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祭竈手抄報圖片大全

祭竈手抄報圖片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手抄報一:祭竈習俗起源


竈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中國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竈”的話。

先秦時期,祭竈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爲祀竈、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爲門、井、戶、竈、欣)。祭竈的風俗,由來甚久,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竈”最早叫“紀竈”,即紀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竈者”。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吃熟食,喝開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對竈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祭竈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竈的記載。不過,祭竈的日子隨着寺、地而有不同。《後漢書》「陰興傳」記載南陽(河南境內)陰子方於臘日以黃羊祭竈,受了竈神的祝福,因而發跡,三世繁昌,周處(二四零—約二九九)的《風土記》則說:「今吳以臘月廿四日夜記。其謂神翌日朝天日一歲事,故前期禱之」。爲恐竈神上天后,說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話,吳人祭竈時,會「以酒沃門、謂之醉司命」。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記荊楚一帶的祭竈習俗則是在臘日(十二月八日)「並以豚酒祭竈神」。由祭竈的供品看來,人們對這位會打小報告的竈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還用黃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後來乾脆就酒將他灌醉。宋朝以降,竈神根本就成了被開玩笑的對象。宋人祭竈使用一種稱爲「膠牙餳」的竈糖,用意非是使竈神上天后說些甜言蜜語。也有人說是要讓竈神的齒牙被糖黏住,說不出話來。北方常見的竈糖有所謂的「糖瓜」,就是麥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蘆或瓜形。另一種「關

東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飴糖製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習慣上,商家到歲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帳務。所以送竈同時也是催債、討債者絡繹不絕於途的時候。不過,討債最多隻到除夕。一等吃過年夜飯,就算沒收到債款,主客見面時,也得拱起手來互道恭喜。所以北方有句俗話說:「要命的關東糖,救命的餃子」(除夕夜吃餃子),就是形容這種情形。

祭過竈,到年底之前,還要挑一個好日子來做大掃除,俗稱「掃年」。掃年的風俗也有悠的歷史。崔寔(逝於一七零)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時「齋、饌、掃除」。舊式的家庭每年清掃之前,還要事先翻看黃曆,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來進行。掃除積年的塵埃,不僅是爲了迎接新年,對環境衛生、維護健康也有極大的益處。

俗傳竈神上天稟秦人間一年善惡後,廿五日就是玉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禍福。所以在這一天大家特別要謹言慎行。尤其要告誡小孩不得口出穢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這五天,由於家神俱已上天,百無禁忌,所以中國民間也多在這幾天內舉行婚嫁。

祭竈手抄報圖片大全

手抄報二:祭竈傳說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竈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爲“張竈王”。說來張竈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竈,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閒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竈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竈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竈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着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竈王亡故一週年的祭日,深夜裏,畫師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竈壁上,飄動着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竈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爲‘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竈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竈上,懇求竈王爺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裏竈壁上的竈王,是畫師預先繪製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竈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竈房都貼上了竈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竈王爺上供、祈求閤家平安的習俗。祭竈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竈的規矩,成爲固定的儀式了。

實際上,不同地區還流傳着許多不同的傳說。還有一種說法是:竈王爺原來是一個富家子弟,姓張名禪,娶妻之後,生活過得十分美滿。誰知沒過幾年,張禪便心生邪念,他喜新厭舊,硬把自己好端端的結髮妻子給休了。妻子無奈,只好另居他鄉艱難度日。從此,張禪不務正業,過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不料一年冬天,張家突遭大火,把個偌大的家業燒得精光,而張禪的雙眼也被燒成了瞎子。面對如此慘狀,張禪只好四處乞討爲生。一日,他討飯來到一家門首,好心的女主人見他可憐,便把他請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飯招待他。言談之中,張禪發現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於是羞愧難當,便一頭撲進竈火裏活活燒死。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覺得他是浪子回頭,還可利用,便封他爲竈君,即竈王爺,讓他司察人間的功德善惡,並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迴天庭去彙報一次人間的實情。豈知這位張禪,自當上竈君之後,仍是好吃懶做,不務正業。人們信不過他,害怕他上天之後胡言亂語,便在他上天之日,擺上糖瓜來祭奠他。祭祀時,先將“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貼在竈君像的兩側,用來提醒他多爲百姓說好話,辦實事。至於供品糖瓜,是取其又甜又粘的特點,用來糊住他的嘴。當他嚐到糖瓜的甜味時,就要多說點好話,如果他想打小報告說壞話時,就讓糖瓜的粘性粘住他的嘴,讓他想說也張不開口。

而在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爲竈神,其鍋臺壘得好,死後作了竈神。傳說“竈神司人間善惡,回好言,保來年免災”。河南民間竈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竈神畫多爲朱仙鎮木版印製。中爲竈君夫婦,爲玉宇天宮,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表,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稱“老竈爺牌位”。

傳說竈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個家中監察人們平時善惡的神,每年歲末回到天宮中向玉皇大帝奏報民情,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爲竈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常用的竈神聯上也往往寫着“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所以俗語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之說。在歲末賣年畫的小攤上,也賣竈王爺的圖像,以便在“接竈”儀式中張貼。圖像中的竈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中國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說法.以示男女授受不親。也有的地方對竈王爺與竈王奶奶合祭的,便不存在這一說法了。

祭竈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2張


手抄報三:祭竈各地風俗

河南風俗

河南民間講究“祭竈必祭在家”,有“祭竈不祭竈,全家都來到”的俗諺。祭竈時,凡在外的人都要趕回。豫東等地,選在祭竈節認了乾親的乾兒、乾女,也要攜帶竈糖、燒餅、鞭炮、香表和一隻大公雞來參加乾孃家的祭竈儀式,表示自己已是乾孃家的正式成員。

河南民間多尊傳說中的泥匠張奎爲竈神,說其鍋臺壘得好,故死後作了竈神。傳說“竈神司人間善惡,上天回好言,可保來年免災”。河南民間竈神之位多設在廚房的後牆上,竈

神畫多爲朱仙鎮木版印製。畫之正中爲竈君夫婦,頭上爲玉宇天宮,下面印有當年曆法和農曆二十四節氣表,並標有幾龍治水,幾日得辛。底部中間是一聚寶盆,外有八仙,左右待立金童玉女、兩側還有雞犬六畜,俗稱“老竈爺牌位”。

河南人祭竈歷來由男人主祭,民間傳說,月亮屬陰,竈君屬陽,故“男不祭月,女不祭竈”。但安陽等地,也有家庭主婦主祭者。祭竈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竈湯”,端至老竈爺牌位前,然後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製成的芝麻酥,稱“祭竈糖”,因“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於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有的還烙制十八個火燒,並用公雞一隻,夾其兩翼,放在竈神前,同時將一些草、豆放在一邊以“秣神馬”。祭竈時,主祭者先將酒灑在雞冠上,然後,燃香、燭於神案前,並燃放鞭炮,祭者口唸禱詞,其內容多種多樣,均爲求助祈福之語。禱告畢,將竈神像從牆上揭下,用竈糖輕輕在其嘴上抹一下,置於紙馬上焚燒,同時高呼“送竈爺騎馬昇天”,祭祀便告結束。

祭竈後,全家老幼便一起享用祭竈糖、餅和共進晚餐。在上蔡等地,所進晚餐多用麪條等素食,不食葷腥,講究吃得越多越好,俗稱“填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祭竈節後也是貧苦人家難過的日子,稱作“年關”,這時地主多派人到窮人家討債要帳。一些難以還債者只好躲出去,謂之“躲年關”,到年三十貼了對子後再回家,因俗有“年三十兒貼花門”之後外人便不可進家的規矩,故稱“要命的祭竈,救命的春聯。”

北京風俗

昔日北京,每逢到陰曆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雜貨鋪、南紙店、百貨攤都以代賣“竈王爺”。這種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華北的“版畫之鄉”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竈王爺、竈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每年一度,人們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竈王像(不能說“買”)來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薰火燎了陳舊不堪的舊竈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給竈王爺、竈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須用雞鴨魚肉、乾鮮果品之類,更不須用牛羊三牲,只須一些“糖瓜“(用麥芽糖製做的像雞蛋大小的瓜狀糖塊)就可以了。稍考究一點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他老人家就會更心滿意足。竈王爺騎的神馬,還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雲“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上天”,這天人們稱它爲“祭竈日”。在北京,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竈門前烤化,然後抹在竈王爺、竈王奶奶的咀脣上。即使竈王爺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邊,看業竈王爺賢伉儷都是喜歡吃甜食的。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竈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啓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竈,燃燈默拜。

福州風俗

在福州,不同身份的人祭竈的時間不一樣。福州有句俗話“官三、民四、曲蹄五”,指當官者廿三祭竈,老百姓廿四祭竈,曲蹄囝(疍民,連家船民)廿五祭竈。

以前,竈公坑就設在廚房內面向竈的方向。祭竈這天,竈公坑也要打扮一番。香爐放在中間,兩旁點上一對紅蠟燭。燭臺的旁邊,一邊擺上一個花瓶,一邊擺上福橘。擺花瓶,祈求平平安安,而擺福橘,則祈求吉祥如意。

在竈公坑的下方,桌上擺着供品。竈糖、竈餅是用麥芽糖做成的,本意是請竈公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荸薺,則是爲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

大家要把舊的竈公畫像揭下來燒了,而不是撕了,意思是恭送他上天。

福州人祭竈日爲何要吃甘蔗,還有個傳說。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竈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竈公竈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竈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所以福州小年祭竈時,要保留蔗頭。

在福州地區,祭竈還需要用到年糖年餅,又叫竈糖竈餅。相傳玉皇大帝派竈神到人間視察每家每戶的行爲善惡,每年農曆正月初四到任,年末十二月廿四任滿上天稟報,這時候家家戶戶都祭竈爲竈神餞行。祭竈分兩天舉行:廿三夜“祭葷竈”,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竈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廿四夜“祭素竈”,這時候年餅就派上了用場,祭素竈只供水果和竈糖竈餅,怕竈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竈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竈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竈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所以傳統的年餅一般都以糖餡爲主。

祭竈手抄報圖片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