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孩子放學回來告訴你,有小夥伴搶了我的玩具,好不開森啊!這時候,作爲父母的你會怎樣迴應呢?

“你就讓給他吧!要做個懂事乖巧的的孩子”

“寶貝乖,不要不開心,家裏還有很多玩具”,

……

約莫估計,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很自然做出以上所謂的“安慰”話語,繼而轉移話題,“去洗洗手,我們來吃蛋糕”,“趕緊進房做作業吧!”諸如此類的。

【思考】你做對了嗎?

看完視頻,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吧!

▼ 這是一個關於“同情心”和“同理心”的視頻

發現了嗎?抱着同情心和同理心的態度,對待同一件事情,卻有迥然不同的效果。

【提問】和孩子溝通相處的時候該用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

我們結合開篇的栗子探討一下。

▼ 正處於低潮期的小狐狸好比被搶了玩具的孩子,不開森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 如果粑粑麻麻願意認真聽孩子傾訴那些事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第2張

▼ 而不是用吃蛋糕、做作業等話題忽略、轉移孩子難過的心情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第3張

▼ 更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聆聽他的聲音,體會他的心情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第4張

▼ 最後,安撫了孩子受傷的心靈,還換來彼此間的信任

父母不懂和孩子交流,只因用錯“同情心”和“同理心” 第5張

這樣的親子溝通,是不是更深入、更親密了呢?

所謂的“同理心”,是瞭解、尊重、包容和珍惜,它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如果父母能在同一高度,同一位置,和孩子一起探究問題,收穫絕對不僅僅一點點,不妨試下喔!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