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能好好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能好好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子才3歲時,他已經清楚地知道我眼中的他是什麼樣的,並且我眼中還不怎麼懂的他,早已把我對他的評價“內化”成爲了他對自我的評價。說實在的,我很震驚。

能好好說話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兒子才3歲時,他已經清楚地知道我眼中的他是什麼樣的,並且我眼中還不怎麼懂的他,早已把我對他的評價“內化”成爲了他對自我的評價。說實在的,我很震驚。

自那以後,我和他交流時的言語會比之前注意很多,因爲我非常明確地感知,我和他說的所有,都隨時深刻地滲透到他的思想裏,真的毫不誇張,也許這真的就是最爲直接的“言傳身教”。

而前些日子在出差的飛機上看完的俄羅斯電影《花滑女王》裏,女主娜家原本的身體條件並不適合花樣滑冰,教練也直言她平衡性差、腿不直不能收她,但因爲女兒喜歡,娜佳的媽媽沒有告訴她女兒教練的真實評價,而是不斷肯定女兒,告訴她,“你就是天生的冠軍!”

而被教練拒絕之後,媽媽帶着娜佳在冰上練習滑冰,當她摔倒躺在冰面上,聽到河水的聲音時,媽媽告訴她,這是河水在誇讚你一定會成功。太有智慧的媽媽有沒有?

後來媽媽在幫女兒練習時突發疾病去世,但是娜佳一直記住媽媽的鼓勵,最終逆襲,成爲花樣滑冰世界冠軍。

那一刻我感動地流下了眼淚,我想假若我也能這樣鼓勵兒子,他是不是會積聚滿滿的能量!

所以,我如此堅定地想要和大家強調:親愛的媽媽們,很多時候,我們說孩子什麼樣,孩子真的就什麼樣。你的嘴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不經意地去“刻薄”孩子,讓他們受到一次次的傷害和束縛。

“你不行,你做不到的!”

最看似無傷又最傷至要害的就是“你不行”這種對能力的約束。

之前有位媽媽跟抱怨說孩子爸爸總不能好好說話,喜歡給孩子“差評”,導致孩子都2週歲多了走路還要拉着大人的手,也不敢下樓梯,一看到樓梯就說:“怕怕,怕怕,我害怕。”

看似爸爸小心地呵護孩子,就孩子的成長卻就此侷限在了爸爸的“不行”預言裏。孩子會因爲大人的語言暗示,潛意識裏進行自我否定,越來越自卑和膽小。

有這種遭遇的人還不在少數,有一次在羣裏問了圈,收到了不少共鳴:

@橘色年華:“別唱了,難聽了死了”因爲我媽這句話,我再也沒在別人面前唱過歌。

@藍色的天空:我媽跟我說過的最扎心的話是:你真沒出息……

@想走的二次元:爸爸心情不好是就罵我:“照你這樣,我們將來是靠不上你了,還不如去死了算了。”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能給人力量也殺人不見血,能溫暖人心也能令人寒心。有些父子關係或者母女關係的冷凍,往往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疏離的代價。

之前發過湖南衛視的《少年說》,在每個學校搭建的天台上,給爸媽和孩子有一個好好說話的機會。有個女孩讓很多人覺得心疼,她的媽媽平時習慣性地把“你這麼差,怎麼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當做口頭禪,幾乎每次考試成績出來,媽媽第一句話就是“你怎麼這麼差?你看那個誰誰誰家xxx”

女孩一直生活在媽媽這種否定型的“口頭禪”中,甚至自己都不敢跟學霸閨蜜一起玩,就怕媽媽一言不合就說出“你很差,不如xxx”這樣的話語,她坦言這些造成了心理陰影,希望媽媽給自己一個肯定。

他們有一段對話真的讓我們很多人如同照鏡子一般,看到了自己的小時候,感受到了自己那時的無助。

女孩:那你爲什麼老打擊我,看不到我的努力呢?

媽媽:“你要不打擊,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不是啊!這種打擊已經讓我開始否定自己了。”

儘管女孩都已經委屈的哭出來了,但媽媽似乎覺得自己並沒有錯,最後女孩哭着跑下來天台。

教育家蒙特梭利說:

一旦孩子內心有自卑感,孩子的生活就會充滿衝突。而隨之出現的膽怯、退縮等不良個性,則會與孩子形影不離。與之相反的是自信,自信使孩子能掌握或駕馭自己的行爲。

“他還小,他不懂。”

除了否定式的預言,爸媽最無形傷害的語句往往是低估孩子的能力。

2歲小男孩,拿着自己的小碗和筷子,堅持自己在碗裏夾菜,爸爸會趕快出來阻止寶寶:

“你太小了,怎麼能自己吃飯呢,等大一點再自己吃吧?”

4歲女兒,看到媽媽在廚房裏忙到團團轉,想要幫媽媽把果皮菜葉放到垃圾桶裏,結果媽媽趕快阻止寶寶:

“別動,你還小,放着媽媽自己來!”

5歲的兒子,公園裏的廣場上都是孩子在學習旱滑的寶寶,羨慕的不得了,奶奶趕快說:

“寶寶你還小,這個太危險了,以後再學。”

“孩子還小,他不懂”,“所以我要幫他做”,雖然出發點是保護,但妥妥地給娃設了咒,給自己刨了坑。到頭來,爸媽又要發愁孩子太習慣依賴了怎麼辦,或者埋怨孩子怎麼總是不長進。

這種情況在混合帶娃的家庭中特別常見。我有個同學就曾經就這個事情非常苦惱。有一陣她發現4歲的兒子經常會從外面“帶”回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東西,每次孩子拿回來東西被她發現時,她都想跟孩子好好談談,但因爲家裏有個時刻護娃的好心外婆,同事一開口,外婆就來幫腔,“他肯定是不小心拿的呀~ 小孩子都是好玩玩的”。

並不是全無道理,但只有體諒、沒有規矩,就成了孩子的隱形指導。終於,同學的孩子有一次把幼兒園的樂高玩具給“帶”回家了。

被老師發現後,同學被叫去開了“家長會”。這時同學意識到了嚴重性,跟孩子爸爸一起給兒子進行了一場嚴肅的批評教育。本來孩子也能接受,但外婆看到孩子委屈的樣子又開始心疼了:“他還小,他不懂,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

剛有點悔改之心的兒子立馬委屈到了天上,悔改之心灰飛煙滅。

爸媽低估孩子的社會屬於、處理能力,不斷地以縱容的方式爲孩子推卸責任,漸漸的孩子也會放縱自己的行爲,他也會默認“自己還小,我不懂,我就可以不斷犯錯”。

3“都是爲了你,我才……”

很多全職媽媽帶孩子,如果家中的爸爸只會“父愛如山”,一動不動的“葛優癱”或者是“甩手掌櫃”,媽媽可能就面臨着時刻崩潰的邊緣,尤其當孩子生病的時候,最容易崩潰,媽媽會不自覺的蹦出一句:

“都是爲了你,我才這麼累的。”

“要不是因爲你,我怎麼會這麼辛苦了。”

這些脫口而出的口頭禪,也許只是我們一時情緒崩潰的表達,但是卻會被孩子牢牢的記住。

知乎上很多媽媽分享帶孩子累到崩潰的經歷,孩子媽媽@星空之上,孩子趁着她不注意,把家裏差不多1000多份塑料吸管撒了滿屋子。

就算累到崩潰辭職的媽媽,也都會讓自己收斂嘴巴:

這些情緒都只出現在媽媽的腦海裏,最後都被自己壓回到嘴裏。

一旦有了小朋友,爸媽們就開啓了持續鬧鐘模式,心中隨時都會警鈴大作,生養孩子的確辛苦。在有了兒子之後,我也經常處於職業和家庭的平衡中,每個媽媽都不容易,難免會有不小心“抱怨”的時候。但我們也真的別把生育的痛楚和養育的辛苦頻繁掛在嘴邊。

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孩子會認爲自己不值得被愛,一個不值得被愛的孩子,不僅無法跟別人處理親密關係,還容易形成“負罪感”,“負罪感”打破了他建立完整“自我價值感”的功能。

電影《小姐》中有段相對極端的對話,能體現出孩子“自我價值感”缺失在秀子心中留下不良影響。

秀子:“我媽媽因爲生我而死,就好像是我親手勒死她一樣。我希望自己從沒誕生。”

南淑:“寶寶誕生於世沒有罪,若你媽媽覺得你可能聽得懂,她一定會這樣說,她很慶幸臨終前生下了你,她不後悔。”

美國實驗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這個世界也正悄悄的獎勵那些不吝於讚美孩子的父母。父母發自真心的對孩子說“我爲你的進步感到驕傲”,孩子會把這樣的正能量牢牢地留在心裏。

有段時間劉國樑的7歲的女兒拿到了“世界冠軍”,她就是那個回饋給父母“我很棒”的孩子。

最開頭說的電影中女主角的媽媽也是一樣一樣的,完完全全信賴孩子,他們如此倚賴你,我們就應該儘可能地給足鼓勵!

媽媽的胸懷就是孩子的世界,而我們向孩子打開這個世界的方式,語言就是一個窗口。能好好說話的父母,都會成爲孩子的鎧甲,不缺讚美的孩子,基本上都不會太差。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