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少家長一旦看到自己的寶寶被貼上“高危兒”的標籤都會望文生義,十分緊張,很擔心自己的寶寶發育不良。正確認識高危兒,加強出生後的早期干預能夠有效降低高危兒的發育缺陷。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你該怎麼辦?

什麼是高危兒?

高危兒是指在胎兒期、分娩期和新生兒期存在對生長髮育(尤其是腦發育)有危險因素的嬰兒。據統計,高危兒佔新生兒總數的10%~20%,高危兒有腦損傷的潛在危險,腦損傷將導致腦癱、智力低下、癲癇及情緒行爲異常等疾病,是嬰幼兒時期致殘的主要病因。

常見的高危因素有:

1、產前:宮內缺氧,宮內發育遲緩或宮內感染,雙胎或多胎,母患妊高症、糖尿病、感染、嚴重貧血等。

2、產時:產時缺氧,早產、過期產,出生體重過低(﹤2.5公斤)或過大(﹥4公斤),胎位異常,臍帶過短、繞頸、脫垂等,胎盤早剝、鈣化、梗塞,羊水過多、過少、污染,產程過長,產傷、胎頭吸引或產鉗助產等。

3、產後: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感染,病理性黃疸,低血糖,各種原因導致抽風、腦炎、癲癇,新生兒篩查異常,DDST篩查發育落後等。

體弱兒除早產、低出生體重外,還包括中重度貧血、中重度營養不良(生長遲緩、低體重、消瘦)、活動期佝僂病、單純性肥胖、先天性心臟病、反覆感染等。

高危兒一定會發生腦損傷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儘管孕期或圍產期存在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大多數高危兒發育正常不會出現腦損傷,但有5-10%的高危兒發生腦損傷,或多或少會遺留後遺症,包括運動、語言、認知、社交、行爲等發育障礙或癲癇,並對家庭、社會、個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

家有高危兒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高危兒爲什麼要進行早期干預?

科學研究證明,嬰兒年齡越小,腦的可塑性越強,對腦損傷的代償能力越好。特別是在生後的頭一年內,尤其是0-6個月,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如能接受專業的系統指導和康復治療師的早期綜合干預,對嬰幼兒智力和運動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綜合干預方法包括視聽觸覺訓練、運動功能訓練、認知能力訓練、聽力整合及語言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訓練、感覺統合訓練、水療、理療等。

哪些高危兒必須嚴格隨訪管理呢?

凡是符合高危兒定義者均應進行兒童系統保健查體和監測。但如果孩子具有以下指徵,則必須嚴格進行系統隨訪和早期干預訓練。

1、早產兒,特別是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多胎早產,早產兒腦病者。

2、出生時曾有心、肺功能障礙,如:阿氏評分5分鐘內0~3分、持續低氧血癥2小時者。

3、圍產期低氧血癥或酸血癥,新生兒低血糖、或反覆的呼吸暫停者。

4、在出生28天內機械通氣大於48小時者或任何時候使用過ECMO者。

5、可能發生腦損傷的任何因素,如II度以上的顱內出血、腦梗塞等。

6、其它潛在的神經問題,如CNS感染、敗血症、達到換血指標的高膽紅素血癥等;各種先天性畸形。

如何進行高危兒隨訪及早期干預訓練呢?

高危兒未發現落後者6個月內每月到兒保中心高危兒門診系統評估1次,並接受干預訓練家庭指導1次;6月~1歲每2個月1次;1~3歲每3~6個月1次。如發現落後則根據落後程度,由醫生和康復治療師共同制定干預方案,由治療師具體實施干預訓練並進行相應的家庭干預指導。隨訪內容包括常規體格檢查、神經運動測查、智力發育監測、營養狀況評估、餵養指導及疾病預防等,另外還應做好發育里程碑的評估,結果異常者儘早到兒童體智發展中心進行系統的干預治療,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功能恢復,絕不能放之任之,錯過最佳的康復時機。

特別提醒

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預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早期教育——主要是對正常小兒進行的有組織、有目的豐富環境刺激的教育活動,通常是在早教機構完成。

早期干預——是針對有發育異常的小兒實施的有組織、有目標、有方案的治療性活動,促使這些小兒在運動能力、智力水平上有所提高或追趕上正常小兒的發育里程碑。須是醫療機構主導、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完成的。

最後提醒家長們,與健康兒童相比,高危兒存在發育障礙的潛在風險,需要更多的健康呵護。家有高危兒的家長一定要儘早帶孩子來兒保中心高危兒門診建立專案管理,定期監測小兒的體格、智力發育情況,及時發現問題,適時進行干預,以最大限度降低高危因素對孩子的影響。生命最初的1000天是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階段,對高危兒而言,6個月之前又是這1000天的黃金時間,此期,開展科學的綜合性干預活動,對促進高危兒的生理、心理和社會能力等發育潛力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