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男寶還是女寶,提到私處問題我們總是不知所措。尤其是經常讓寶爸媽頭疼的“腹股溝疝”。

原標題: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無論是男寶還是女寶,提到私處問題我們總是不知所措。尤其是經常讓寶爸媽頭疼的“腹股溝疝”。

孩子一哭鬧,蛋蛋就鼓起一大塊怎麼辦?

老人說這是“小腸氣”,買個疝氣帶綁着點,管用麼?

聽說手術得全麻,會不會影響寶寶智商?

小兒腹股溝疝氣是小兒外科常見疾病,發病率在0.8%~4.4%,男寶和女寶患病比例約6:1,早產兒發病率可達30%。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疝氣嵌頓或腸穿孔,更嚴重的可能導致一側睾丸或卵巢發育不良,影響生殖系統功能。

疝氣是個什麼東東?

醫學上對疝氣的解釋是這樣的:人體某個內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後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

讀不懂沒關係,今天科大大邀請了疝氣“本人”來做自我介紹。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通俗來講,我是一坨躁動的臟器,跟“氣”無關。沒事兒喜歡寶寶的身體裏尋找薄弱部位,隨着寶寶哭鬧時不時的頂出來一下~

順便告訴你:嘿,這沒發育好!當然爲了方便區分,醫生給不同位置的我起了不同的名字。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第2張

一般來說,臍疝可以自愈;股疝多爲女性,兒童階段罕見;腹股溝疝男性寶寶最常見,且很難自愈。

○ 疝氣症狀

患有疝氣的寶寶,通常表現爲在哭鬧時,腫塊明顯;

安靜下來時,腫塊消失,如果腫塊不消失或伴有疼痛,則說明可能發生了卡頓,既嵌頓疝。

腹股溝疝最佳治療時間?

對於腹股溝疝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建議時間。

○ 澳洲

在澳洲,如果發現新生兒或早產兒有腹股溝疝,通常在出院前做手術,免除後患。

○ 美國

對於腹股溝疝,美國醫生建議儘快手術,越晚手術發生腹股溝疝嵌頓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寶寶一個月就進行手術了。

○ 中國

國內相對保守,一般觀察直6個月到1歲,無自愈可能再進行手術,但如果發生嵌頓4小時以上,應立即手術。

這倆方法不靠譜!

腹股溝疝氣帶:用帶子綁住容易鼓起位置,理論上是可以避免臟器凸出。

但事實上很多寶寶即便是壓住了,臟器依然會擠出來,迫於兩邊的壓力更加重了嵌頓機率。

自行揉推:如果沒有發生嵌頓,隨着寶寶哭鬧停止或平躺,腹股溝鼓包會自動消失(但不代表自愈)。

發生嵌頓最好的方式是用冰敷疝氣部位,並交給醫生處理,自行揉推手法不對,可能導致情況加重。

需要反覆強調,不要聽信各種偏方,腹股溝疝自愈可能極低,唯一治癒方法就是手術!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第3張

全麻影響寶寶智商?

疝氣手術成人可以局部麻醉,但小寶寶經常害怕的不能聽從保持不動的指令,所以手術需要全麻。

看到這,寶爸媽一定會擔心:寶寶這麼小就要全麻,會不會對大腦產生影響?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第4張

○ 醫學雜誌《柳葉刀》發佈的研究成果中表示:無論全麻還是局部麻醉,短時間內對孩子不會有太大影響。

○ 美國FDA曾發佈了一個警告:多次或長時間的麻醉可能會對3歲以下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不利影響。

腹股溝疝手術是怎樣的?

腹股溝疝手術本身是一個成熟的小手術,一般持續時間在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麻醉持續時間不長,也不需要多次手術。

因此,各位寶爸媽完全不需要擔心全麻對寶寶的影響。

術前術後需要什麼準備?

術前:

① 如果寶寶沒有任何其他疾病,國際的做法是:術前不必抽血、照X光、做心電圖。國內做法各有不同,聽從醫生建議就好。

② 美國麻醉術前指引:術前食物要8小時前禁食;配方奶可以喝到術前6小時;母乳可以4小時前喂;水可以在術前2小時喝。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第5張

術後:

① 拆線:大多會用可吸收線,寶寶術後不用拆線,身體“溶解”縫線時,傷口可能會紅腫,吸收後會消退。

② 洗澡:用可防水的醫用膠水保護傷口,理論上是可以馬上洗澡的,但醫生通常建議家長1~2內避免弄溼傷口。

③ 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國際外科標準不建議使用抗生素。

④ 住院時間:6個月以上寶寶,術後平均觀察2~3小時,完全甦醒後可當天回家。6個月以下寶寶應住院觀察一晚。

⑤ 傷口的疼痛:微創手術,寶寶需要1~2天的止痛藥;開放手術需要3~4天的止痛藥。

男孩父母注意!疝氣位置不同,治療方式有別嗎? 第6張

科大大嘚吧嘚:

俗話說:不以“疝”小而不爲,雖說腹股溝疝不是什麼緊急疾病,但發作時寶寶可能會哭泣、嘔吐、煩躁不安,儘早手術解決,寶寶少受罪!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