着桌面上一個椰子殼做的娃娃頭說:“那你把它的孫子給我變出來吧。”

這個晚上在漆黑中度過,不能看書,不能看電視,最恐怖的是人類早已不習慣在黑暗中摸索了,總下意識地要去按燈的開關。只有兒子,似乎更多了快樂,看着蠟燭也興奮地笑,看着我們趴在地上滿屋子找也興奮地圍着跑來跑去,還對我說:“爸爸,我晚上做個夢,就會夢到那卡片。”

這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晚上。我和妻子口角不斷,她怪我太嬌慣孩子,原本不應該給他那電卡玩;我則說不想讓兒子體驗到不必要的挫折感,對電卡的好奇心是求知慾的一種表現,應該得到滿足。

我說這話時小傢伙正坐在椅子上玩,立即跑過來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還在我的臉上狠狠地親了一口,表示他的感謝,親過了,還回頭看了一眼坐在沙發上生氣的媽媽。

過了一會兒忘記又是哪一句話他愛聽了,再次跑過來無言地擁抱,緊握着我的手,表情莊重,眼裏淚汪汪的,一副深受感動的樣子。

其間我們不斷打電話找小區物業公司的電工,偏巧那電工當天公休。熬到9點多,電工終於來了,將我家的電路接到公用電路上,房間裏亮了。

再次滿屋子找電卡,還是找不到。

從電工那裏瞭解到,我需要去區電業局重新購卡。看來,轉天上午我有事幹了。

這時已是晚上 10點,想一想整晚上沒有看書,轉天又一上午不能看書,原定的計劃至少需要向後推一天,心裏悵然若失,但看一看兒子,又忍俊不禁地笑了。

這雖然是一個雜亂不堪的晚上,從另一面看,也是一個特殊的、與衆不同的晚上。如果不是兒子弄丟了電卡,如果不是漆黑一團,我們豈不是要度過一個如每天一樣平淡無奇的夜晚嗎?正是由於兒子的“錯誤”,這個晚上雖然雜亂,卻有所變化,和兒子一起留下許多新的體驗,足以構成未來的回憶了。等他長大後講給他的兒女,一定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我們總是希望生活中“不出錯”,能夠“順利”,但是,如今晚一樣的小小混亂,不同樣是生活的一種恩賜嗎?以感激的目光看待生活中每一份不同經歷,以積極的視角看待日常的“失誤”,也許我們才能夠更深地體味生活中的豐富。

今夜,便是孩子賜福給我們了。

妻子問兒子:“下次爸爸再拿電卡,你還要嗎?”

兒子堅定地答:“要。”

妻子更氣了:“還弄丟是嗎?!”

“不是,”兒子邊搖頭邊說,“看看就給爸爸。”

兒子也在這經歷中成長着。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寵愛教育

一位朋友來訪,送給妻子幾個小包裝的口紅。我們正在客廳裏聊天,時值3歲的兒子已悄然研究起那幾個口紅。他將蓋子揭開,抹在手指上,然後在牆上畫起畫來。

最先注意到正在“創作”的兒子的是朋友,他大叫起來:“這可怎麼辦呀?牆上都弄紅了!”

我笑笑,說:“沒有什麼,隨他畫吧。”

兒子先是被朋友的驚叫嚇了一跳,怔怔地看着他,見我這樣表態,立即放鬆下來,笑了。但他的興趣便由牆壁轉到了朋友身上,張着兩隻已豔紅的小手,就要過來摸那朋友。朋友嚇得從沙發上跳了起來,連連後退,同時向妻子呼救:“快,快,我最怕小孩兒了!”

兒子見他這樣子,更來了精氣神兒,嘎嘎大笑着,追着要用那紅手去摸他的褲子……

這朋友後來每次通電話和見面的時候,都不忘記說一句:“你們家那小孩子,唉!”一個“唉”字,包含了無法言盡的太多內容。朋友還多次告誡我們:“我也反對嚴厲地管孩子,但孩子不管還是不行的,千萬不能寵壞了!”

我笑笑,禮貌地應承着。

朋友不知道,對於兒子,我實行的是“寵愛教育”。我的一個口頭禪就是:“使勁兒地嬌寵他吧!”

中國歷史上,“寵愛”一向不是一個好詞。舊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訓,新有“千萬不要把獨生子女寵壞了”的告誡。只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小孩子生來就是讓人嬌寵的!永遠不要怕寵壞了孩子,關鍵在於你是不是真的會寵孩子。

精神分析學大師阿德勒曾說:小孩子在 3歲之前無論如何是寵不壞的。

我想說:如果你真的“寵愛有道”,便可以永遠寵愛你的孩子而不必擔心被“寵壞”。

所謂“寵壞了”的告誡,換一個角度看實在是混賬話:我們總是盡力地寵愛自己,寵愛女人,甚至寵愛寵物,爲什麼不能寵愛弱小、純淨、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呢?女人和我們自己都會被寵壞,貓狗也會被寵得非肉不吃非奶不喝,但小孩子是絕對不會被寵壞的。因爲,小孩子是可畫可改的白紙,你只要對他認真講道理,他就會聽你的。如果是一個一直寵愛他也因此被他所愛的人對他細心講道理,他更會言聽計從。

儘可能地呵護、疼愛、撫慰你的孩子;

儘可能滿足你的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

儘可能不批評孩子,必須批評的時候要緊跟着表揚幾句;

儘可能讓孩子自由地行爲,對他想做的事在不傷害他自身的前提下不加任何限制;

儘可能避免打罵你的孩子,實在氣急時打罵了,事後要向他道歉和解釋;

……

寵愛孩子的關鍵在於你真的理解了孩子。絕大多數的父母並不真的理解孩子,他們總是俯視孩子。只有當你蹲下來,將自己的心置換到孩子的內心中時,才能真正理解他們,寵愛也自然產生了。

也就是說,我這裏提倡的寵愛教育不是一種過於感性的簡單的溺愛,而是基於理解的一種理性選擇。

兒子之所以去玩弄那口紅,甚至將其塗抹到牆上,完全是好奇心使然。而好奇心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任何一個偉大人物的一生都充斥着旺盛的好奇心。如果我們保護了口紅、白牆,傷害的卻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失孰重孰輕呢?

凡有客人來訪的時候,無論生熟,兒子總是極其瘋狂。他會圍着客人嬉戲,而不理會人家反感的臉色與迴避的姿態。一次有個小姐姐由母親陪着來訪,妻子拿兒子的書給小姐姐看,兒子卻不斷地奪下來;還有一次來客人時,他揮舞着棒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還爬到了餐桌上,嚇得客人驚叫:“這孩子,這孩子……”

我相信客人們最大的吃驚還在於,孩子這麼淘氣,他的父母怎麼不管呢?有時看兒子太惹客人驚恐了,我們也會象徵性地呵斥幾句。其實我們清楚,此時無論我們說什麼,兒子都不會理會的。因爲他的經驗告訴他,爸爸媽媽並不會因此而真的嚴懲他。

我的這一嬌寵完全是基於對他行爲的理解:他在客人面前所做的一切,不僅絕無惡意,而且意在討好。他奪下小姐姐手中的書並非出於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信念,而是因爲想和小姐姐玩,想吸引她的注意;他之所以在客人面前“瘋狂”,同樣是因爲他想吸引客人的注意而關注他。他不喜歡被忽視,他通過淘氣來討好客人。他越淘氣,來訪者越驚懼,越關注他,兒子內心也越滿足。

兒子的舅奶奶是位退休的小學校長,每次見兒子都抱到腿上給他講書、講故事,所以兒子和舅奶奶在一起時最乖,從來不淘氣。如果那些陌生的來訪者也能抱起兒子誇獎幾句,同他說說話,我相信他同樣會安靜下來的。只是成人們通常缺少對別人家孩子的愛心,以及同孩子平等交流的胸懷,他們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總是忽視(至少是輕視)孩子的存在。

孩子渴望成爲衆人關注的中心,這一願望也常受到批評,有文章說這樣長大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心理不健全。在我看來這至少有一半是胡扯。道理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角度反駁說:渴望被關注的人,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強,在學校、工作崗位,他都會不斷進取,以保證自己處於被關注的位置。

每個孩子,甚至每個成人,骨子裏都是渴望被關注的。所以,問題並不在於一個孩子是否成爲關注的中心,而在於成人以及社會如何對待這個“中心”,如何將他被關注的慾望正確引導。

理解了孩子渴望成爲“中心”,同時也要理解孩子缺少“標準”。

成人們積累了多年的成長經驗,“度”的概念在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我們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情,做到什麼分寸。比如我們同孩子開玩笑,會知道怎樣做纔不會過火,不會傷害他們。但是,孩子們卻因爲過於年幼而未及通過經驗來形成度的概念,他會同我們開玩笑,但是,他的玩笑許多時候在我們看來就是傷害,就是胡鬧。如果這時我們不理解他們頭腦中度的概念的缺乏,而將孩子的玩笑當成惡作劇,甚至當成“破壞”來批評和懲罰,我們就會傷害孩子的情感,甚至真正傷害他的“人際能力”。

我同兒子開玩笑的時候,有時會輕輕地捅弄他,敲打他的腦袋,他會嘎嘎大笑。有幾次,他同樣以類似的方式逗我,大笑着用木棒打我的腦袋,疼痛中的我剛要惱,想到了“度”的差別,便還之以微笑了。

小孩子習慣於舞弄棍棒砸壞東西,這是惹大人惱火的行爲。這時就要理解孩子: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對這個陌生世界的一種探索與嘗試,舞弄棍棒同樣如此。只不過他們頭腦中尚沒有輕重、距離這些微妙的概念,所以,損壞物體並非他們的本意。

但物品還是不應該損壞的,所以我們要平心靜氣地同他講道理。有時講過道理還犯同樣的錯誤,怎麼辦?這時就要理解,每個人的學習都有一個遺忘的過程,需要慢慢適應。同樣的道理可以講兩遍、三遍、四遍……大人們還會不斷重複同樣的錯誤,爲什麼要苛求孩子一次“達標”呢?

如果大人講道理時先煩了,態度野蠻了,孩子便可能以他們的方式“提醒”你犯的錯誤。

有一次,兒子吃荔枝,將果核扔到了地上。我隨口訓了他兩句,他看看我,又將剛吃過的果核扔到了地上。我剛要發火,立即意識到自己剛纔的態度不好,轉而改爲同他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兒子便乖乖地將果核放到托盤裏了。

每個人對禁忌都有一種反抗的本能,禁忌越強,反抗越烈。兒子以扔果核反抗着我剛剛實施的強制禁忌,而當我改爲懷柔的疏導時,他便言聽計從了。

有人也許會反對說,這不就是把孩子慣壞了嗎?對於習慣於強制管束方式的家長來說,這可能是慣壞的一種表現。但是,如果從自幼培養民主精神、平等意識的角度看,這恰是孩子具有民主精神的一種表現:你可以和我平等地講道理,但是不可以居高臨下地命令和強迫我。

這便是寵愛教育的核心所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寵愛是一種欣賞,一種鼓勵。而在欣賞與鼓勵下長大的孩子,會是自信的、不斷追求上進的。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兒子的“謊言”

兒子尚不到 4歲,我便多次發現他說謊了。

明明是別人做的事情,他卻說是自己做的;明明沒有發生的事情,他也說得情真意切。

一天晚上,我應他的要求在一張白紙上畫了幾隻螞蟻。他拿着紙跑去找妻子,說:“媽媽,這都是我畫的。”妻子誇他畫得好,他又改嘴了:“這是老師畫的,畫了送給我的。”妻子又誇他,說:“一定是你表現好,老師才送的。”兒子便狠力地點頭。

我在旁邊聽着可沉不住氣了,這小子不到一分鐘就編了兩個謊言。我剛要指責,妻子衝我擠擠眼睛,我沒有吱聲。

妻子悄聲告訴我,兒子並非存心要欺騙誰,他只是覺得那幾只螞蟻畫得好,幻想自己也能畫那麼好,便不由自主地說是自己畫的;又出於想從老師那裏獲得更多關愛的潛意識,謊稱那是老師畫了送給他的。這,便是 4歲孩子的“願望的達成”。

我恍然大悟,反覺得兒子的謊言裏有了很多可愛的成分。

一天,兒子去衛生間小便,出來後對我說:“爸爸,我打死了兩隻蚊子。”

我很吃驚,問:“怎麼可能呢?蚊子哪裏是那麼好打的?”

“我就是打死了兩隻蚊子嘛!”兒子認真地說。

過了沒 10分鐘,他又對我說:“爸爸,我剛纔在廁所裏打死了 3只蚊子。 ”

媽媽下班回家後,兒子興奮地報告媽媽:“我打死了 4只蚊子。 ”

我已經哭笑不得了。

我自己去衛生間,發現不知由何處來了一種黑色的小飛蟲,用手輕輕一抓便抓住了。我便叫來兒子,問他打下來的是否便是這種“蚊子”,兒子說,是呀,我打的就是這樣的蚊子。

孩子仍然沒有說謊,他只是沒有搞清楚蚊子和這種奇怪的小飛蟲的區別。

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夏季的夜晚媽媽曾多次空手打死蚊子,每一次都得意地對我和兒子說:“看看,我多能耐,你們得感謝我。”於是在兒子的心目中,打死蚊子便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在他的自述中被擊落的“蚊子”的數目不斷上升,實則表現了一種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

聰明的父母應該在這種時候給孩子恰當的誇獎。

有一次,兒子對我說,一位小朋友說瞎話被老師批評了,那小朋友一直說自己的爸爸是警察,全班的小朋友都知道他爸爸是警察,可他爸爸其實不是警察。

那位同樣 4歲的孩子爲什麼編造這謊言呢?聯繫平時兒子的言行,我立即讀懂了那孩子的心。

兒子在家裏舞槍弄棒的時候,總是大叫:“我是警察!我是警察!”

可能在所有孩子的心目中,警察都是勇敢和正義的化身,他們覺得成爲警察是一種光榮,而擁有一位當警察的爸爸更是光榮,所以,便出現了“我爸爸是警察”的“謊言”。

孩子實在不應該因爲這“謊言”而受到批評。

4歲的孩子是不會說謊的,謊言只屬於成人。

真正的謊言應該這樣定義:有意欺騙他人,以獲取某種利益,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

而孩子們所說的“瞎話”,顯然不屬於這樣的謊言,他們尚不明白何爲欺騙。那“謊言”只是幼小心靈一種美好的嚮往,一種理想的寄託,表現了他們童心的純淨。

爲人父母者,只有真正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看事物,才能讀懂孩子的“謊言”,纔不會無端地指責他們,甚至傷害他們。

◎ 一位網友的質疑

《兒子的謊言》一文,寫完後我便貼到了我的 BBS論壇裏,當天,便有一位“百合醉了”網友發帖子提出質疑,她寫道:“記得小時候我和你兒子有一次相同的經歷,我跟家裏人說受到了某位老師的表揚(能受到此老師的表揚非常不易),當然實際上沒有了。等我老爹知道真相以後,對我說:說謊不是好孩子,你沒有受到表揚表明你做得並不好,騙家裏人沒有意義,對你任何幫助也沒有,而且你和家裏人沒有說真話是不對的。事後一整天沒有讓我出去玩,算是對我的‘教育’。我不知道老爹這麼做是不是完全對,不過從那以後,我再也沒有說過謊了。老哥,你覺得不揭穿這樣的謊言對孩子的教育真的有意義嗎?求解!”

我立即做了回覆。

在我看來,無論兒子還是這位“百合醉了”,假稱受到老師表揚都不是在說謊,還是那句話,“謊言只存在於成人世界中,孩子的內心沒有謊言”。孩子們此類的“說謊”是上進心的一種表現,不應該打壓。“百合醉了”的父親竟然一天不許她出去玩,顯然做得過分了。也許她再也不說“不存在”的事情了,但是,她的上進心是否同時受到了打擊呢?她對榮譽的熱愛,對於被關注、被表揚的渴望,是否也受到了打擊呢?

如果我的方法尚待商榷的話,我想“百合醉了”的父親至少可以這樣做:一方面肯定孩子的上進心與對榮譽的追求,另一方面告訴她,真的努力去做,就一定會受到老師的表揚。同時含蓄地暗示孩子,即使是完全出於好意而說“不存在的事情”,也不是一種值得稱讚的行爲。

不要擔心孩子不理解你的暗示,他們的內心像雨後的天空一樣潔淨,他們都是小精靈,心裏什麼都明白。成人總是過低估價孩子,同時又過高估價自己。

不當場揭穿孩子的小把戲,是爲了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與進取心,但是,這並不意味着以後無條件地鼓勵他的小把戲。應該將他表現出的上進心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進行引導。

“百合醉了”的父親的強行壓制行爲,推行了一種家長制的權威,這是不利於孩子從小樹立民主精神的。同時也說明,傳統教育注重表象、注重結果,而不是關心人內心的成長;同時傳統教育本質上是以成人的眼光看世界、看孩子。而現代教育理念是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它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成長,而不是成人世界規範的維護。

從另一個角度看,不許孩子說謊本身並不符合成人世界規範,因爲成人們一直在說謊,爲什麼孩子卻不能說呢?

對自己一套對孩子一套,這便是成人的虛僞,本質在於太小看孩子們了。

◎ 防盜門與小號

未做父母的人,永遠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做父母的心情。

我主要寫作兩性關係的書,常有讀者找來諮詢一些婚姻困境之類的問題。兒子出生之前,遇到處於離婚邊緣的夫妻,我做出是否離婚的建議時,孩子只是一個次要的參考因素。我當時常說的話是:維持很糟的婚姻並不一定比結束這婚姻對孩子的影響更好。

但是,兒子出生之後,再遇到類似的諮詢者,我則將孩子作爲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了。

有兩件事,發生在十多年前,原本早已淡忘了,但是兒子出生後,我們卻時常清晰地回憶起來,並感到很內疚。

一件發生在我和妻子結婚不久,鄰家的夫妻剛生了小孩子,夏天熱,我們便整天開着單元房門,單元防盜門質量不好,必須使勁兒撞才能關上,所以每次進出家的時候防盜門都要弄出很大的響聲。緊隨這響聲的,便是嬰兒的啼哭。但少不更事的我們什麼都沒有意識到。直到有一天,鄰家的年輕母親對我們說:孩子睡覺多,關門時常吵醒他,麻煩您留意小聲些。

但習慣已然養成,轉天出門時,我又使勁地摔上了防盜門,於是,嬰兒的哭聲與母親心疼的勸慰聲接着響起……

10年後,兒子出生了,當兒子被各種噪音從睡夢中驚醒大哭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鄰家的嬰兒,感到無比羞愧。

另一件事發生在我和妻子到北京後最早住的一幢高層裏,也是通常開窗睡覺的夏天。我早晨喜歡睡懶覺,而每個週末的早晨,7點多鐘,總會被樓上某層傳來的一陣吹奏小號的聲音吵醒。一天,被吵醒的我終於氣惱地推開窗戶,衝着外面大吼了一通。此前,那週末的小號聲在全天會多次響起,而我發過脾氣後,不僅早晨聽不到小號聲,任何時候都聽不到了。 我感到很欣慰。

一天晚上,我和妻子下樓散步,無意間注意到,在馬路邊沿上坐着一對母女,女兒正認真地吹着小號……

兒子 3歲半的時候,主動要求彈奏電子琴,這時,我便會想起那坐在馬路邊的母女,於是,一絲愧疚再次涌上心頭……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溫馨絮語

寵物 有朋友要送我們一條小狗,妻子說:“我們不用養貓養狗的,兒子就是我們家的寵物。”

◎……………………………………………………………………………………………

捉迷藏 電視里正演貓追老鼠的迪斯尼動畫片,兒子說:“他們在捉迷藏呢。”在幼兒的心目中,沒有仇恨與敵對。

◎…………………………………………………………………………………………

娃娃睡覺了 兒子想將一個布娃娃立在桌子上,總是立不穩,最後還是倒了。兒子便說:“娃娃睡覺了。”

◎……………………………………………………………………………………

海南島來的爺爺 湯笑爺爺從海南島來,給兒子帶來許多芒果,還有多種糖果。兒子回來的時候,我說:“這些都是一位爺爺送給你的。”兒子說:“我喜歡這個爺爺。”

◎………………………………………………………………………………

給蘋果上色 兒子的圖畫書上有一頁是給蘋果塗顏色的,兒子一邊認真地塗,一邊說:“不上色,不好吃。”

◎……………………………………………………………………………………

溼紙巾 妻子買了一盒溼紙巾,到外面玩的時候給兒子擦手。後來溼紙巾沒用完被丟在抽屜裏,半年後的一天,兒子無意中翻了出來,立即拿了一個橘子,打開單元門到樓道里,然後用溼紙巾擦手,再吃橘子。他認真地說:“這是在外面用的。小時候的事我還都記着呢。”

◎…………………………………………………………………………………………

不敢打電話 我一度自己躲到郊區去讀書,剛開始的時候每天給兒子打幾次電話問候。每一次兒子都認真地問:“你什麼時候回來呀?”我不忍心告訴兒子還要過很多天才能回去,於是便不敢打電話了。

◎……………………………………………………………………………………

醫生笑了嗎 洗澡的時候,兒子指着妻子腹部的刀疤問:“這是什麼呀?”妻子說:“醫生從這裏切開媽媽的肚子,把你取了出來。”兒子問:“醫生看見我時,笑了嗎?”

◎……………………………………………………………………………………

饞得哆嗦 講動物書的時候,爸爸說:“烏龜也是可以吃的。”兒子說:“我饞得都哆嗦了。”

◎………………………………………………………………………………………

新加坡的鞭子 新加坡的範伯伯來串門,聊到新加坡學校和家庭仍對犯錯誤的孩子實行鞭刑,幾乎所有的商店都有小鞭子出售。兒子在旁邊越聽越氣,故意跑到範伯伯面前“哼哼”地喘粗氣,以示不滿。

◎………………………………………………………………………………

找捱打是嗎 兒子淘氣的時候,妻子總是訓斥他:“找捱打是嗎?!”我不滿意妻子這種方式,妻子再做錯的時候,我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找捱打是嗎?!”

◎……………………………………………………………………………………

出租車 外出的時候,我和妻子商量坐哪趟公共汽車最便捷,兒子在旁邊說:“坐出租車,哪兒都到。”

◎…………………………………………………………………………………………

沒用的能力 兒子曾經不會兩條腿一起蹦,蹦的時候總是一起一落兩條腿交替着蹦。妻子很擔心,怕有生理上的障礙。我說:“沒關係,兩腿一起蹦這能力,長大後幾乎用不着。”

◎……………………………………………………………………………………

奶奶的生日禮物 奶奶要過生日了,妻子問兒子:“你送奶奶什麼生日禮物呀?”兒子說:“玩具熊、巧克力、塗色的書,還有積木。”又說,“我送的最高級了。”

◎……………………………………………………………………………

要當奶奶 我對兒子說:“你長大之後也會當爸爸,還會當爺爺。”因爲奶奶更常同他玩,所以兒子說:“我不當爺爺,我要當奶奶。”

◎………………………………………………………………………………………

爸爸的鬍子 兒子說:“爸爸的鬍子沒有蝦的鬍子長,所以爸爸不會在水裏遊。”

◎…………………………………………………………………………………

一二三 兒子不聽妻子的吩咐時,妻子便嚴厲地數“一、二、三”相威脅,如果數到三還不聽話,就會有懲罰。

一次,妻子又開始數數了,兒子說:“不行,要數五六七。”

◎…………………………………………………………………………………………

請客 家裏來客人的時候,我們便到飯館去吃飯。一天,我說要領兒子去飯館,

兒子問:“請客嗎?”我說不請別人,只請兒子。兒子很奇怪,問:“爲什麼?”路過一個小飯館的時候,兒子以爲我要進去呢,便帶着哭腔大叫:“不去這裏!”他的目標是前面不遠處的大飯店。

◎……………………………………………………………………………………………

真淘氣 小區裏的湖面結冰了,一家三口散步的時候,我回憶自己小時候又一次從冰上走,險些掉到水裏的經歷。兒子評論道:“還真淘氣。”

◎…………………………………………………………………………………………

換詞 兒子在幼兒園學了首兒歌,內有“聰明又伶俐,那就是小兔”的字句。兒子回家後再唱的時候改了:“聰明又伶俐,那就是方一。”

◎……………………………………………………………………………………………

髒字 每次通電話,奶奶都會問兒子:“想奶奶了嗎?”兒子回答:“想了。”

奶奶再問:“哪兒想的?”日久天長,兒子被問煩了,便開始胡說一通:“耳朵想了,嘴想了,鼻子想了。”就是不說心想了。一次,竟然說道:“我屁眼兒想了。”嚇了我們一跳,怎麼學會說這麼不雅的髒話了呢?

但細一想,對孩子來說,那僅僅是一個供他做替換詞彙的同等的身體器官,沒有雅與不雅之別。也許只有在孩子的心目中,人體器官纔會恢復它們原本的地位。

◎……………………………………………………………………………………………

我有小寶寶了 我的肚子漸大,妻子便調侃我:“你這裏的孩子平時都快六個月了,吃飽飯就八個月了。”

一天,兒子吃完飯後拍着自己的肚子說:“我這裏都有小寶寶了,四個月了。”

◎………………………………………………………………………………

結婚 有一天在飯館吃飯的時候,正巧趕上一家結婚的包酒席。我便抓住時機對兒子進行“性教育”,講解結婚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得認真,也看得認真。

那以後,一看到電視上演一男一女乾杯,便說:“他們結婚了。”

◎…………………………………………………………………………………………

小鹿不理我 妻子帶兒子去動物園,兒子買了一份草喂小鹿,小鹿剛剛吃飽飯,看也不看掉頭走了。兒子滿臉委屈,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媽媽,小鹿不理我!”

◎……………………………………………………………………………………

防噪音 妻子做飯的時候,兒子這個“小黏糊”總要跟進廚房。油煙機的噪音很大,每次一開油煙機,兒子便忙跑到廚房外,隔着門上的玻璃看媽媽。油煙機停了,兒子再進去。

妻子說:“兒子的自我保護意識真強。”

我說:“這是環保意識,防噪音污染。”

◎…………………………………………………………………………………………

魔法 兒子淘氣,將自己的一本書從牀縫裏塞到了牀底下,過了一會兒,又嚷着要。

妻子說:“我們搬不動牀。”

“我們三個人一起搬。”兒子說。

“一起也搬不動。”

“我搬得動,”兒子說,“我有魔法。”

◎……………………………………………………………………………………………

第一次搞創作 2001年 7月12日晚,我正在吃飯,兒子搬着小凳子坐在旁邊,說:“爸爸,我要給你講故事。”於是開始了他第一次創作。

“小兔子在家,有人敲門了,是小山羊……”講完這句,兒子便玩別的去了。

我忙提示:“後來呢?後來怎麼樣了?”

兒子接着說:“後來大灰狼來了,要吃小白兔。”

“大灰狼成功了嗎?”

“沒有,小白兔睡覺了。”

“睡覺就不能吃了嗎?”

“對。”

“後來又怎麼樣了呢?”

“後來大灰狼就去找小松鼠了,它想吃小松鼠,可是小松鼠也睡覺了。”

兒子又想玩別的去,我接着問他:“再後來呢,大灰狼幹什麼去了?”兒子認真地想了想,說:“大灰狼進了幼兒園,小朋友們都回家了,幼兒園鎖門了,大灰狼就跑了。”

◎………………………………………………………………………………

誰的兒子 妻子和我談論兒子的時候,逢到誇獎兒子時,都說“我兒子如何如何”,逢到說兒子淘氣的事的時候,總是說“你兒子如何如何”。

◎………………………………………………………………………………………

別人的孩子 週末,妻子帶兒子去肯德基,對面的座位也坐着一對母子。妻子觀察那個孩子,他對自己的媽媽很有禮貌,自始至終沒說幾句話,表情很沉靜,不苟言笑。這一切都與兒子的活潑和沒規矩形成對比。

妻子回家後對我感慨地說:“那肯定是送寄宿幼兒園的孩子,被教養得‘規矩’過頭了……”

◎……………………………………………………………………………………

帶老虎 去肯德基去肯德基的轉天,兒子早晨醒來後躺在牀上擺弄布老虎,自言自語:“老虎愛吃肉,方一要幫助它,帶它去肯德基,方一和老虎是好朋友……”

◎…………………………………………………………………………………

父與子 我抱兒子洗手,洗手池三面是鏡子,互相映照對面鏡子中的人像。兒子大笑着:“這麼多爸爸!”我也大叫着:“這麼多兒子!”

◎…………………………………………………………………………………………

踢毽兒 妻子買回一個插着五彩繽紛羽毛的毽兒,踢得駕輕就熟。兒子也踢,卻一下也沒有踢着。兒子便去換上妻子的大鞋踢。“媽媽的鞋有魔法。”他說。

◎…………………………………………………………………………………………

兒子的紙 兒子總愛翻我的抽屜,我總是生氣地不讓翻。一次,兒子翻出一張寫着字的紙,問我:“這上面寫的是什麼?”我看了看,說:“上面記着你說過的有趣的話,我有時間的時候會寫成文章。”兒子拿着那張紙便走,我又生氣地攔住他,兒子撅着小嘴說:“這是我的紙呀,怎麼還不讓我玩呢?”

◎………………………………………………………………………………………

“有趣的話” 兒子知道我總記下他說過的有趣的話去寫文章,有時說了一句自以爲很有趣的話,便對我說:“你留着寫到書裏吧。”我和妻子哈哈大笑。兒子便瞪着眼睛冥思苦想要努力再說幾句“有趣的話”,但這刻意去說的話總是不着邊際,如:“鏡子怎麼不走路呀”,“水瓶怎麼不喝水呀”,等等。

◎………………………………………………………………………………

表揚 我給兒子買回一塊蛋糕,兒子邊吃邊說:“買的還真好吃,我表揚你!”妻子收拾好了房間,兒子又說:“還真乾淨,我表揚你!”每當兒子做了什麼正確的好事,妻子便用“表揚你”來獎勵他,他由此也學會了表揚爸爸媽媽。

◎……………………………………………………………………………………………

誰吃了蘋果 《幼兒畫報》上每期都有找圖的遊戲,即讓孩子在複雜的圖形當中找出某個物品。這是兒子最愛的遊戲之一。一次,需要在一條有唐僧師徒們坐的船上找一個蘋果,兒子找了好半天沒有找到,自言自語:“誰把蘋果吃了?”

◎…………………………………………………………………………………

電腦裏的故事 我和兒子玩的時候說:“也不知道等你長大後,還能不能記起小時候和爸爸玩的事。”兒子說:“當然記得了。記不住,我就去你的電腦裏面查,你把我的故事都寫到電腦裏了。”

◎…………………………………………………………………………………

“太好了” 我發現了一套好書,每本書教孩子一句將影響其一生的話。我先買回了第一本——《太好了》,告訴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事,都要以樂觀的精神面對。

幾天後,兒子用積木搭高樓,搭到一半倒了,兒子自言自語:“太好了,我又可以重新練習我的能力了。”

◎……………………………………………………………………………………

勤勞 兒子看完三隻小豬的故事便自言自語:“我睡覺的時候,就是懶惰的人;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嘴饞的人;我出去玩的時候,就是勤勞的人。 ”

◎……………………………………………………………………………………………

心肝 一天,我稱兒子爲“心肝”。兒子說:“你想吃了我呀?”

◎……………………………………………………………………………………………

◎ 帶誰去旅遊

一直計劃着等兒子再長大一些,便帶他去旅遊,幻想着帶他出去玩的快樂。

心裏很清楚這是一份苦差使,不僅要擠出時間,還因爲孩子的幼小,這一路上會十分操心,會很累,但是,仍然不停地幻想着、構畫着……

有一天猛然想到:爲什麼沒有同樣幻想與構畫着帶自己的老母親出去旅遊呢?

畢竟,退休在家的老母親,最大的興趣與夢想便是常出去走走,而這夢想實現的最大障礙,便是沒有人陪伴。我總是說自己太忙太忙,因此只能勸母親參加老年俱樂部的旅遊團,勸母親在自己的老同事中尋找同伴,難道我就真的忙得沒有辦法擠出僅僅是一個星期的時間嗎?帶母親出去旅遊,肯定會比帶兒子出去玩省事省心多了。

我自己小的時候,母親同樣將帶我出去玩視做一件極快樂的事情。記得 8歲那年爬千山,當時連飯都吃不飽的母親爬不動,坐在石凳上看我順着石階爬到她視線的盡頭,她向我揮揮手,我就忙返回來……

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總是給予更多的愛,而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回報得少之又少。我們太習慣從父母那裏得到,以至於我們甚至不習慣爲父母付出。我的潛意識裏總覺得母親是那個可以不斷給予我關愛的人,她永遠是堅強的,永遠是付出的,永遠不需要我的回報……

然而,事實是,我的老母親真的已然老了。

忽然間想到,也許我的老母親某一天會突然離我而去,那時我會悔恨的,因爲我從來沒有爲她做過一些什麼。而我現在想到能爲她做的,也僅僅是陪她出去旅遊。即使僅僅爲了減少一些母親離去後的悔恨,我也應該陪母親玩玩。

寫完這篇文字,我立即給母親打電話,約一個旅遊的時間!

我們生養孩子的一個重要收穫是:從爲人父母的經驗中,體會自己父母對我們的付出,從而更多地去愛、去回報我們的父母。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妻子寫的故事(2則)

這本書中大部分內容都是我寫的,下面這 2則,則是妻子寫的。

◎ “漂亮的小熊”

兒子穿新衣服總是特別高興。一次有朋友來訪時送了一套新衣,兒子認真地對人家說:“穿上這套衣服,我就是漂亮的小熊。”

兒子愛美,是從 3週歲開始表現出來的。正值夏天,我給他手工縫製了一套綠緞子中式開襟夏裝。緞子面料是真絲的,穿上很涼爽,加上幼兒園老師誇兒子的衣服漂亮,這個夏天兒子幾乎天天都堅持着要穿這套衣服,我則不得不天天晚上洗。

對於做服裝,以前我一直只會釘釦子,可自從有了孩子之後,我一點點喜歡上了縫縫做做。雖然經濟上允許給孩子買成衣了,但給孩子手工縫衣服另有一番快樂。守着牀頭已然睡去的孩子,一針一線地縫着,想象着孩子穿上後的樣子,覺得很幸福,彷彿是一種表述母愛的方式。

不約而同地,遠在天津的奶奶,也不斷買回各種小塊布頭,給兒子裁剪、縫製各種衣服,爲此還特意借了一個縫紉機回來。只是奶奶做的衣服總是太大,這也許因爲奶奶總見不到孩子,在奶奶的心目中盼着孩子快點長大,所以不知不覺影響了她對孩子身高的判斷。

一次,我花十元錢買了一塊立絨布頭兒,給兒子縫了一條褲子之後,餘下的只夠上衣的兩個前片,我就用自己縮水的羊毛衫裁了一個上衣的後片,合在一起給兒子縫成一套衣服,又在褲子上繡上小鴨子和大象。特別是在上衣的兩個口袋分別繡上兒子的名字,在兩條褲腿上則縫出漢語拼音的兒子的名字。兒子很喜歡這套衣服,總是驕傲地指着口袋上的字告訴別人那是他的名字,又說:“這是媽媽給我縫的。”

記得兒子過“百歲兒”的時候,我們給他買了幾套童裝,加上親友送的,有二十多套了。老公把所有的包裝盒都拆了,孩子平均每天換兩身,很像樣地當了一回小模特兒。事實證明這是明智的,孩子身體長得快,不到兩個月,這些衣服都小了。

3歲半時,兒子已然會自己選擇新衣了。在服裝店選衣服時,他要求衣服上要有動物圖案,上衣喜歡有拉鍊的、有帽子的,而褲子則要帶口袋的,好放手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鼓勵孩子自己選擇服裝,這有助於從小培養他們的服裝文化意識。

姑姑送給兒子一套派克蘭帝童裝,橘黃色的上衣,有拉鍊、小狗圖案、帽子,口袋上還有釦子,兒子很喜歡,每次放進東西都要自己把釦子扣上,還說:“不會丟東西。”這年秋天,這套衣服成爲孩子的最愛。

兒子不喜歡的衣服是套頭式的毛衣,因爲穿的時候需要費力地彎伸胳膊,如果領口窄套入的時候更難,還會碰痛耳朵。兒子已經認得幾個品牌的服裝了,穿的時候會自己叫出牌子來,如米老鼠、小豬斑納、小魚遊(派克蘭帝),等等。穿上漂亮的衣服,兒子確實像一隻漂亮的小熊。

◎ 兒子的消費經

一天,領 3歲半的兒子去商場,剛進門,迎面便是一個擺放得十分漂亮氣派的各種巧克力組成的一面“牆”,兒子眼睛一亮,腳步加快,直盯着跑過去。

幾位售貨員阿姨一定也挺高興,笑着招呼他:“小朋友,買點什麼?”

兒子睬也不睬,徑直走到巧克力“牆”面前,認真看了一眼,出人意料地指着最外面那種巧克力氣哼哼地蹦出一句:“一點兒都不好吃!騙人!”然後哼了一聲,扭頭便走。

我和售貨員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這事還得從半個月前說起。一次去超市,兒子看到一種包裝十分精美的盒裝巧克力,一定要買。因爲那巧克力是“雜牌”,我擔心不好吃,想給他買那幾種名牌,但兒子認準了漂亮的包裝,非要不可。無奈,只得買回。

果不出所料,吃慣了德芙等名牌巧克力的兒子,只吃一塊便不再吃了,只是整天擺弄那漂亮的盒子玩,還時常認真地包一塊遞到我們手裏:“媽媽,爸爸,你們吃吧!”讓人哭笑不得。

我們便趁機教育兒子:包裝好的不一定好吃,一定要看品牌,看說明。那以後再去超市,兒了選擇巧克力或其他食品時,總是說:“媽媽,看說明!”

在各種果凍廣告充斥電視屏幕的時候,兒子也不免受其誘惑,在超市看到了便鬧着要買。我和他爸爸都說,這種東西沒有營養,也不好吃。兒子不聽,只得買回。但只一次,他便覺得沒什麼味道,再在電視上看到果凍廣告的時候,便會指着屏幕怒斥:“不好吃!沒營養!騙人!”

兒子喜歡帶卡通圖案的服裝,所以我給他買衣服時總是挑選有動物圖案的,孩子十分高興,撫弄着衣服上的小動物自言自語。但是,膠印的圖案經過幾次水洗便殘缺不全了,兒子很傷心,說:“媽媽,它們多疼呀。”那之後我便得了經驗,一定要買機繡或布補的小動物。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