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第六章 大於四,小於等於五

第六章 大於四,小於等於五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2年6月到 2003年6月,兒子進入幼兒園中班,我也考上了研究生,讀一年級。兒子是班裏年齡較小的小朋友,而我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生,比許多同班同學大出整整一輪(12歲)。

  爲了我上學方便,我們再次搬家,搬到北京海淀區雙榆樹小區居住。兒子進了新的幼兒園,騎車從家裏到那個幼兒園只需要七八分鐘,到我上學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只需要十二三分鐘。

  妻子仍然辛苦地上班賺錢,爲了給我更多時間讀書,她做了幾乎全部的家務。每天早晨妻子送兒子去幼兒園,晚上則是我接的時候多。我對兒子說:“媽媽一個女人賺錢養兩個男人:爸爸和兒子。”妻子扮演三重角色:工作者、妻子、母親。她揹着“三座大山”……

第六章 大於四,小於等於五

  成長印跡

◎ 兒子與書

搬新家後,我重新調整了書櫃。

那是一面牆八組十六扇開門的書櫃,我將最靠牆的兩組,給了兒子。其中最下面一層,放着 4歲多的兒子正在看的各種圖文並茂的書刊,再上面一層,則是給少兒看的文字書了。再往上,放着中外文學名著三四百部。我自己是讀那些文學名著長大的,裝書架的時候,看着那一個個熟悉的書名,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當年讀這些書時的美妙體驗,一次次陷入激動中。

兒子早就知道將有自己的書櫃了,第一天來裝修好的新房,還沒進單元門便喊着:“我要看看書架。書架在哪裏?”

我牽着他的手,到書架前,指給他看:“這一層是你現在能夠自己看的,這一層是媽媽給你講的,再上面,是你長大之後看的……”

兒子看不到高高的書架裏面的書,我便雙手抓住他的腋窩,將他高舉起來,讓他看頭頂那一排排的書。

我告訴兒子:“這整面牆的書櫃裏面的書將來都是你的,爸爸希望你喜歡它們。永遠記住:讀書越多越聰明、越出色,好孩子都是讀書長大的……”

兒子有一本《格列佛在小人國》的圖畫書,而上面的書層裏,有一本外國文學出版社出的全譯本《格列佛遊記》。一天,給他講過圖畫版的格列佛,我又抽出那本全譯本,翻到格列佛初到小人國的章節,給他讀了五六頁,一邊讀一邊比較着圖畫書中的情節,兒子聽得十分入神。我因勢利導:“你長大後識字多了,便可以自己讀這些大書了,這裏面的情節更有趣……”

兒子從小便生活在圖書的世界中,一歲剛過,媽媽便開始給他“講書”了。兩年多,兒子已擁有 100多本自己的書刊,許多書刊都翻爛了。

兒子幾乎從無撕書的習慣,掉的書頁,都是無意中損傷的。兒子時常要求爸爸媽媽將那些書“粘好”。

兒子愛書。他極少因爲買糖果之類哭鬧,卻多次爲了買書而哭鬧,有段時間路過報刊亭就指着封面花花綠綠的刊物要買。這時便需要給他大講一番道理,說爲什麼這裏的期刊不適合他。

兒子喜歡聽“講書”已到了許多時候成爲我們負擔的地步了。早晨醒來,要講幾頁書才肯起牀去幼兒園;去幼兒園時也鬧着要帶上書;晚上回到家更是一直纏着爸爸媽媽講書;哄他上牀的最好辦法就是:“快上牀,然後媽媽給你講書。”每本書都至少講五六遍才罷休。

有時兒子累得先睡着了,半夜醒來還會迷迷糊糊地說一句:“媽媽,還沒給我講書呢……”家裏來客人的時候,兒子最淘氣,但只要那客人給兒子講書,他會變得極乖,不聲不響地聽,而且很喜歡這位給他講書的客人,事後很久都會提及。

兒子號啕大哭的時候,怎麼勸也止不住他的哭聲。我發現,只需要拿來一本書坐在他旁邊,自顧自地講起來,他就會立即止住哭聲,全神貫注地聽,進而破涕爲笑。

但我們也有擔心。兒子雖然愛聽“講書”,卻不肯自己複述書的內容。複述是鍛鍊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的絕佳辦法,所以,我和妻子總是格外留意引導他複述。有一次我誘導他:“這本書爸爸已給你講過許多遍了,該你給爸爸講了。 ”

兒子立即洞察我的動機,說:“我都忘了,我什麼都不記得了。”我說:“如果你都忘了,我不是白講了嗎?那我就不給你講了。”兒子慌了,說:“爸爸,我沒忘,這個故事是講……”妻子自豪地說,兩年多大量地“講書”很見成效,兒子的思維能力與口頭

表達能力都比同齡的小朋友強。當然,這也可能是自家的孩子自己愛的關係,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兒子自幼對圖書以及讀書的熱愛,不可能不影響他的一生。

我們的三點總結是:

一、父母每天用大量時間給孩子講書,會累一些,但多付出一些關愛,多投入一些時間,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求知的慾望,遠比將來等他上學後不愛讀書時再着急強得多;

二、要不斷誇獎孩子愛“聽書”的習慣,鼓勵他,使他意識到閱讀行爲本身也是快樂的,而不僅僅是書裏的故事是有趣的;

三、父母的以身作則很重要,如果問兒子,爸爸最常做的事情是什麼,他一定會說“讀書”。

一位朋友將家長對幼兒的教育分爲兩類,一類如訂出嚴格的學習計劃,帶着去上各種培訓班等等,他稱之爲“訓練”;再一類則並不要求孩子必須去學什麼,只是培養他對世界與生活的熱愛,促進他性情的自由成長,從而增強他的學習興趣,朋友稱這種更良好的教育爲“培養”。他說,我對兒子採取的方式顯然屬於培養。言傳勝於身教。我無法想象有我這樣一個整天捧着書的爸爸在旁邊,兒子會不熱愛學習。

搬家的轉天,兒子學會整理自己書架裏的書了,他看着爸爸的樣子,將一本本書書脊朝外,排列整齊……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你幸福了嗎

妻子經常問兒子:“你覺得幸福了嗎?”“你現在是不是很幸福呀?”

妻子問這問題的時候,往往是一家人正在一起休閒玩樂的時候,或是我和妻子各牽着兒子的一隻手在街頭漫步,或是三個人在家裏做遊戲,或是我們坐在桌前給他講書,看他擺積木,等等。因爲我絕大多數時間關在書房裏,所以這種一家三口共處的時光很難得,這可能便是妻子問兒子這樣問題的原因。

事實上,是因爲妻子先覺得幸福了,所以才問兒子。她設身處地地感受着兒子的幸福,所以認爲兒子也感受到了幸福。

而兒子對這問題,要麼認真然而面無表情地點頭說“幸福”,要麼置之不理。

一天,妻子再問他時,我插話說:“不要問他了,他現在還不懂得幸福,因爲他一直生活在這幸福中。當他某一天失去幸福,或是長大了,懂事了,回首幼年的時光,纔會覺出幸福。”

我們大人之所以會覺得幸福,是因爲我們經歷了人生的滄桑,品味過團聚、離別、愛、喪失、孤獨、擁有、幻想、剝奪等等這些人生的喜怒哀樂,於是我們才明白與家人在一起平淡而親密地相處,實則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之一。家與親人是永遠的最安全的港灣,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最無私與高尚的感情。

然而,這些表面平淡的東西,即使對於少未更事的青年也難有強大吸引力,何況對一個 4歲多的孩子呢。

妻子認爲兒子幸福,是以她的視角,基於她人生體驗的一種感悟。而兒子要明白這一道理,恐怕至少還需要 20年,甚至 40年,需要他真正長大成人,離家去獨闖世界,直到有一天,疲憊了,受傷了,或是歷經千辛萬苦獲得了,纔會突然發現,幼年時父母陪自己玩的時光,纔是生命最幸福的境界,讓功名利祿都顯得淡了。

有些人,直到晚年,才意識到這種幸福。

不久前的一天,妻子又不由自主地問:“兒子,你覺得幸福嗎?”

正在我們的注視下玩拼圖的兒子,顯然記得我上次的“高論”,頭都沒有擡,只是認真地說:“我不懂得幸福不幸福,你問爸爸吧。”

這回答,讓我和妻子大笑,也讓我們覺得幸福。

◎ 與兒子同眠

兒子出生之始,一家三口是同睡一室的,夜間換尿布、餵奶等等,多一個人便多一些照應。

但尚未出滿月,兒子便對我的鼾聲表示了不滿,往往我一睡着,他便在我的鼾聲中睜眼,而且會歪着腦袋尋找這噪音的方向,繼而咧嘴大哭。到了會趴着的時候,聽到我的鼾聲便翻身趴到牀上,小腦袋擡起來盯着熟睡的我,迷惘且驚奇。

我只好留下他們母子,自己遷到另外的房間裏睡了,4年來一直如此。

我有時會趁兒子熟睡的時候悄悄躺到他的身邊,看着他睡眠時那天使一般的面龐,聆聽他輕輕的呼吸,輕嗅他淡淡的體香,覺得是一種享受。但,不敢久留,擔心驚醒他。

前些天,我姐姐從天津來,晚間住在我家,我讓出了自己的房間,同妻兒睡到一張牀上。

妻兒熟睡後,我才上牀睡覺。兒子躺在中間,我在他身邊躺下的時候,竟然有一種別樣的心動。與兒子同眠的記憶早已淡漠。

我小心翼翼地躺在那裏,側身向着兒子,擔心碰到他。藉着月光,我仍可以看清他那祥和的面龐,純淨得讓人不敢相信這個小尤物真的出自我們。

忽然,我的心緊揪了起來。我聽到兒子過重的呼吸聲,竟然如鼾聲一般。4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重的呼吸呢?是不是心臟有問題?我更加緊張了。

我檢查了一下,兒子的手並沒有壓在胸前,那麼,一定是心臟有問題了。我想着天亮後立即帶他去醫院檢查,進而不由自主地想到可能會接踵而至的一系列不幸,炎熱的夏夜裏我竟然全身冰涼了……

兒子的鼾聲仍舊。

我越來越緊張,翻身坐了起來。妻子被驚醒了,迷迷糊糊地問我幹什麼呢。我說:“兒子這麼重地呼氣,不正常呀!”

妻子輕描淡寫地說:“他感冒了,鼻子不通氣。你快睡吧,別折騰了!”

我將信將疑地躺下。過了一會兒,兒子的呼吸聲平緩了,我終於鬆了一口氣,爲自己剛纔那一番胡思亂想感到好笑。

我閉上眼睛,似乎打了一個瞌睡,又立即驚醒了。據說只要我一閉眼就會鼾聲如雷,我看了看兒子,他並沒有被驚醒,我才放心。

我轉過身去,背朝兒子,我想這樣即使打鼾也會對他影響小一些。但忽然又想到,如果我睡着翻身,豈不是很可能正好壓到兒子嗎?以前看過報紙上母親睡覺時將嬰兒壓死的報道,想想都讓人心悸,即使壓傷了兒子的小細胳膊也不得了呀!於是我又翻身面朝兒子。

這樣一番折騰,已然不困了,便想索性再晚睡一會兒吧,這樣即使打鼾,對兒子的影響也會小一些,時間短一些。

我便繼續在月光下癡癡地欣賞兒子!

他仰躺着,小胳膊垂在身邊,嫩嫩的小手微蜷着。我輕輕地將自己的一個手指伸到孩子的手心中,指尖鉤住他的手指,輕輕地拉着,鼻子用力吸了幾下他的體香……我沉浸在一種幸福的感覺中,一直微笑着……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女兒就是父親的“情人”。其實,豈只女兒如此呢,哪一個孩子不是父母的“情人”呢?

回想起自己結婚前後立誓一生不要孩子的舊日心情,我啞然失笑了。那時候只想孩子是一個負擔,想人口增加對於社會的壓力,想父母對孩子只有付出得不到回報……有了孩子後,才漸漸懂得,這些原來都錯了。

兒子哪裏是一個負擔呀,他簡直是上天賜給我的生命中最精美的禮物。孩子是父母的導師,只有真正做了父母的人,才能夠明白我們可以從孩子那裏得到多少教益。我曾寫文章題爲《與兒子一起成長》,此絕非作秀,兒子確實教會了我太多的東西。他甚至不需要言語,他這弱小生命與純淨心靈的存在,便爲我打開了這世界最大的一扇窗。

兒子帶給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4年多了,在這個與兒子同眠的夜晚,躺在他的身邊,我才忽然意識到,正是從兒子這裏,我才真正懂得什麼叫愛,也真正具有責任心。

情侶間的所謂愛太膚淺了,父母對孩子的愛用任何語言來描述都會顯得造作,這是一種不需要去形容與描述的愛。爲人父母之後,一個人的責任心才真正達到頂峯。願意爲某某事業獻身與犧牲,只是一種誓言或決心,而隨時準備着爲自己的兒女赴湯蹈火,是父母們不需要去思考與準備的一種本能反應。幾天前看一個拐賣兒童的報道,我就在想,如果我不幸攤到那樣的厄運,我會毫不猶豫地拋棄一切所謂的事業與前途,背上乾糧,走遍全中國所有的鄉村與邊塞,也要把我的兒子找回來!

前些天家中一直在忙新房的裝修,我一方面因爲失去了許多讀書時間而心煩氣躁、暴躁易怒;另一方面,我又幾乎是本能地對每一個細節都事必躬親,反覆權衡,緊盯不放。四五年前也有過裝修的經歷,那時我基本做了“甩手掌櫃”。閒下來的時候我自己都會吃驚這變化,現在我明白了,這變化完全是兒子帶給我的,他的存在讓我更具責任心,更求完美,更盡心竭力地面對生活。

因爲有孩子的存在,成人才更多細膩的感情,才更多愛心與責任;因爲有孩子的存在,這個世界纔有未來與希望,才更多對和平的呼喚與嚮往;因爲有孩子的存在,父母纔可以無償地付出,纔可以永遠不計得失,纔可以從辛苦的撫育中獲取快樂,纔可以真正體味到生命的燦爛與輝煌。

我愛兒子。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鼓勵的作用

兒子 4歲生日過後不久,轉到了新的幼兒園。剛到的時候,他有些認生,不喜歡和小朋友們玩,遊戲的時候總是自己躲到一角,或者靜靜地看別人玩。新的幼兒園也有許多新規矩,是兒子在原來的幼兒園沒有學會的,別人都會而自己不會,更加重了他的孤獨感。但老師太忙,無法向家長詳細介紹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所以一開始很多情況我們都不掌握,幸好這時幼兒園給每個孩子家長髮了一個“聯絡本”,每個月交流一次,使我們多了一個幫助兒子度過最初的適應期的手段。

幼兒園要求所有孩子吃飯時都用筷子,而兒子此前從來沒有拿過筷子。妻子便在家認真地教了他好幾天,但他表現出一定的牴觸情緒,拒絕用。後來孩子透露說,老師在吃飯的時候當着所有小朋友的面說他了:“這麼大了還不會用筷子!”這讓兒子的自尊心很受傷。

我們意識到,孩子不能夠融入新集體,有自身的原因,但同老師的態度也有很大關係,老師有責任對新來的孩子格外多一些關照。

妻子一方面加緊引導、訓練兒子用筷子,另一方面也和老師打了招呼:兒子從小自尊心強,什麼話都聽得懂,而且往心裏去,所以說話要留意一些。然而我們後來竟然從兒子口中得知,妻子同那個老師談過之後,吃飯的時候她再也不勸導兒子用筷子了,總是任由他用勺子,我們在家中的努力豈不前功盡棄了嗎?

有一次,老師在交流本上寫道,兒子午睡的時候穿衣脫衣極慢,總是落在小朋友的後面。兒子回家也說,老師又批評我穿得慢了。我們清楚,這些負面評價不僅影響了孩子適應新環境的努力,也容易傷害他的自尊心。妻子便在家裏加強訓練他脫衣穿衣等方面的能力,每天早晨都對他說:“像解放軍一樣起牀,看看誰最快!”果然見效。

我們又在那個本子上給老師寫道,兒子喜歡聽表揚,當他在哪一方面做的不夠好時,請老師表揚他幾句,比如說:“你用筷子有進步了。 ”“你脫衣、穿衣的速度快多了,還要更加努力呀!”這樣,兒子便真的會越做越好的。

這個小本子還給老師的當天,兒子回家時就興奮地說:“老師今天表揚我了,說我會用筷子了,還說我穿衣服也進步很快。”果然,那天兒子在家裏以極大的熱情,帶着炫耀的姿態用筷子補吃了一頓晚飯,睡前脫衣服時也不讓妻子幫忙,而是一個勁兒地說:“你看我有多快!”

妻子轉天見到幼兒園園長的時候,便表揚了那位老師,說在她的鼓勵下,兒子進步很快。那之後,那位老師見到妻子總是格外客氣,待兒子也更多耐心和愛心了,兒子很快便融入了新的羣體中。

大人還喜歡被別人誇呢,何況孩子?

那個本子在半年間往返六七次,記錄了很多兒子成長中值得紀念的故事。可惜的是,有一次我出差,妻子加班,另一位小朋友的父母幫忙接兒子到他們家玩,那個小本子在路上弄丟了。

◎ 學習維權

因爲擔心孩子受到老師的冷落,或受委屈,所以家長們總會將對幼兒園的種種意見壓抑下來,敢怒而不敢言,息事寧人。

這也曾經是我們的態度。做父母的,無法一直跟在孩子身邊,無法不錯眼珠地保護他。但是,有些時候事件會發展到我們忍受不下去的地步。漸漸地,我們開始轉變了,變得一旦權益受到傷害或威脅,便立即明確地做出反應。我們發現,只要處理得好,不僅孩子不會受到老師的“打擊報復”,而且還可以幫助孩子學會維護自己的權利,進而對正與錯有更明確的認識。

在第一個幼兒園上小班的時候,對老師有不滿意之處,妻子會找到園長,很委婉地提出來,同時說明,一個老師面對許多孩子,出現疏漏是在所難免的,希望園領導把意見轉達給老師就可以了,不要過於爲難老師。事實證明,充分講究談話技巧,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次自願接種疫苗,兒子是幼兒園唯一交費接種兩種疫苗的孩子。費用交了一個多月,幼兒園所屬的研究院衛生站的人來了,兩針一起給兒子打了進去。當天晚上,孩子的胳膊紅腫,疼得直哭,夜裏還哭醒過兩次。

第二天,妻子先帶孩子去了醫院,問同時注射兩針疫苗是否有害,當班醫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大人打兩針還受不了呢,何況是不到 4歲的孩子。 ”

於是我寫了前因後果的控告信,妻子送到了那個研究院的黨委,要求做出處理,給我們滿意的答覆。

坦白而言,黨委負責人的態度很不好,迴避、搪塞,拖了一個多星期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是承認不應該在交費後拖一個多月再給孩子打針,但認爲同時注射兩針沒有副作用,不是違章。

那個幼兒園的園長一直很認真負責,我們對她的印象很好。這件事,我們一開始就對她說,與幼兒園無關。但園長還是很重視,一個勁兒地道歉,說幼兒園和她本人還是有過錯的,並且每天打電話問兒子的胳膊好些了嗎。

兒子的胳膊在第三天便徹底不再疼了,我們又查了有關疫苗注射知識,確認同時給兒子注射的兩種疫苗確實不會有副作用,唯一的害處就是孩子會很疼痛。

一方面考慮到幼兒園園長的誠懇態度,另一方面認爲表達我們抗議的意義已經達到,孩子又沒有什麼事,所以雖然對研究院黨委的作風很不滿,我們還是沒有對此事進一步追究下去。

兒子小班時上的這個幼兒園,雖然是單位附屬幼兒園,但因爲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幼兒園,所以管理、教學還都是相當規範的,家長的意見,也能夠得到及時的尊重。

我們搬家後,兒子也轉到離家很近的一個私立幼兒園。這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強多了,地板、空調、高級玩具、各種遊樂器材,孩子一進去就喜歡。這幼兒園屬於一個“幼稚集團”,在北京辦有多家幼兒園和小學,還辦有自己的報紙,並常在國家級的幼兒報上推出整版的介紹自己如何好的報道,收費也高出一倍多,按理說應該不錯。但事實證明,軟件上很不過關,遠遠無法與兒子上的第一個幼兒園相比,我們與園方的交涉便也多了起來。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先是兒子兩次被同一個小朋友抓傷臉部,第一次因爲不重,考慮到孩子之間打鬧是難免的,我們便沒有做出任何表態。第二次確實很重,皮肉都翻起來了,過了將近一年臉上的疤痕才基本淡去。

就在兒子第二次被抓傷的當天,我們寫了措辭強硬卻也算有理有節的信,轉天,妻子給幼兒園和抓傷兒子的小朋友家長,各送出去一份。那封信全文如下:

  關於我們的孩子被抓傷事件的備忘錄

  2003年 1月 24日下午,當我們去 ××幼稚集團 ××幼兒園中三班接兒子時,老師告知我們,當天一位小朋友將兒子的臉抓傷了。我們看到,兒子左側面頰留有約一道將近 3釐米長的抓傷,皮已掉,露出紅肉。抓傷處據眼睛也僅有約 3釐米。

  據老師講,當時兒子淘氣,無故將一位小朋友的拼圖打亂在地,於是另一位與此事件無關的旁觀小朋友伸出手抓傷了兒子。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已是一個月之內兒子在幼兒園第二次被以同樣的手法抓傷,他的右側面頰至今仍隱約可見 2002年 12月被抓傷的更長的疤痕。

  而據兒子自己講,兩次都是同一位小朋友劉 ××抓傷的。(對此,需要老師的核實。)

  老師對此事的解釋是:小孩子在一起打鬧,這是難免的;兒子太淘氣了;老師已同抓傷人的幼兒家長講過了。

  鑑於同樣的事件已第二次發生,我們認爲這不是偶然的,而且,如果不加以重視,難保不再次出現。因此,就此事件我們特做如上備忘錄,並做如下觀點澄清:

  一、我們認爲幼兒園教師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幼兒園對入托兒童的人身健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抓傷的不是面頰而是眼睛,不是輕傷而是重大傷殘,將無法以“難免的”來推託。

  二、我們認爲抓傷兒童家長同樣有責任。我們不知道是否真如兒子所言兩次抓傷行爲均是同一兒童所爲,我們同樣不知道在第一次抓傷之後,該兒童的家長是否得到了通報。如果以上二者均爲肯定,我們認爲家長至少沒有成功地阻止自己的孩子再次實施同樣行爲。

  三、根據老師的講述,實施抓傷行爲的兒童本是旁觀者,而非兒子淘氣行爲的對象,再加之同樣的手法已第二次出現,我們認爲該兒童的行爲已經成爲一種習慣。如果不給以充分重視,我們確信同樣的事件還會重演,而下一次可能就會導致抓傷眼睛之類的終生殘疾。因此我們強烈要求幼兒園與家長均負起責任!

  四、如果同樣事件再一次發生,無論受傷程度如何,我們都將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追究。

  最後聲明:我們對幼兒園老師與兒童家長均無成見與惡意,只是希望共同努力,擔起責任,避免更大事件發生,導致三方均不願意看到的後果。當然,我們同時也會認真教育兒子,如何更好地與小朋友相處。

  謝謝!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此備忘錄一式三份:幼兒園、實施抓傷行爲兒童的家長、兒子家長各留一份。)

轉天,我們收到了那位姓劉的小朋友家長的覆信,認真道歉了。但是,幼兒園不僅沒有做出任何正面迴應,老師反而責怪妻子不應該將那樣一封信交給對方幼兒的家長,又說了一通“孩子太多,老師看管不過來”之類的話。對此,妻子做出了明確的迴應:“送孩子到幼兒園就是讓老師看管的!”

因爲對該園的教學長期以來存在種種意見,反映過又沒有得到解決,與上封信同時,我們還送出了另一封意見信。這所幼兒園開設有美術和英語課,從外面請教師來講,但是,對形式的重視遠多於實質。

  關於 ××幼稚集團幼兒園英語與美術教學的看法

尊敬的 ××幼稚集團負責人、尊敬的 ××幼稚集團 ××幼兒園負責人:

  您好!

  我們的孩子正在貴集團下屬幼兒園入托,入托一個學期以來,總體感覺還是不錯的。但我們也明顯地感到存在着一些問題,特別是英語教學與美術教學。

  我們可以感受到貴集團是十分注重形象工程,以及長遠發展的,本着對貴集團負責、對幼兒負責的態度,我們願意在此坦誠提出我們的看法。

  我們相信許多情況貴集團與幼兒園領導是並不知情的,我們樂於提供這些信息以便你們做出最佳選擇。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關於英語教學:

  一、選用教材不合理。選用的是國外教材,國內買不到,家長無法輔導孩子複習。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12月份幼兒園借給我們教材進行了複印,但多數家長的問題並未解決,因爲據說英語老師認爲複印侵犯版權,不讓複製。幼兒園雖然在家長的建議下將每週講授的單詞與句型抄貼在布告欄中供家長抄錄,但幼兒教學圖文並茂的優勢也喪失了。

  二、教學方法不合理。通過上觀摩課我們發現,教師與幼兒的交流極少,不是直接輔導每個孩子發音,而主要是讓孩子聽磁帶,而磁帶又是翻錄的,錄音效果極差,頗多雜音。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都聽不清楚,更不用說幼兒了。

  三、教學效果極差。有英語課的日子,我們晚上回來問孩子學了什麼,他都說不上來;一學期下來,孩子的單詞量無明顯增長。而此前我們在一個機關幼兒園讀小班的時候,英語課後孩子都可以清楚地陳述當天學過什麼,一學期下來記住了很多單詞。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爲貴集團聘請的英語教師有問題。我們希望貴集團認真考慮這一情況,以免長期下去貴集團在幼教方面的聲譽受損。我們建議改爲聘請有經驗的教師來進行英語教學。

  關於美術教學:

  孩子講:“所有小朋友的畫都是老師畫的。”老師講授之後,幼兒畫不好,老師便親自去畫。這些畫就這樣陳列了出來,給人美術教學效果很好的假象。

  在我們的接觸中,許多家長都談到,孩子在家中畫的畫,與幼兒園裏“畫”的畫,有着天壤之別。課上的畫在線條等處,明顯可以看出是成人所爲。

  我們認爲美術教學貴在培養幼兒興趣,使他們內在的性情自由發揮,而不是追求“藝術成果”。現在美術老師的這種做法,是一種誤導。長久下去,不僅幼兒對藝術的先天感覺會被破壞,貴集團的教學聲譽也會受損。

  我們同樣建議更換更懂得幼兒美術教學特點的教師來執教。

  最後,我們做如下說明:

  一、在我們與其他家長的接觸中,我們清楚地感受到,以上問題不僅僅是我們的個別看法,而幾乎是所有家長的感覺。但是爲了避免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好”,絕大多數家長敢怒而不敢言,表面上還不得不說各種好聽的話以使老師多關照自己的孩子。

  我們相信貴集團與我們一樣清楚,這種表面的歌舞昇平,必將使我們雙方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所以,讓我們儘早清醒過來,以更好地對集團與孩子的未來負責。

  二、一些幼兒的家長選擇了不上幼兒園的美術課,而在週末帶孩子另外去上課。這實際上已不利於貴集團的聲譽。不要小看個別家長的這種選擇,這將形成一種輿論的擴散效應。

  三、選擇不上美術課的幼兒,在別的孩子上課時會被安排到臥室自己玩耍,而沒有老師陪伴。我們認爲這存在着因打鬧而造成傷害的隱患。因此,對於這些幼兒建議有老師陪伴。

  以上種種善意的建議,希望得到貴集團與幼兒園的重視與考慮。

  謝謝。

  (署名)

  2003年1月26日星期日

我們如此誠懇的意見信,卻沒有得到任何正面的回覆。妻子送信去集團時,一位負責人接待了她,不承認有任何問題,只是忙於辯駁。

對這封信的唯一回復是園長來過一個電話,明爲聽取意見,但講話很不客氣,軟中帶硬,妻子都做了適度的迴應。

園長說:“你們的孩子是不是很淘氣呀?”

妻子說:“小孩子都淘氣,不淘氣就不是孩子了。”

談話中,妻子提到,我們付費送孩子去幼兒園,就是消費者,就應該得以相應的對待。園長當即冷冷地說:“消費者也有選擇不消費的權利呀,想入我們園的孩子排着隊呢,我很奇怪當初怎麼會接收你們孩子進來。”

話說到這個地步,我們知道,已經沒有辦法再同她談了,除了再次轉園,已別無選擇。

第一次轉園時兒子在短期內存在“社交問題”,但很快便和大家打成一片了,所以我們一點不擔心轉園會對孩子不利,反而認爲可以鍛鍊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增長更多的見識。妻子到鄰近的幾個幼兒園打聽,都要等到 9月份新學期開始才接收新生,所以兒子還要在這裏再待一段並不短暫的時光。我們避免和園方正面衝突,還是客客氣氣地微笑着相待。

但這時,又出現了一件我們不得不認真對待的事。

自從我們送交了上面那封反映幼兒園美術課老師替孩子畫畫以顯示“教學效果”的信後,我發現,幼兒園牆上掛的兒子的畫徹底變了一個樣子。別的孩子的畫仍然逼真得讓人不敢相信是出於不到 5歲的孩子之手,完全是大人的畫畫風格,但兒子的畫則連最基本的輪廓也沒有,很明顯是老師一點兒沒有指導,完全任由孩子胡亂畫的。幼兒畫的畫,其實也是有自己的風格的,既不會像實物那樣逼真,略加引導也不會什麼都不像。

轉天,妻子送兒子的時候便同班級裏的老師進行了交涉,直言了我們的懷疑:“是不是因爲我們寫了意見信,你們就完全不教兒子了?”老師否認,妻子說:“連最基本的輪廓都沒有,怎麼能證明教過呢?如果教過了,這樣的教學質量也太差了吧?爲什麼只有我們孩子的畫與別的孩子相差如此之大,與以前相差也如此之大?”

老師無言以對。那之後略見好轉。

我很傷心。兒子原本是極喜歡畫畫的,我們擔心他畫畫的熱情自此受挫,更擔心他會在與別的小朋友的比較中而變得自卑。我們就在家裏教孩子畫畫,又給他在別的學校報名上了一個週末上課的圖畫班,這纔算略安一些心。

應該說,在我們爲維護孩子權益而與幼兒園的交涉中,有“勝利”,也有“失敗”。我常想,孩子是否會因爲那些“失敗”而受負面影響呢?雖然從觀察中沒有得到這樣的印象,但我們每做一事都更加小心。我們也相信,無論如何,正面的影響一定大於負面的影響。我們爲孩子所做的所有“維權舉措”,最終都會使他成爲一個更加熱愛公正、平等權利的人,更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更具有正義感的人。

我們當時沒有想到,在兒子小學畢業升初中的時候,我們還會有一次“轟轟烈烈”的維權。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告訴我,但不要打我

一天,兒子自言自語地說:“我要找一個不打我的爸爸和媽媽。”我們聽到了,心一顫,驚住了。

我們是很少打兒子的,因爲兒子很少做出確實值得我們加之以拳腳的事情。幼小的孩子總是對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愛,絕不會存心做壞事、做錯事,即使他們真的做了壞事和錯事,那也僅僅是因爲他們不知道那是壞事和錯事。

但兒子又是一個太活潑的孩子,活潑有的時候會被解讀爲淘氣,我們狀態不好的時候,也難免打他幾下。一開始,兒子只是委屈地哭泣,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學會了反抗。

“不許打我!你不能打我!”他會以強硬的語氣對揚起巴掌的妻子這樣說,那副嚴厲的神態,讓妻子又氣又笑。

妻子說:“你犯錯了,就要打你。”

兒子說:“犯錯也不能打!”

就在聽到兒子要另找爸爸媽媽那句自語的當天,妻子同他認真地談心:“做錯了事,不打怎麼辦?”

“你告訴我錯了就行。”

“可是有些錯誤媽媽告訴你很多遍了,你還是不聽,怎麼辦?”

兒子沉吟片刻,說:“那我以後聽了……”

這件事之後,到寫這文字的時候快一年了,我們再沒有打過兒子。有一次我的巴掌揚起來了,揮了揮,自己落下了,惹得妻子在一旁笑。

當然,不要指望孩子的承諾會永遠地落在實處,他們會忘記,重要的是,他們原本便可能沒有認識到那些錯誤的性質。比如兒子總愛拿晾衣竿在房間裏揮舞,我們說這對他自己很危險,也容易打壞東西,說他多次這毛病還是改不了。妻子索性讓他拿到樓下去揮,他在院子裏盡情地耍了一番,回到家便沒有興趣了,將那杆子扔到一邊不理不睬了。

兒子的平權精神一度發展到連我們的語氣也要管束。大人在着急生氣的時候訓斥或僅僅是責怪他,他便會說:“不能好好說嗎?爲什麼這麼橫呀?”有時更進一步,直瞪着我們說:“你不能這樣對我說話!”

我們反省,這種時候往往是孩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誤,而我們因爲勞累等各種原因語氣不好。如果知道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兒子會不聲不響地保持沉默,聽任我們吼叫一番。只是事後,他會認真地摟着妻子的脖子說:“媽媽,你以後能不能別對我那麼厲害呀?”這讓我們心底對他的愛憐,更增許多。

對於孩子的這些表現,我們私下裏是很高興的,孩子具有了充分的民主意識,懂得反抗家長的權威,懂得維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權利。我們同樣相信,這對於他未來的成長是極爲有利的。有時我們氣頭上訓斥過他,事後也會主動向他道歉,請求他的原諒。這一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在成長着。

◎ 睡前遊戲

一次和一位朋友談起她的孩子,她說:“每天晚上他都讓我着急生氣,不得不訓斥他,有時還要打他幾下才管用。”

我問所爲何事,她說:“洗澡後上牀,他總不甘心老老實實鑽到被子裏,穿着很少的衣服在牀上又叫又蹦,着涼怎麼辦?”

朋友的兒子,與我的兒子有着同樣的表現。我想,也許很多孩子都有這樣的“睡前遊戲”吧?孩子要玩遊戲,訓斥不是解決的辦法,何不同他一起玩遊戲呢?

做父母的可以和他玩“打仗”的遊戲,每個人都披一件戰袍,還可以玩“捉迷藏”、“鑽黑洞”的遊戲,和孩子一起鑽到被子底下,用被子把自己全部蓋住,然後在黑暗中相互摸索……

這樣遊戲的時候解決了怕孩子着涼的問題,又滿足了孩子游戲的慾望,孩子們玩一會就會累的,那時正好哄他們睡覺。歡樂的笑聲會進入孩子的夢鄉,而不必讓他帶着訓斥入睡。

孩子只想快樂,他不會理解父母擔心他着涼的憂慮,因爲他幼小的頭腦還無法將遊戲與着涼、發燒、病痛等聯繫清楚。所以,要順着孩子的思維去看待事物和處理事物,千萬不要幻想讓幼小的孩子接受大人的思維方式。

睡前遊戲如此,許多事情皆然。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溫馨絮語

大家的生日 兒子 4歲生日的轉天,對妻子說:“昨天不是我的生日,是大家的生日。”妻子說:“爲什麼?只是你自己過生日呀。”

“可是,生日蛋糕卻是大家一起吃呀……”

◎………………………………………………………………………………

小樹快長高了 走在路上,兒子尿急,自己跑到一棵樹下面解決了。然後掉過頭對媽媽說:“媽媽,小樹快長高了。”

◎…………………………………………………………………………………

當爸爸 兒子說:“我要當爸爸。”妻子說:“你長大了就能當爸爸了。”兒子說:“那樣爸爸不就當不了爸爸了嗎?”妻子說:“爸爸那時就應該當爺爺了。”兒子說:“還是不行,那爺爺該不高興了。”

◎………………………………………………………………………………………

保溫杯 冬天到了,妻子給兒子買了一個保溫杯。倒完水後,兒子遲遲不喝。妻子問爲什麼,兒子說:“它在保溫呢,保完溫再喝。”

◎…………………………………………………………………………………………

哪個省力 我開玩笑地問兒子:“你將來結婚後是要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呀?”

兒子問:“哪個省力?”

我說:“當然是女孩子了。”

兒子說:“那就要女孩子吧。”想了想,又說: “不,我什麼孩子都不要,太累了。”

◎………………………………………………………………………………………

破王冠 兒子隨手塗了一個東西,遞給我,說:“這是我畫的王冠。”我認真地告訴他哪裏應該改進。兒子不以爲然,說:“我畫的是破王冠。”

◎…………………………………………………………………………………………

誰最親 我逗兒子:“你和誰最親呀?”

兒子說:“第一是媽媽,第二是奶奶……”

我說:“我呢,我要排第三嗎?”

兒子想了想說:“男人排一隊,女人排一隊。”

◎…………………………………………………………………………………………

肚子很鼓了 一位大腹便便的歐陽伯伯一天來家裏吃飯,吃完一碗,我勸他再吃,歐陽伯伯說:“我飽了。”

兒子說:“我看他是很飽了,因爲他肚子很鼓了。”

◎……………………………………………………………………………………

傷心與心熱 歐陽接我出去吃飯,兒子也要去,因爲我倆要談事情,不方便,所以我不想帶兒子去。我走後,兒子很難過,哭了好半天,對妻子說:“我可傷心呢。”

我是聽着兒子的哭聲走的,越走越不安心,便決定還是帶他去,轉回來接他。兒子破涕爲笑,說:“我的心熱了。”

◎……………………………………………………………………………………

買車省錢 兒子對妻子說:“我們買車吧,有了自己的車就不用坐出租車了,省錢。”

◎……………………………………………………………………………………

理想 妻子問兒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

我在兒子心目中的形象挺崇高的,他便說:“先當爸爸。”

◎……………………………………………………………………………………………

我很快樂 我們每天去幼兒園接兒子時,見面的第一句話便是:“今天你快樂嗎?”一天,來京的奶奶去接兒子。那天,兒子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我們:“媽媽,爸爸,我今天很快樂!”

◎………………………………………………………………………………………

免費遊戲 一天,兒子隨妻子逛商場回來,一進門便興奮地告訴我:“我玩了好多電子遊戲機呢,所有的都玩過來了,玩了一個多小時呢。”

我說:“那得花多少錢呀!”

兒子滿臉不以爲然:“玩就玩唄,還花什麼錢呀!”

我笑了:“怎麼可能不花錢呢!”

我看到妻子在一旁擠眼睛,便沒有再說。後來妻子偷偷告訴我,那些都是大孩子玩的遊戲機,兒子不會,所以一枚玩遊戲的硬幣也沒有買,但每個遊戲機的屏幕有自動變幻的畫面,兒子坐在前面手忙腳亂地按各種鈕,看着畫面變幻還以爲是他自己操作的呢。

◎………………………………………………………………………………………

合作 兒子住在奶奶家時,陪他玩成了奶奶要付出重體力的工作,但也有得以休息,並由兒子陪奶奶玩的時候。奶奶愛玩電子遊戲,又怕兒子搶,誰知兒子只是喜歡看屏幕上變幻的畫面,所以奶奶玩時他就坐在一旁助陣。這樣一來兩全其美,不亦樂乎。

◎…………………………………………………………………………………………

言情劇 奶奶愛看言情劇,兒子“非典”時期在奶奶家住了一個半月,天天晚上奶奶抱着兒子看電視。回到北京後,兒子便常冒出這樣的語彙:我愛你,我好愛你呀,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

◎…………………………………………………………………………………………

學“化學” 一天,我問兒子:“你長大了學什麼呢?法律、歷史、文學、數學、物理、化學……”

兒子打斷我:“我要學化學。”

我說:“咱們家還真沒有學化學的呢。”

兒子說:“我知道了,咱們家沒有那麼多紙。”

我說:“化學和紙有什麼關係呀?不需要紙呀。”

兒子說:“我明白了,是在黑板上畫。”

我這才恍然大悟,愛畫畫的兒子以爲化學是“畫學”。

我說:“化學也不是在黑板上畫。”

兒子有些吃驚:“直接畫在書上呀?!”

◎……………………………………………………………………………………

◎ “非典”時期的快樂爸爸

2003年 4月,“非典”疫情明朗化之始,我們急急地將孩子送到了天津的奶奶家。

沒幾天,我讀書的大學自行封閉了,我被封在校外。妻子的報社也輪休了。我們去了天津,和母親、孩子過一段時間。當時沒有想到,半個月的天津生活,竟然使我體味到另一種人生的價值與境界。

母親剛剛在天津近郊的一個新建小區買下一套複式公寓,裝修好了尚未搬入,我們一家三口便先行住了進去。我帶去厚厚一堆書,計劃每天至少啃 80頁艱澀的理論。

但住進後才感到問題嚴重,左鄰右舍都在裝修,吵得根本看不了書。我被噪音逼到屋外躲避,卻意外發現在小區裏散步是種享受。這是一個有着四千多平方米人工湖面的小區,可以盪舟其中;小區四處綠蔭環繞,目光投到任何一個角落所見都是景觀;網球場、健身房、兒童樂園、游泳館、咖啡屋、壁球館、花房等等,一應俱全。

就這樣,我開始了一種陌生的生活,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生活。

我太習慣於緊張的生活了,總是給自己訂出一堆閱讀或寫作的計劃,然後逼迫着自己提前完成它們,從而爲自己的勤奮、進取、敬業、惜時等諸多美好品德自我陶醉一番。緊接着,我又會訂出新的計劃,又逼迫着自己更早地完成它們……生活便在這樣的周而復始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我確實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許多收穫,我一直因此而自豪。

但是,我在那半個月被徹底改變了。

母親每天打電話給我們,有一天她問我的兒子:“你們天天都做什麼呀?”

兒子大聲回答:“睡覺、吃飯、看電視、散步。”母親又問:“還有呢?”兒子再答:“還是睡覺、吃飯、看電視、散步!”

確實,這就是我們一家那些天的全部生活。而最令我難以想象的是,我竟然樂在其中!

每天早餐後,攜妻帶子在小區裏漫步,坐在湖邊給兒子講故事,和兒子一起在兒童樂園裏玩沙子;午飯後午睡,起牀後再到小區裏漫步,或教兒子滑軲轆鞋,或滑船;晚飯後則躺在沙發上邊看電視邊吃水果,一看就是三四個小時。

我從來沒有這樣看過電視,我們家的電視機使用率極低。

兒童樂園裏有一個蹺蹺板,妻子和兒子坐一頭,我坐另一頭,竟然可以起落得很好;我給兒子用紙折了一條小船,放到湖中,沿着岸邊追跑着看風將它刮到湖的對岸;兒子玩沙子的小勺,每天用後都藏在沙池的一個角落,根據周圍事物設定一個記號,於是,每天兒子都可以玩一遍“找財寶”的遊戲,一天竟然找不到了,兒子很傷心,我則藉口回家取水喝,悄悄地從廚房裏拿了一個勺,“變”出來給了兒子一個驚喜;小區門口是一大片空地,有許多人專門來這裏放風箏,我們也買了一個放高了,交由兒子“掌舵”,但牽力太大,他幾次握不住

連軸刮跑了,我們一家三口便在後面大呼小叫地追……

兒子對小區裏的路標發生了興趣,我開始教他去認那上面的漢字。雖然早就爲兒子買過一套識字卡片,但由於生活的忙碌只教過他很少幾個。此後的一些天裏,我每天分三次,每次半小時,坐在陽光下給孩子上“語文課”。短短十天,他竟然記住了將近 200個漢字,連我也頗有成就感,覺得將來可以當名好老師。

和兒子玩,便是我那些天的生活軸心,幾乎忘記了計劃中那一堆要讀的理論書。意外地,我得以連續幾天全身心放鬆地和孩子玩,將我的社會角色徹底拋到了腦後。這種原本是意外事件強加給我的生活,卻使我陶醉其間。

世界爲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我原本知道這扇窗外是有風景的,但我一直對自己說,那風景不屬於我,因爲早在少年我便定下“要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因此必須放棄許多。但此時,我卻分明被這平凡的快樂所包裹、所浸泡、所感染和感動。

因爲我常年住在北京,所以一年間見老母親的次數極有限,在這個特殊時期,我卻可以隨時打一輛車,去找老母親聊天。同母親坐在一起,我彷彿又回到了幼年時光,回到了依附在母親膝下的日子裏。看着蒼老的母親,好幾次我的眼裏突然涌上淚水,因爲我想到,“非典”過後我與她將再也難有這樣悠閒的相聚。我只能暗暗祈禱,讓我的母親長壽。對於孩子來講,即使見不到母親,只要知道母親“在那裏”,也是一種安慰。

妻子不止一次對我說:“雖然你這段時間看書少了,但我覺得很幸福……”

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講一個漁民在捉到足夠當天吃的魚後便躺在海邊曬太陽,一個城裏人問他爲什麼不去捕更多的魚以便存更多的錢以便有一天可以富裕到不必捕魚而是躺在海邊曬太陽,那位漁民反問道:“我不是已經躺在這裏曬太陽了嗎?”我也開始質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不斷地求“進取”又是爲了什麼?什麼纔是生活中最本真、最純淨的快樂?書是要讀的,事情也是要做的,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應該將自己鎖在上面,以至於連親子之情都不能很好地享受?

5月中旬我們一家都回到了北京。暫時我仍沒有獲准返校上課,兒子也沒有送幼兒園,妻子上班了,我成了一個居家帶孩子的男人。我會將兒子看電視、午睡,以及晚上睡後的時間用來讀書和寫論文,而在他需要我的時候,認真地陪他玩。他已經認識近 300個漢字了,可以讀簡短的小故事。而且,我們還一起學會了在電腦上畫畫,我買回這臺電腦 3年多了第一次用它畫畫。

我在一旁提示着,兒子畫了“爸爸媽媽和我”,那是一家三口在一個湖邊拉着手玩耍的畫面……

兒子還畫了一幅“我和奶奶”,我將這些畫通過電子郵件發給天津的老母親,我相信她也正同我們一起感念着那段“非典”時期的幸福生活……

現代社會被指責爲將人異化了,我們總是以結果,甚至數字來評價自己生命的價值,對“事業成功”的強調與追求成爲重要的時代症。

交換理論家霍曼斯提出“成功命題”:個人的某種行動越是經常地得到相應報酬,他就越可能重複這一行動。而我們今天身處其中的社會,總是會對追求“成功”的人給以更高的報酬,而對那些在平凡生活上投入時間與精力的人,視爲一種支付過多、回收過少的非理性行爲。這樣的價值觀內化於我們的內心,使我們幾乎無法不按霍曼斯“價值命題”來行事:某種行爲的後果對一個人越有價值,他就越可能採取該行爲。

我們所尊崇的,是韋伯定義的工具理性,而非價值理性。但是,科恩又告訴我們,理性不能解決一切煩惱,所以人有時需要週期性地退回到強調親屬、宗教信仰等“象徵”的生活中,成爲一個“雙向度的人”。

在“非典”這個特殊時期,某種意義上我從固有的社會生活中部分分離出來,得以幸運地體味到另一種“價值”,一種更令我體味到生命本真的價值。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心永遠懸着

一天,兒子帶回家兩張彩紙,說老師讓父母分別寫上對孩子的祝福,要拿回學校佈置牆面。我和妻子都寫下了很多祝願的話,但第一句話,不約而同地都是:“祝兒子健康地成長……”

和一位朋友談到兒子,我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我老得死去之前,能夠一直看到兒子健康地活着,最怕的事情便是他出點兒什麼事了。”那朋友也有一個兒子,她說:“同感。”

爲人父母者,當然難免望子成龍,難免在孩子身上投注許許多多的希望,但這一切都基於最基本的一點:孩子平平安安地健康活着。

無數個夜晚,被噩夢驚醒,都是兒子出事了。有一次去海邊玩的機會,從知道的那一刻起,我腦子裏就閃出這樣的念頭:千萬不要出事呀。沒兩天,便夢到正和兒子在海邊玩,海浪捲過來了……迷信的人會說,這樣的想法與夢境都是不吉利的。但是,父母那顆懸着的心,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便再也難以放下,總擔心他會出事,總怕萬慮中還有一點點閃失。遇到甚至想到什麼險境,第一個念頭便是:保護好我的孩子!

生養孩子前,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孩子受到意外傷害的報道,並不會有太強烈的情緒反應,但現在不一樣了,許多案例會在腦子裏長期盤旋,經久不去。某個孩子被公園石雕砸死了,某個孩子從學校二層的護欄處掉下摔殘了,某個孩子游泳時淹死了,甚至,還有一個孩子課間被同學捅胳肢窩逗着玩,竟然笑死了……所有這些都令我們心驚膽戰,我和妻子都會互相通報着這樣的信息:外面是不安全的。

一次我去幼兒園接兒子,便樓上樓下巡視了一圈,看是否有從二樓掉下的隱患。這顆懸着的心是否會在孩子長大之後放下呢?今年,我的老母親 68歲了,我這個兒子也已爲人父了,她還總會在電話裏叮囑我:注意安全……父母最受不了的,便是孩子出事。所以,父母總是恨不得多長出幾隻眼睛,總是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恨不能一刻不離地跟着孩子。爲人父母,便意味着你的心要永遠懸着,直到你自己最後不得不閉眼而去……

◎ 我喜歡你

一個在讚美中長大的孩子,也很自然地學會了讚美別人。兒子喜歡被人誇,也喜歡誇別人。

一天早晨起來,兒子便一個勁兒地對妻子說他是如何地喜歡媽媽,妻子問:“我漂亮嗎?”

兒子答:“你的眼睛很漂亮,你的鼻子很美麗,你的嘴脣紅豔豔,你的臉蛋特別白……”

他有一天一遍遍地對我說:“我喜歡你,我很喜歡你。”

我問:“很喜歡是怎麼喜歡?”

兒子說:“就是愛你唄。”

春節去天津奶奶家,見到誰都說“我喜歡你”,討得人人愛他,然後便哄着人家給他講書,陪他玩。做過老師的舅奶奶故事講得最精彩,兒子跟舅奶奶也最“膩乎”,拉着舅奶奶的手,不斷說各種甜蜜蜜的話,哄得舅奶奶給他講了一本書又一本書。晚飯後該回家了,舅奶奶都不忍心走,說:“我走了這孩子準哭。”便又給他講書,從 7點推到 8點,8點推到 9點,最後走時還在擔心兒子哭鬧。

沒想到,舅奶奶剛走,兒子便爬到了奶奶身上,說:“我喜歡你。你給我講書吧。”

奶奶問:“你喜歡我什麼呀?”

兒子說:“我喜歡你的白頭髮,我喜歡你的洋蔥臉,我喜歡你的小眼睛,我喜歡你臉上的皺紋……”弄得奶奶哭笑不得。

即使是一個乖巧的孩子,也難以弄清大人的喜好。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學生銀行”事件的“另類觀點”

山西省大同市某學校門口的商店,鼓勵學生們來這裏存錢,提供了種種方便他們支取與就地消費的方式,使學生通過在那裏存錢可以便捷、便宜地買到那裏出售的商品。學生們還可以支取這些錢去網吧等場所消費。

這種鼓勵的結果是,很多學生紛紛從家裏偷錢,去存入那個商店。

一家雜誌的編輯告訴我這件事,請我談一談對兒童保護的看法。

當我需要對此作出觀點表態的時候,我不清楚的是,這家商店是否明確或含蓄地告訴孩子們:你們可以去偷父母的錢?

如果沒有這樣暗示或鼓勵,而僅僅是誘導學生們來存錢,我認爲此店無任何過錯。畢竟,存錢是一種良好的習慣,符合我們社會的傳統美德。至於消費,也同樣符合我們正處於其中的這個消費社會的道德標準,不消費便沒有社會的快速進步。

至於孩子們,已與過去的孩子不同了。過去的孩子花幾百幾千要驚呆旁觀者,而現在的孩子往往可以從家長那裏得到不少的錢,還有豐厚的“壓歲錢”,所以,沒有人僅僅會因爲一個小孩子存入或花掉幾百幾千元吃驚。

或許有人反駁說:那商店即使沒有明示或暗示,潛意識裏也是希望孩子們弄來儘可能多的錢存入自己的賬戶的。

那麼我們也可以反駁說:將盡可能多的錢弄進自己的口袋,不僅是那商家管理者的潛意識,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明確的意識,沒有任何過錯呀。如果我們連潛意識都要追究,這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犯罪者了。所以,判斷一種行爲是否有過錯,在於具體實施了什麼,而不在於“想”的是什麼。如果所做未犯法,即使想的再惡濁,也不能奈何人家。

又有人會反駁說:可是這商家畢竟對未成年人提供了誘惑呀,未成年人的判斷與自我把握能力太差,提供誘惑便是不負責。這裏要區別“誘惑消費”與“誘惑偷竊”的區別,前者同樣是過錯的,但即使是施加於未成年人有一定的道德上的質疑與爭論,也不具備法律上的“過錯”。

我所真正感興趣的是,爲什麼當這類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的目光、輿論的焦點都要集中到商家這類“社會誘因”上?彷彿提供誘惑者要承擔一切責任似的。

我相信不可能那所學校的所有孩子都回家偷錢存入那個商店,這樣做的孩子肯定只是少數。爲什麼大多數孩子不受社會上的誘惑,只有少數受誘惑呢?這正說明誘惑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家庭與學校的教育未能先行一步,佔領孩子的頭腦。

自己沒有先培養好孩子,出了問題就把責任都推到外面,這不是負責任的父母與學校。這種習慣的推諉方式也必將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我們必須牢記的是:這個社會中永遠存在着誘惑,誘惑是永恆存在、不可避免的。那些不被誘惑所誤的人,是因爲他們自己有定性,而不是因爲沒有誘惑。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 裸女玻璃門與兒子的性教育

新房子裝修中,挑選衛生間牆壁瓷磚的時候,我和妻子便留意要挑選幾塊裸女洗浴圖案的裝飾磚做搭配,可惜一直沒有找到大小及形狀與其他牆磚配套的,只得放棄。

挑選客廳通往陽臺的玻璃門的玻璃時,我在玻璃店中眼睛一亮,發現了雕花與磨砂圖案的玻璃,而具體圖案可以自選。

我直接向店主索要裸女圖案的花式,得到一個大樣本,一頁頁翻看。

我最初圈定在幾幅世界名畫的仿製品上,如安格爾的《泉》,還有《大浴女》、《出浴的維納斯》等,但最後還是決定放棄。因爲少年時曾立志要當畫家的我,雖然最終成爲畫家無望,但對這些名畫耳熟能詳,早已在頭腦中印有根深蒂固的印象,我擔心雕刻玻璃的工藝有太多的走樣,讓我看着心裏堵得慌。

最後我選定的,是一位長髮裸女,一手遮乳,一手遮着陰部。

這畫面似曾相識,接近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中常見的維納斯造型,好在並非明確模仿某一幅名畫,即使工藝做得不好,我也可以將其理解爲一種獨立的創作。

選定了,心裏很高興。這裸女,完全是爲 4歲多的兒子選的。

我曾寫過一組談性教育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提到,家中應該擺設與孩子性別相反的成年人的裸體藝術品,使之從小便打破對異性身體的陌生感。同時家長又可自然地由藝術品引發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從而有助於孩子從小樹立科學的性觀念與性知識。

我這樣鼓動別人,自己當然也身體力行。

炎熱的夏季,我偶爾會在家中裸體。兒子曾詢問過關於我身體的一些問題,如爲什麼“小雞雞”那麼大,爲什麼長毛等等。但僅幾天,孩子便視而不見。妻子洗澡前後及更衣時,也會很自然地在兒子面前裸體,從不迴避,兒子也從未表現出任何好奇。因爲這些都是從他一兩歲時便養成的習慣,如今 4歲多的兒子對於兩性身體的差異已十分清楚,知道男人和女人都有乳頭和乳暈。

一位人體攝影師曾爲我拍過一組裸體照片,兒子看到了,說:“爸爸,你這些照片還真好看。”他甚至都不會對我沒有穿衣服發生任何興趣。

我想象着隨着兒子的長大,會如何指着那個玻璃門的裸女同我進行一場父子對話:

“爸爸,爲什麼要把不穿衣服的女人刻在門上呀?”

“爲了欣賞人體的美呀。你不覺得她的身體很美嗎?”

“美當然美,那她爲什麼還要用手遮住乳房和陰部呀?”

“因爲這個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認爲裸體是壞事情。人們把性器官看得過於神祕,總要遮遮擋擋,其實這些部位都是如我們的頭、手、腿一樣的器官,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你要批判地看待這幅玻璃畫……”

“我想知道她遮住的部位是什麼樣子的。”

“可以呀,爸爸這裏還有許多本畫冊。”

“那爲什麼平時人們都要穿衣服呀?”

“這個社會上存在着很多思想不純淨的人,他們不懂得自然的人體的純淨與美麗,會去傷害裸體的人。所以,這些美的人體只能在私下,或藝術品中展示了。這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悲哀。”

由玻璃畫引出的性教育可能還會進一步:

“那些思想不純淨的人會怎樣傷害裸體的人呀?”

“男人會去污辱和強暴女人,他們看到裸體首先想到的便是性。而事實上,裸體不等於性。”

“什麼是性呀?”

“當兩個人很相愛的時候——通常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他們渴望更親近對方,便會通過身體的接觸來表達這種愛情。只有當這種行爲是雙方自願的時候,性纔是美好的。而且,性應該發生在 18歲以上成年人之間,因爲性需要爲對方負責……”

“他們的身體怎麼接觸呢?”

“男人的陰莖會插入女人的陰道,也就是畫面中女人用手遮住的這個部位,這便是做愛,是成年人間愛情的一種表示。”

……

我堅信,在這樣的性教育下長大的孩子,會是健康、負責的孩子。

兒子的“豐富性知識”由他 3歲時的一則逸事可見一斑。有一天家中正巧有客人來訪,那客人同他開玩笑說他是由淘氣的猴子變來的。兒子當即反駁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客人被他這大人般的措辭逗笑了(其實這完全是兒子模仿我平時說話的口氣),問他是從哪裏來的。兒子說:“我當然是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呀,你不也是從你媽媽肚子裏出來的嗎?”

對孩子負責任的父母,性教育應該從點滴做起。39健康網()專稿,未經書面授權請勿轉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