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有一種摧毀叫“圈養”

有一種摧毀叫“圈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一種摧毀叫“圈養”

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我們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我們需要家庭,朋友和各式各樣的社會關係。但是有些家長以保護的名義給孩子築起了愛的籬笆,阻斷了傷害也阻礙了孩子嘗試和社會建立的各種聯繫。也許就目前來說他貌似在愛的圍牆中快樂健康的成長,但是從長遠來說,他缺失了作爲一個社會人很重要的一塊:與他人的交往能力!

是愛還是害,我們應該從長遠的效果來看。3~6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比較喜歡和媽媽在一起,所以這個階段,只要媽媽是一直在身邊的話,那麼媽媽將承擔大部分的教導,這段時間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媽媽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其重要的引導,當然爸爸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這個時候爸爸更多是輔助媽媽去教養孩子。

如果說媽媽的教育是爲人的話,那爸爸的教育則更側重於處事。七歲之後,教育的職責重心向爸爸開始轉移,這時候孩子會開始更多的走出家門,走向社會關係中,那麼這個時候,爸爸將會成爲孩子如何維繫各種社會關係的領路人。但是雖然說爸爸負責引導孩子與人交往,但其實這部分在3-6歲時已經有媽媽打下了如何“爲人”的基礎在裏面。

有一種摧毀叫“圈養” 第2張

在家庭這個小範圍裏,孩子很難學會類似在社會裏面那種人際交往模式。而越早的讓孩子接觸同伴,也可以越早的發現孩子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的實際困難,發現越早也越容易去糾正孩子錯誤的應對模式。相反情況,如果從小的過度保護,等孩子不得不走出家庭,不得不面對社會和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他們會變得手足無措,他們會發現關於這些父母並沒有教給他,而在他的觀念裏,只有與家人打交道的記憶和方法,他只能用現有的方法去應對這個世界。而社會往往缺乏父母式的慈愛包容,這個時候我們再告訴他們,他們的方法是錯的,那一套在外面不管用時,除了帶給孩子無盡的挫敗感和不適應的沮喪外,很多時候我們已經很難去改變孩子的一些固有的模式,其中包括他的態度,思維模式,方式方法等,這些體系一旦建立和形成,是不那麼容易去改變的。

有一種摧毀叫“圈養” 第3張

於是會出現各種社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障礙,無法建立正常的親密關係等各式各樣的與外部社會有關係的相關問題,也許到那時再來追根溯源的去糾正,隨着年齡的推移,難度會不斷逐步遞增。作爲一個社會人,如果缺失瞭如此重要的一個能力,其在這個社會的境況可想而知。

所以,孩子的父母們,你們更應該讓孩子在你們有能力保護他們幫助他們的時候讓他們去跌倒,去受挫,也不要等到遙遠的將來,你們已經無力去扶持孩子時,再讓他們去面對那些自己無法承擔的挫折和失敗,因爲我相信爲人父母應該更渴望的是孩子能夠有能力撐起自己的將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