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文章根據馬亞婷老師講座錄音整理

文末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馬上收聽專家課堂錄音哦~

情緒管理: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主講專家:馬亞婷

大家好,我是馬亞婷,今天我們聊的主題是情緒管理: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在今天課程開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

前些天有一次在飛機上,正好有一個媽媽和她小孩坐在我的旁邊。孩子在旅途中感到無聊又煩躁,便開口向媽媽要他的喜歡的玩具汽車,可能因爲太佔地方他的媽媽把小汽車裝在託運的行李箱裏面了。

剛開始,媽媽耐心地跟孩子解釋說:“寶貝,很抱歉,但是我們現在不能要玩具汽車。它現在在另一個大行李箱裏,這個箱子在飛機的另一個地方。”

“不行,我想要我的玩具汽車”,兒子可憐地哀求。

“我明白,寶貝。但是玩具汽車不在這兒呢。它在下面的行李艙裏,下飛機之前媽媽沒法把它拿出來。對不起!”

“我就要我的汽車!我就要我的汽車!”兒子大聲喊叫並且開始哭起來。

這時,媽媽也越來越不耐煩:“我知道你想要玩具汽車,可是它不在這兒。這樣吧,我們一起看一本托馬斯的故事吧。”媽媽邊說邊摸索着拿出兒子的圖畫書。

“不要托馬斯!”兒子哭鬧着,生氣了。“我就要玩具汽車!現在就要!”

飛機上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他們,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媽媽這時的感覺

好,故事說到這裏,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主題:情緒管理。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第2張


1. 情緒是什麼

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個什麼東西呢?心理學上的定義:情緒是人對知覺到的獨特處境的反應,具有廣泛的內涵,包括情緒體驗、面部表情、生理喚醒、認知過程、行爲反應等方面,也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自身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簡單地說,情緒是一種感受,通常是由事件引起的,比如說我剛纔故事裏講到的,飛機上這個孩子因爲拿不到自己喜歡的汽車玩具而失望、哭鬧,再比如,因爲孩子的哭鬧及衆人的關注引發媽媽的焦慮、煩躁等情緒。

情緒從哪來?

情緒的產生和控制在我們的大腦和身體中是一個複雜的生理和認知過程。簡單來理解一下。大腦中與情緒最相關是兩個廣泛的區域,一個是邊緣系統,它的主要功能是產生情緒反應。另外一個是前額葉皮質,調節情緒主要由它來參與。這兩個部位就好比是一輛汽車的油門和剎車,保證我們既能感受到情緒又能適當控制情緒。那認知在情緒調節中起到什麼作用呢?我們的認知活動是在大腦皮層進行的,也就是說,認知會影響情緒如何被調節。

舉一個例子,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破了,這樣一個情景進入父母的腦海中,傳遞到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產生了情緒反應,父母可能會不開心。這個時候,父母的認知也在前額葉工作,如果父母認爲:“這個臭小子,昨天剛剛打破了一個杯子被批評了一通,今天就又把新杯子打破了,怎麼這麼不長記性呢?!”,這麼一想,那可想而知,接下來父母肯定是會生氣甚至暴怒的。但是如果父母認爲:“小孩子嘛,身體的運動和協調能力都正在發展,難免會控制不好水杯,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樣想的父母的情緒可能很快就平復了。

之所以要講情緒的生理機制,重點是想告訴大家,認知調節在我們的情緒管理中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對孩子的各種行爲有正確的認知,我們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對孩子發脾氣了。而且,參與情緒調控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這一部分腦區的發育到25歲左右纔會成熟。從這一點上說,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不成熟也是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接下來,需要和家長朋友們分享一個理念

“好情緒”“壞情緒”,都有好作用

人類之所以擁有情緒,不僅僅只是爲了感受“喜怒哀樂”,情緒對我們有重要的功能。具體表現在以下四點:

(1)情緒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適應與生存,也就是說,情緒能夠幫助我們採取適應性行爲來順應環境的變化而生存下來。比如孩子剛剛出生時,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需要依賴於父母的照顧,孩子通過情緒來向父母傳遞信息,與父母進行交流。孩子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加掩飾,餓了就大哭;有人陪着玩,就開心地笑。

(2)情緒還有着動機功能。假如你去餐廳吃飯,吃下第一口發現菜品已經變質了,你爲什麼會很快地要求餐廳退款或免單呢?通常我們的回答是“我很生氣”或者“我很失望”。那麼我們可以看出情緒也是行爲的動力。

(3)情緒還對我們的行爲有着組織的功能,情緒帶來的生理喚醒有時會給我們帶來好處,有時會讓我們表現糟糕。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上學時考試的經歷,平靜而專注的情緒讓我們發揮出色,而高度緊張的狀態,會讓我們考得一團糟。太高和太低的生理喚醒對我們的行爲表現都是不利的。

(4)情緒還有着信號功能。也就是說,情緒具有在人際間傳遞信息的功能,這種功能一般是通過表情、語氣或行爲來實現的。看見某人生氣時,我們會遠離他,而一張笑臉會讓我們願意與之親近。

我們通常把情緒區分爲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通常讓我們感到舒服,如高興、興奮、快樂、滿足、輕鬆等,而消極情緒通常是令人不舒服的,如憤怒、悲傷、害怕、沮喪、緊張等。我們喜歡積極情緒,不喜歡消極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但這並不意味着消極情緒就是壞的。情緒本身其實並無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意義。比如恐懼讓我們警覺,讓我們遠離危險,比如看到開過來的汽車,恐懼會讓我們趕緊躲開汽車;憤怒是我們爭取自由和進行自我保護的本能;悲傷哭泣能減輕我們的壓力,也能讓我們在失落中獲得他人的幫助。不管是哪一種情緒,對孩子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淚水甚至與歡笑是同等重要的。因此,作爲父母,我們不是要去消滅孩子的負面消極情緒,而是要引導孩子採用正確的方式釋放和處理這些情緒。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第3張

2. 如何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

相信很多父母都經歷過這樣的情形:孩子無理取鬧發脾氣,孩子怕這怕那不夠勇敢,小朋友之間鬧矛盾生氣等等。這些情況下都是孩子負面情緒爆發的時候,也是父母最爲崩潰的時候。正確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並藉助這些機會來培養和發展孩子自身的情緒能力,是好父母的必修課。孩子經歷負面情緒的時候,是一次學習情緒調控的機會,但孩子能不能借此獲得成長,取決於父母能不能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消極情緒。

今天的課程中呢,我們就給家長提供兩個有效的技能,第一個是你的情緒我能懂{這個法寶幫助家長讀懂孩子的情緒}

處理孩子負面情緒的第一步是: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正確解讀孩子的情緒信號。父母嘗試不把情緒看作是“好”或“壞”的,也不要因爲孩子脾氣大、情緒化,就說孩子性格不好,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去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真正需求,這在心理學中叫做共情或同理心。共情是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的基礎。

怎樣才能做到共情呢?簡單地說,就是要覺察孩子的情緒,傾聽,並且認可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背後時常有不同的原因,父母可以從以下三點來嘗試理解孩子,這樣有助於我們對孩子的共情。

第一點,有時候孩子想要做一些事情,但因爲語言或行動能力還跟不上自己的想法,會有一些挫折感,這種情緒說不出來,就可能表現爲發脾氣、哭鬧。2~6歲的孩子表現得有些情緒化,這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的。比如孩子想搭很高很高的積木,但是一不小心,積木塌了,孩子很不開心,這時候父母如果細心觀察到了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溫和地抱抱孩子,說:“寶寶的積木塌了,感覺很難過,對不對?”要是父母猜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通常會回答“是的”,或者雖然說着“不是”,但是臉上會露出笑容,被理解的感覺就是這麼好。通常這種時候不需要父母爲孩子解決什麼問題。

第二點,小孩子們常常選擇不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不是因爲他們“壞”或有惡意,也不是故意跟父母對着幹,而是因爲他們面對強烈的情緒時有些手足無措,他們既不理解這些情緒,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感覺好一些。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通常也是含糊不清的,容易令大人感到困惑,因爲他可能還沒有能力告訴你他自己的感受。孩子在鬧情緒、發脾氣的時候,與其把他們看成是表現不好的孩子,不如將他們看作是需要幫助的孩子。這時需要我們耐心一些,解讀孩子的非言語信息。

第三點,還有些時候孩子情緒不好是在尋求父母的關注,他們可能有一些需要沒有滿足,或者有一些錯誤的觀念,認爲只有父母隨時隨地關注他,爲他忙得團團轉,他纔是真正被愛的。比如,女兒拿着在幼兒園畫的畫來給媽媽看,但媽媽正忙着做飯,頭都沒擡地說:“真棒!你是一個小畫家了。”看着媽媽並沒有停下手中的活兒。女兒就不說話了。一會兒開飯的時候,女兒也許會宣佈她肚子疼而不想吃飯。父母可能會覺得女兒在“故意跟他們對着幹”,如果因此去懲罰孩子,會讓已經不開心的孩子感覺更糟糕。在這個例子中,孩子需要的愛沒得到滿足,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沒有晚飯重要,“媽媽並不那麼愛我”。孩子對父母的非言語信息也非常敏感。父母的表情、語氣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父母說的話。其實父母不論如何注意,可能都是難免會讓孩子感覺有些“傷心”或者“父母不愛我”候。此時,重要的是,蹲下來和孩子平視,或者抱着孩子問問:“是不是你有些時候覺得媽媽不愛你呀?能不能跟媽媽說說,爲什麼你覺得我不愛你呢?”如果孩子的消極情緒能獲得父母的理解,不被父母忽略、誤解甚至懲罰,孩子會形成寶貴的安全感,發展出較爲穩定的自尊,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纔有可能具備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這些都是對未來幸福生活相當重要的。

如何應對孩子的父母情緒,我們給家長提供的第二個法寶是:情緒處理工具箱

通常我們所說的情緒能力,包括三個部分,理解情緒的能力、表達情緒的能力和調控自己情緒的能力。有心理學研究顯示(Nelis等,2011),情緒能力的發展與主觀幸福感、健康、高質量的社會關係以及就業狀況都是有關係的。因此,培養情緒能力是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途徑之一。

培養情緒能力具體如何做呢?首先來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理解情緒的能力。這裏要介紹的是兩個小方法:

(1)爲情緒命名。

(2)爲情緒提供原因和線索。

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還不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情緒,也缺乏準確描述感受的詞彙。這個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詞彙。基本的方法是,父母通過傾聽和觀察注意到孩子的感受,並用平靜而準確的話語說出這些感受,父母可以把自己變成孩子行爲和情緒的解說員,給孩子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和情緒線索。例如,在孩子因爲積木塌掉而鬧情緒時,父母可以說:“寶寶想把積木搭得很高很高,這很不容易。現在積木塌掉了,寶寶感到很難過。”這時候孩子不需要回應父母的語言就可以從中獲益,因爲這時候父母不但傳遞着對孩子行爲的興趣和關注,還表達着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孩子可能就會理解到,原來我這種不開心的情緒叫做“難過”。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瞭解這種情緒,還要讓孩子認識到這種情緒是什麼東西引發的。

這種方法的目的是給孩子的情緒貼上一個標籤,或者給孩子的情緒一個名稱,並且給出這種情緒的前因後果,這樣孩子不但能理解這種情緒叫什麼,還會知道這種情緒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也許下次出現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不會情緒失控,而會說出“我很難過”了。

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自己情緒帶來的生理反應。比如孩子因爲玩具被搶了而大發脾氣,最終出手打了小朋友,兩個人都大哭起來。父母可以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問問孩子“你生氣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身體有什麼變化?”孩子可能會發現自己當時雙拳緊握、臉在發熱,或者噘着嘴。這樣父母能幫助孩子確認他自己在什麼時候真的發脾氣了,還可以教孩子在這種時候怎麼做會感覺好一點,比如深呼吸、跺跺腳、轉移注意力、跑跑步什麼的,還可以大聲地說出自己的感受“我生氣了”。

父母平時還可以經常給孩子準備一些符合他年齡的繪本或故事書。市面上有些繪本是專門給孩子講解情緒的,這會很有幫助。繪本和故事書裏面有人物和事情,父母可以經常跟孩子一起閱讀,讀到某些情節時候,可以問問孩子“你覺得主人公感覺會怎樣?”“你覺得他接下來會做什麼呢?”,也可以跟孩子強調情緒“大灰狼來到了門外,小豬很害怕”。這樣能幫助孩子從圖片里人物的表情、肢體、語言等線索去識別情緒,發展孩子的同理心。

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也經常教孩子描述情緒的詞彙,孩子就比較容易學會用語言來表達情緒。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

(3)合理地表達情緒和要求

情緒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孩子有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的,但需要用恰當地表達方式。孩子會經常用不恰當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也是較爲正常的,因爲他們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進行情緒教育的重點是,我們感到憤怒之後做了什麼是合理的,或者做了什麼是有效的,合理表達情緒的行爲是需要學習的,情緒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孩子從此不發脾氣,而是教會用正確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

父母可以參考這個標準,來決定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是否合理:第一,不能傷害別人;第二,不能傷害自己;第三,不能損壞財物。當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發脾氣時,比如扔東西,打人,父母需要制止孩子,但不要打罵。父母可以溫和而堅定地抓住孩子的手,把他抱起來,跟他說:“爸爸/媽媽知道你很難過,我理解。但是不能打人/不能扔東西。”溫柔有力的擁抱可以讓孩子平靜下來。花一點時間在孩子身上,未來可以爲父母節約下大量親子大戰的時間。

常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不許哭”“不許鬧”,這些其實並不是有效的方法,孩子可能會理解爲“不許傷心”“不許生氣”,導致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內疚。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情緒和要求,而不是採用摔東西、打人、哭鬧的方式來表達。當孩子有摔東西、打人等不良的情緒表達行爲時,很多父母會採用責罵、懲罰、打孩子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行爲,這樣的處理不僅會引發親子衝突,還給了孩子一個“強權即真理”的壞榜樣,他可能就會從此學到用暴力和罵人來解決問題。父母這個時候要做的是用平靜的語言去引導孩子:“我知道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你很生氣,但不可以去打人。你可以大聲說‘你搶的玩具,我很生氣’或者‘我等一下就給你玩’”。父母也需要平時多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你哭的時候父母並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呢,能不能說給父母聽呀”。

當孩子學會正確合理地表達情緒之後要做什麼呢?父母還需要引導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答案。即啓發孩子自己尋找解決辦法,如果孩子對一些事情有不正確的看法,還要引導孩子改變這些看法。

(4)啓發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在剛纔因玩具而產生糾紛的例子中,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幼兒園就只有一個,你喜歡,別的小朋友也和你一樣喜歡,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呢?”不過這種引導需要在孩子冷靜下來之後纔會起到作用,孩子和大人一樣,發脾氣的時候是很難思考的。通常孩子也能想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有時還會出乎大人的意料。孩子可能就會說:“那我們輪流玩”或者“用他的玩具跟我換”。

(5)引導孩子改變看法

之前我們說到過,情緒其實還會受到認知的影響。學齡前孩子的思維還不能脫離具體事物,但父母也可以開始嘗試培養孩子通過轉變看法來改變情緒。比如週末下雨了,孩子不能出門玩,很不開心,父母可以說“下雨也有好處呀,我們可以在下雨時在家一起做遊戲,等雨停了出門去玩水”。換一個想法,孩子可能就破涕爲笑。這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是很有用的思維方式。

下面,讓我們回到這節課開始給大家講的媽媽和孩子在飛機上的故事:

後來,我和這位媽媽聊的時候,她告訴我當時她的感覺糟透了,差點忍不住想要爆發訓斥孩子了。不過因爲她學習過情緒訓練的課程,所以還是盡力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去和孩子共情。

當時,她和藹地說:“你希望現在就能抱着玩具汽車,是嗎?”

孩子傷心地回答:“是的。”

媽媽又說:“所以你很生氣,因爲我不能把它拿來給你。”

孩子依然噘着嘴,說:“沒錯。”

媽媽又重複道:“你希望現在就能有玩具汽車陪伴,對嗎?”

孩子有些驚訝地看着媽媽,嘟囔着說:“是的,我現在就想和它在一起。”

媽媽接着說:“你現在很累,如果能抱着你心愛的玩具汽車,一定感覺很好。我也希望玩具汽車在這兒陪着你。我還希望我們能跳上一張大牀,牀上擺滿了你的玩具和枕頭。要是能躺在那就太棒了。”

孩子點頭贊同,說:“是呀。”

媽媽繼續對孩子的情緒表達理解:“因爲玩具汽車在飛機的另外一個地方,我們不能拿來給你,所以你才感到這麼失望。”

孩子嘆了口氣,說:“是的。”

媽媽又說:“真對不起。”孩子臉上的緊張慢慢消失了,又小聲地抱怨了幾次,但越來越平靜,幾分鐘之後就睡着了。

在這個故事中,媽媽其實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在這個基礎上,幫助孩子認識到,他失望了,還幫助孩子認識到他爲什麼失望,因爲媽媽不能現在給他玩具汽車。雖然媽媽沒有實質性地去“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媽媽對孩子的理解讓他感受到媽媽重視他的需要,媽媽是愛她的。這成爲了孩子的一次成長的機會,因爲他不但學會了面對失望的情緒,還學到了延遲滿足。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第4張


3. 父母有了情緒怎麼辦

剛纔我們講了如何處理孩子的消極情緒,但真正地育兒難題常常不是孩子的情緒問題,而是我們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我們都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如果做家長的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又怎麼要求和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呢?!所以,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可是,父母也是人,難免都會有情緒,大人有了情緒怎麼辦呢?

首先,來剖析一下,父母爲什麼會對孩子生氣?

父母爲什麼會對孩子生氣

孩子不好好吃飯、睡覺,大半夜的非要出去玩,不讓動的東西非要去動,哭鬧起來怎麼都哄不好的時候,父母可能會覺得我怎麼就攤上這麼一個壞脾氣的娃,小小年紀就開始和我對着幹了,長大還得了?···

爲什麼孩子的這些行爲表現會觸動家長的情緒神經?父母的這些情緒常常來自於對孩子行爲的不恰當的認識和解讀,還記得剛纔我們提到的認知影響情緒麼?有些時候,父母如果認識到,孩子的行爲,是和他的年齡階段相符的,父母就沒有那麼惱怒了。

(1)忽視了孩子的年齡特點

其實孩子一直遵循着“什麼年紀,做什麼事兒”的原則,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的要求超越了他的年齡。孩子很少故意做出不良行爲,成年人對孩子行爲動機的解讀通常反應的是大人的看法。比如3歲的孩子的大腦對於外界刺激正處在非常敏感和好奇的狀態,探索是他的天性,探索對於他大腦的健康發育有着重要作用。父母帶着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孩子面對玲琅滿目的商品,那麼多豐富的色彩,就像進了迪斯尼公園一樣興奮,如果要求他老老實實地牽着父母的手,跟着大人走,這對孩子來說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如果孩子因爲他的年齡或性格特點而受到懲罰的話,也是不公平的。大人通常忘記自己也曾是孩子。對孩子來說,探索、玩耍就像父母認真工作一樣重要,而不僅僅是單純的娛樂,他們需要通過玩耍來學習和認識世界,他們需要父母提供安全的環境,設置合理的界限,在安全的環境、規則和界限的保護下進行探索,而且孩子會不斷接近和挑戰這些界限,來確定這些界限是否不可動搖。所以,孩子在做一些探索行爲,顯得“不聽話”時,父母先別生氣,那可能是孩子這個年齡階段正常的行爲。父母真正的任務是預防、警覺,並快速反應。很多時候,我們只要做了預防,就能避免孩子出現“不良行爲”。在提供給孩子探索的環境裏,需要把不想讓孩子碰的、危險的東西放到孩子看不見、夠不着的地方,把尖利的桌子椅子的邊緣用柔軟的材料包起來等等,都能預防孩子做出危險的行爲。如果孩子挑戰父母設置的界限時,父母要溫和而堅定地制止而不是懲罰孩子。比如,一旦孩子跑到了馬路中間,父母快速要把孩子抱回來,告訴他,馬路中間很危險,父母會很擔心。

(2)難以接受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還有的時候,父母受不了孩子表達負面情緒,覺得孩子有情緒說明孩子脾氣壞、性格不好,就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父母。其實這是很用心的父母纔會有的煩惱。前面已經說了很多,所有人都一樣,有什麼樣的情緒都是可能的。很多父母想讓孩子只有好情緒而沒有壞情緒,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這是一個不可實現的誤區。

孩子不能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也是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和閱歷和經驗有限,在這方面,孩子是需要父母去教的。嘗試把孩子看作是需要幫助的,而不是有問題的。

如果父母能夠理解“那些在大人看來不好的行爲其實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暫時的表現”,如果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各種負面感受,這樣的話父母就會對孩子少生一點氣,少一點訓斥多一些耐心和關懷。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父母生氣了該怎麼辦

做過父母的人都知道,在養娃的過程中,脾氣再好的父母也難免會有被孩子氣得火冒三丈的時候。父母在生氣的時候,請記住一點,不要把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教育孩子混爲一談。當覺察到自己生氣了的時候,父母需要想辦法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和孩子交流。因爲在生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去指責、說出過激的傷人的話語,或陷入親子大戰之中。此時我們大腦中負責情緒調節、衝動控制以及做判斷的部分——前額葉皮質正處於“離線”的狀態,沒有前額葉皮質的作用,我們不能夠清晰地思考,不可能有效地解決問題。憤怒的情緒是會傳染的,當我們火冒三丈的時候,孩子也會這樣的,反之亦然。父母在生氣的時候,可以嘗試下面的方法:

(1)離開“火山口”

如果可以的話,父母需要離開憤怒的場景,退出親子之間的衝突,不要讓情緒和攻擊愈演愈烈。當你跟孩子說:“我現在很生氣,需要先回我的房間冷靜一下。”這也會給孩子一個情緒調控的良好範例。

(2)讓自己冷靜下來

可以花一些時間,比如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或者用深呼吸、數數的方法讓自己心情平靜下來。

(3)尋求和孩子平靜地溝通

等我們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第5張

4. 怎樣培養快樂的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快樂的積極情緒也有利於孩子的各方面的發展。要想培養快樂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奉行精英模式,認爲讓孩子獲得所謂的“成功”,成爲社會的精英就是教育的目標。但是我們看到很多成功人士並不快樂,他們擁有普通人沒有的東西卻常常感到苦悶和抑鬱,通過精英教育所獲得的智慧、財富和地位並不一定讓人們過得比其他人更幸福。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

那麼,什麼是幸福呢?這個看似非常主觀,容易各持所見的話題,其實早就有了科學的實證研究。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幸福並不是虛無縹緲不着邊際的,它是可以被定義、被測量和被訓練的!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通過近20年的研究指出,幸福包含5大元素,即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目的、成就。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博士蘇德中先生和他的導師菲利希亞.於佩爾將幸福定義爲十個維度,並對23個歐盟國家的幸福度進行了測量。蘇德中博士提出的幸福十個維度分別是:快樂、價值感、才能、投入、抗逆力、樂觀、人際關係、活力、自信和平和。父母如果能在育兒的過程中用有效的方法關注和培養孩子的這些方面,將會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和快樂生活的能力。

最後,我想分享國外心理學家的一段話來結束今天的課程內容:家庭生活是孩子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在這個鮮活的小世界裏,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緒,瞭解了他人是如何迴應我們感受的,讀出了他人眼中的希望或恐懼,也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心中的希望或恐懼。在這個情緒學校裏,不但家長對孩子說了什麼、做了什麼會影響孩子,父母還通過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孩子,他們是如何處理情緒的,夫妻之間應該如何相處。有一些父母是非常有天分的情緒導師,而另一些父母在這方面做的非常糟糕。不論天賦如何,父母都要努力學習、體驗和思考,儘量做好孩子的情緒管理導師,讓我們的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講師介紹

馬亞婷:如何讓孩子擁有快樂生活的能力 第6張

馬 亞 婷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優兒學堂兒童心智成長專家

參與過世界衛生組織多項研究課題,關注抑鬱症的預防及治療、兒童自閉症的干預及治療、學校教育、親職教育等。致力於從公共衛生的角度預防兒童及成人心理障礙的發生,促進康復,實現幸福殷實的人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