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育兒寶典 > 同情心

同情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同情心

寶寶同情心的發展歷程

同情心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幸和困難產生共鳴,並形成對他人的關心、支持、援助的情感。同情心是個體重要的人格品質。具有同情心的寶寶更能體會他人的情感,更容易融入社會。

同情心是寶寶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最早獲得的一種情感反應,其發展歷程如下:

第一階段:0—1歲感同身受

發展特徵:1歲前,寶寶就能對其他人的情緒做出反應,他們看到媽媽對他笑時,會以微笑回報;看到爸爸表現出憤怒或悲傷時,也會因“難過”而哭泣。他已經具有了同情他人的品質和能力。但嚴格說來,此階段的寶寶還不具備真正的同情心。因爲同情心並非人類基本的情緒反應,它不同於快樂、憤怒或悲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它是一種社會化的過程,並隨着社會認知過的發展而發展。新生的寶寶沒有這種認知能力,甚至他們還不知道哪兒是自己,哪兒是周圍的世界。他們會把周圍世界的聲響和自己發出的聲響混爲一談。當聽到別人哭時,他還以爲是自己在痛苦,也跟着哭起來。這就是嬰兒“感同身受”式的同情心,是在沒有認知成分參與的情況下,直接把他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而所產生的情緒體驗。

第二階段:1—3歲嘗試安慰

發展特徵:1歲後,寶寶逐漸產生了真正的同情心。他們會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也開始從自己的角度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情感,於是他們有了初步理解他人的能力。在生活中,他們能運用這種能力和經驗去判斷其別人在想什麼,是高興還是難過。當發現別人表現出痛苦的時候,他們會感到不安和痛苦。他們不再像嬰兒一樣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不安了,他們開始學習用各種手段安慰受傷的人。他們會對跌倒的小朋友說:“不要哭”;會邀請悶悶不樂的小朋友加入遊戲;會把蘋果分給哭泣的小夥伴。他們在學會同情他人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安慰別人,當然,他們經常用錯方法,比如用自己的奶瓶去安慰因切洋蔥而流淚的媽媽。此階段寶寶的同情心並非指向所有人。他們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能把自己從周圍的世界中區分出來,也不再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了。一般情況下,親人的痛苦最容易引發他們的同情心,而對其他的人則較漠視。

第三階段:3—6歲推理式的同情心

發展特徵:同情心是一種高級情感,但是它的產生和發展需要依賴於認知,更需要轉化爲行爲。3歲後,寶寶開始運用自己的推理能力去理解其他人的情感和行爲,他們會使用更多的線索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因此他們的同情心越來越多地用在正確的時間和對象上。寶寶在成長和接受教育過程中,逐漸懂得一些道德規則,知道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安慰受到傷害的同伴。尤其在閱讀和聽父母講故事時,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和正義感。在實際情境中,他們依然更容易對親近和喜愛的人產生同情心。此外,這個階段的寶寶會對因自己的過錯而造成他人痛苦比較漠視,卻更願意幫助那些非自己造成痛苦的人。這是因爲當他成爲事件中的一員時,他們更多地陷於自身的情感體驗當中,而對其他人的情感較少關注。

3歲後寶寶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他們依靠具體形象來思考,因此寶寶的同情心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它往往依賴於眼前的情境,或是成人給他描述的情境,離開了具體的情境,寶寶的同情心就很難產生了。比如寶寶會對跌倒的小朋友產生同情,而對沒有看到的殘疾人則較難產生同情體驗。同時,由於他們的視野更加開闊,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幫助別人的方法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效。

寶寶的同情心重要嗎

孩子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有個階段常常會咬人、打人,這時候他是在發展他的口、齒和手的功能。但這個時候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孩子就可能朝着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變得缺乏同情心,養成自私、冷漠的性格。這不是正向的培養方向,也會使人在社會中處於孤立狀態,難以融洽與他人的關係,不利於其發展。

因此,當孩子有上述行爲時,不能聽之任之,更不能縱容鼓勵,而要告訴他,打人,別人會疼的,“如果小朋友打你,你會不會疼?”要告訴孩子,小動物、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撕爛了,它會哭的”。用這樣的方法一點一點培養出孩子的同情心,培養他的安慰行爲能力,從而使他學會在別人碰到問題的時候,去安慰他、幫助他。

安慰行爲是關心他人的一種表現。其產生基於兒童對他人的情緒具有理解能力,同時要有關心他人的意識,也就是同情心。

安慰行爲對寶寶順利融入社會、協調人際關係至關重要。安慰行爲能力發展好的孩子,富有同情心,能避免形成自私、任性、冷漠等不良個性,成年後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如果只重視孩子智力的發展、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其親社會行爲的教育與引導,則會導致孩子的不良個性,不利於其身心健康。

1—1.5歲是兒童安慰行爲能力發展的第一個關鍵期。因此,父母要在這個階段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安慰行爲能力。

寶寶缺乏同情心的原因

有時,寶寶看到別人的“不幸”時,表現得沒有一點同情心,如果孩子做出這樣的一些行爲和反應,父母要冷靜地分析一下原因。

1、寶寶好奇心導致

孩子年齡小,還不能對事物有正確的理解,而且也不會進行情感的遷移。有時他們缺乏同情心的行爲和言語僅僅是因爲好奇,想看看到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2、家庭環境對寶寶的影響

有的父母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無動於衷,這其實是在行爲上告訴自己的孩子:別人的事情不要管。當然孩子就會學着漠然,對同伴、小動物缺乏關愛與同情。

3、家庭教育方式過於嚴厲

有些家庭教育方式比較嚴厲,常常動不動就對孩子大聲呵斥,並要求孩子的一言一行必須聽大人的。這種嚴厲、懲罰性的撫養方式會阻礙孩子早期同情心的萌芽。另外,經常被體罰的孩子也會很少對同伴的“不幸”表現出關心。

4、父母對寶寶的溺愛

有些家庭則對孩子比較溺愛,樣樣都圍着孩子轉,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私、嬌蠻的個性,不會從別人角度思考問題。

5、父母對寶寶的同情心發展不注重

有些父母比較關注孩子的智力培養,而忽視良好個性的培養。在和孩子進行親子交流時,父母缺乏有效的交流技巧和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就對人交往變得冷淡、漠然。

6、寶寶的心理需求被忽視

有些父母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關注和滿足,那麼,他的個性就會壓抑,或通過一些行爲,比如傷害小動物來尋求一種心理釋放,同情心也無從談起。

如何培養寶寶的同情心

同情心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對他人的情感反應和認知反應。同情心是可以培養與鞏固的,但是如果我們在寶貝成長的過程中不對寶貝的同情心予以肯定與強化,那麼我們就無法培養出一個充滿同情心的寶貝,甚至某一天,那個曾經看着別的寶貝哭他也哭,看着別的寶貝難受會去安慰他人的寶貝也會以冷酷的面貌面對周圍的一切,從此變得麻木不仁。培養寶貝同情心可以從多方面入手,只要媽咪有心,到處都是教育的課堂。

1、不要扼殺寶貝的同情心

很多媽咪不瞭解寶貝心理髮育的特點,一旦寶貝看到別的小朋友哭,他也跟着哭,有的媽咪就很不耐煩甚至很生氣,會毫不猶豫地將寶貝訓斥一通。久而久之,寶貝就會產生認識的偏差,覺得他同情別的小朋友是一種錯誤的行爲。因此,每當遇到這樣的情形,媽咪最好給予寶貝一些正確的引導,比如給寶貝手絹去給正哭着的小朋友擦擦眼淚,鼓勵寶貝用小手輕輕地拍拍哭着的寶貝等等。這樣既調整寶貝混亂的同情心,同時也教給寶貝正確的表達同情的方法。

2、潛移默化地影響寶貝

想要養育一個富於同情心的寶貝,媽咪首先得富於同情心。比如寶貝不小心將心愛的玩具摔壞了,寶貝正哭鬧着呢,此時,媽咪最好不要因爲寶貝摔壞了玩具而簡單的訓斥寶貝,而是應該站在寶貝的立場考慮問題,給予寶貝關注與安慰,並儘可能提供機會讓寶貝訴說,讓寶貝意識到你是多麼同情他的處境。

3、柔化寶貝的攻擊性

按照生態學理論的解釋,攻擊是人一種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必須靠道德的約束才能加以壓抑。經常帶寶貝到動物園、自然博物館、水上世界去參觀,讓寶貝建立正確的認識,使寶貝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可以有效地減少寶貝對小動物的殘忍行爲。如果可能,還可以讓寶貝飼養一隻小動物,讓寶貝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體會到生命的可愛與可貴。一個對小動物都充滿愛心的寶貝必定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寶貝。當寶貝攻擊媽咪或他人時,一定要告訴他:“哦,你打了我,我很痛。我不希望你這樣。”這樣可以幫助寶貝體驗他人的感情,同時也明白他人對他的期望究竟是什麼。

4、經常幫助弱勢羣體

讓寶貝蒙上眼睛,體驗體驗盲人的痛苦;每次見到殘疾人,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爲他們提供幫助;鼓勵寶貝在日常生活中多幫助那些比他小的孩子,讓他在幫助弱小者的行動中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支持……所有這一切都會給寶貝一種正確的心理暗示,讓寶貝慢慢地培養並鞏固他的同情心。

5、讓寶貝明白你也需要他

當家庭成員生病、受傷或心情不好時,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向寶貝“訴說”,並向寶貝尋求“幫助”。比如,讓寶貝給生病的爸爸拿塊糖,或者幫爸爸拿藥等等。家庭成員遭遇傷病時,最好不要爲了怕給寶貝施加壓力而隱瞞事實真相,限制寶貝表達同情的行爲,而應該給寶貝恰當的機會來表達他的同情心。

6、藉助各種媒介教育寶貝

寶貝喜歡看動畫片或者故事書,媽咪可以利用這些媒介向寶貝宣傳,讓寶貝明白對哪些人和事應該表示同情,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示同情。同時,在觀看電視或閱讀書籍時,對於其中一些負面的東西,媽咪要及時給予疏導,以免寶貝產生錯誤的認識。這種疏導不用過分正式,只要在恰當的時機提醒寶貝一聲就可以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