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是那麼愛八卦的人,還是被張靚穎的頭條轟炸了。她終於要和相戀多年的男友馮軻結婚。看到張靚穎媽媽的公開信,徹底被震驚。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媽媽在公開信裏控訴女兒:結婚不通知她;多次勸說女兒不要嫁給馮軻,他不是好人,她不聽;馮軻只是把女兒當成賺錢工具,不是真心愛她,擔心女兒上當受騙。

單身家庭,兩人相依爲命。怎麼會突然撕破臉皮,需要通過大衆媒體相互喊話來溝通?就因爲一個男人?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第2張

爲了你好,你要聽話

張靚穎和媽媽之間的故事,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現實生活中,不同意兒女婚事的爸爸媽媽,很多最後都會走向這樣的衝突。

這讓我想起隔壁鄰居家的故事。他家有四個女兒,有一天,原本最懂事、最聽話的大姐和家裏鬧上了革命。

大姐和年長10來歲的男人好上了。家裏死活不同意。“年紀大、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前途,跟着他一輩子吃苦受罪......"

百般勸說沒有用,她媽媽就上演了要死要活、試圖自殺的戲碼,年過50的爸爸還和男方的家人打架,被打成重傷......

但是,都沒能挽回大姐追尋愛情的心,還是跟着那個男人私奔了。再後來就是斷絕母女、父女關係。

他們是中國父母的典型代表,都試圖在兒女面前扮演洞察一切、掌控一切的“上帝”,“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看人比你準,爲了你好,你應該聽我的......"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第3張

除了婚姻,工作也插手

當然,中國父母扮演“上帝”角色的場景絕不限孩子選擇配偶這一個,還有孩子高考填志願、畢業找工作、甚至交朋友、買車、買房子等大大小小的事情。

他們打着“愛孩子”的旗號,任意評判孩子行爲的對與錯,甚至代替孩子做決策。遇到意見不同時,總會拋出那幾句:“我是爲了你好,你不懂。”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第4張

妹妹大學畢業後,找工作一直不順利。父母急了,趕緊聯繫親朋好友張羅幫忙。

終於在親戚的介紹下,一家上海日企拋出橄欖枝。爸媽欣喜若狂,催促她馬上入職,“你本身就是學日語的,專業對口!”

妹妹本身有些猶豫,不太想離開家鄉,隻身去上海工作,但是耐不住父母的催促和就業壓力還是去了。

咬牙堅持了3個月,實在受不了日企工作氛圍,跟家裏人提出要辭職換工作。

對於小城市的父母來說,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怎麼能隨便換?!他們開始苦口婆心:“工作就是這樣,哪有開始就順心的,幹着幹着就好了......”

妹妹聽了父母的話又堅持了1個月,還是覺得痛苦。父母依然堅持他們的判斷:“日企待遇多好,再找工作不可能找到這麼好的了。

在爸媽的再三勸說、要挾之下,那個妹妹咬着牙在那家變態的日企幹了半年,最後還是無法忍受辭職了。

後來,整整花了3個月的時間來修復那段時間造成的身心疲憊。

更難過的是,她和父母之間原本親密的關係因此出現了嫌隙,她有時甚至懷疑父母對她的愛,實際上卻那麼殘酷。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人生

沒有人能否定父母對孩子的愛,保護孩子不受傷害是責任、是底線。

不可否認,父母很多時候真的比我們睿智,他們經歷多,聽他們的話,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少走彎路、少經歷痛苦。

但畢竟孩子的人生畢竟是他的人生,話語權應該在他的手上。一些中國父母無法接受在孩子生活中的角色,從“決策者”轉變爲“支持者”。

當孩子長大、學會獨立,開始自己做決策時,不願意、不甘心“被冷落”,開始抱怨“孩子不聽話了”。橫加干涉往往會造成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甚至是激烈的衝突。

致父母,有些事真的不用替孩子做主 第5張

“母愛是一場體面的退出。”當孩子長大了,父母需要學會退出,把舞臺讓給孩子,強留只會給孩子套上感情的枷鎖,甚至將他們從我們身邊推開。

確實,父母想保護孩子的迫切,我們的確願意付出一切,讓孩子遠離傷害,哪怕是一點點的傷害。

但是,我也一直告誡自己,這是他的人生,這是他要面對的世界。我們不能越俎代庖,代替他去感受世界、體驗人生,哪怕是世界的不美麗、人生的不完美。

現在他還小,我要360度全方位地保護他,等他長大了,我一定不能成爲他的枷鎖,限制他的飛翔。

我要做的是,照顧好自己,給他準備一個堅實的靠山,在他受傷難過時,知道還有一個溫暖的家在等他。

PS:鄰居大姐的故事還有續集,20年之後,她終於和父母破鏡重圓。四個姐妹中最孝順的孩子,還有,丈夫還是私奔的那個,據說很幸福......

母愛的退出,不是退卻,而是一種昇華。有位媽媽說的好,愛情這事,就算錯了,也許要看着她撞牆,再含着淚爲她擦去鮮血。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