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這是已廣受父母們認可的一個觀點。而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內力覺醒”的引導者呢?可以從本文將教您的四招開始。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傳統的督導方式爲老師督導和領導督導。爲什麼自我督導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爲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越能自主掌握學習生活的方向,他的成就會越高。

孩子自主思考能力的匱乏

在這8年多的教師職業生涯裏,每年都有4次家長會,我就不說我現在經歷過多少場了……

雖然我們大部分的家長都表現得理性且淡定,但是經常也會有些家長對於當前的現狀顯得有些緊張和焦慮,在教育目標方面,就差直接告訴你:哈佛耶魯斯坦福需要什麼樣的人,就請把我孩子培養什麼樣的人!其他什麼的就不要多說了。

這種以“標準答案”是什麼,我就怎麼做的行爲方式,完全沒有基於對自我的認知和考量,甚至也完全沒有問過孩子的想法。

而這些家長的孩子,往往是或戰戰兢兢或漠不關心地坐在一邊,聽自己的父母一面毫不掩飾地向老師痛陳自己如何不夠自信、某個學科比較差,一面又不得不接受父母自以爲美的干涉和安排:

與同學之間的問題被父母深度參與,代爲解決——遇到問題都只會習慣性地往後退縮;

學科作業被擅長該學科的父母搖頭嘆氣地做掉一大半,然後剩下的一小半自己完成——考試成績與作業表現往往大相徑庭。

而在筆者給學生填過的各種大學推薦材料問卷裏,雖然不乏對學術能力的查證,但是也少不了對學生性格和自主思考能力的考察,其中有一個加拿大某大學的入學獎學金的背景調查問卷中,有幾題是這麼問的:

Please include comments on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work as part of a team

請評價這個學生作爲團隊成員的工作能力。

Please include comments on their ability to overcome challenges

請評價這個學生在迎接挑戰方面的能力。

Given that many students under-anticipate the academic transition from high school to University, please include comments on how you think this student will adapt to self-directed University studies

鑑於許多學生在高中向大學過渡期的表現低於預期,對於這個學生是否能適應自我督導的大學學習生活,請給出你的評價。

Please provide a specific example of a situation where the student showed his/her ability to think on their own

請給出一個具體的例子,證明該學生具有自主思考的能力。

追求名校本身並無可非議,然而盲目地以外界要求作爲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奮鬥目標,本身也是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的體現。即使真的進了心儀的學校,也可能會因爲突然缺少了外界要求或自我肯定而失去人生動力,這樣的例子近些年來也並不少見。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第2張

“其關鍵能力是能進行積極的內在對話”

自主思考孩子的五大特質

美國資深家庭醫師伊莉莎·麥得哈斯(ElisaMedhus)在她13年的從業基礎之上,又進行了大量的訪問調查,寫出了《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 Raisingchildren Who Think forThemselves)》一書,書中提出:自主思考的孩子,也就是能進行自我督導(Self-direct)的孩子,具有如下五種特質,正好與以上背景調查的四個問題遙相呼應。

1、高度自尊心/自信

喜歡自己,瞭解如何用理性的方式評價自己,幫助自己成長,而不是自我打擊。

2、 有能力

知道如何認識並運用所處的環境,願意嘗試新挑戰,探索心智與身體的極限。

3、 獨立

能憑藉自己培養出的能力,仰賴自己的內心做決定,並且抗拒外界影響。

4、 富道德感

能根據正確的原因(與他人期望及認同無關的原因)自由地做出決定,並能經由“內在對話”得出基於正確的道德原則與價值觀的結論。

5、 成爲團體的資產

能透過內在特性(而非接受外在影響),通過主動貢獻(而非被動順從),去贏得(而非乞求)團體的接納與認同。

具有以上特質的孩子,其關鍵能力是能進行積極的“內在對話”。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第3張

“家長不假思索的反應往往是惰性的表達模式使然”

必須要對抗的惰性表達模式

人,都是有惰性的:能躺着絕不坐着,能坐着絕不站着。但是軀體的懶惰輕易可見,思維的懶惰卻是不易被察覺的。

如果從小是由受外界指引爲主的教養模式養大的,在自己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跳出自己熟知的教養模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例如本書的作者,同時也是五個孩子的母親,在覺醒之前,採用外界指引的教養方式也長達十四年之久。

何謂惰性表達模式?

所謂“惰性表達模式”,就是鸚鵡學舌般從自己的撫養者或他人那裏習得的語言模式,通常具有“奏效快、效果好,但後患無窮”以及“接觸時痛苦,想忘掉也很難”等特點。

這種教養上的惰性尤其體現在代代相傳的互動表達上:

常常一邊看着各種科學育兒的方法,一邊對犯錯的孩子失控暴怒,進行不當懲罰;

或經常給予孩子自以爲客觀,與父母老一輩那代傳統觀念完全不同,實則控制慾很強的評價;

還有看似無微不至的耐心關懷,實則是剝奪孩子自我成長機會的代勞,之後還認爲作爲家長我好辛苦孩子你就是欠我的等等……

待孩子投來哀怨的眼神,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在不假思索地複製或反抗自己童年所感知的一切;才發現自己轉發各種科學育兒帖的行爲,其實跟熱衷養生卻鮮有執行力的父母們並無二異。

如何才能覺察教養中的“惰性表達模式”,養成積極教養的互動表達模式,以促進孩子“內在對話”能力的發展呢?

這就需要有意識的覺察和鍛鍊!

教出自主思考的孩子,做孩子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第4張

“相信孩子和自己一樣,經由合理調動發展自身的各種認知和決策潛能,是完全可以成長爲一個能夠進行自我督導的人的。”

四招培養出孩子的“內在對話能力”

以下是書中的一些例子,既提示了培養孩子“內在對話”能力的要點,也凸顯了惰性和積極的管教語言之間的差別和效果。

讓孩子認同規則培養孩子自省能力的第一步

1

想要透過管教幫助孩子更適應這個世界,不能缺少符合家庭價值觀原則的規則,這些規則,應當能避免孩子對自己、他人與周遭環境造成任何傷害。孩子畢竟無法離羣索居,他必須考量他人的權利與感受,同時保護自己的利益。

規則:“晚飯後不能在家裏奔跑蹦跳”

反面的做法——要讓孩子認同規則,最簡單和常見的方法就是:

我是你爸/媽,我都是爲你好啊!(粗暴的獨裁)

你要聽話!否則我就不愛/睬你了!(有條件的愛)

樓下阿姨又要上來敲門了,你真是不讓人省心的壞小孩。(激發羞恥感)

正面的做法——講明具體規則的原因,甚至和孩子共同協商制定規則:

晚飯後,樓下的人也都回家了,如果樓上一直有“咚咚咚”的奔跑聲,是不是會吵到他們呢?(培養同理心)

如果你飯後想稍微運動一下,又不能打擾到別人,我們一起看看有沒有別的辦法。(積極引導,尋求雙贏的替代方案)

運用詢問,提供資訊所謂鹽吃得比米多的優勢

2

“詢問”是刺激孩子內在對話的最好方法。問問題,一方面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問題所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是該他進行積極反應的時候。

而且,問問題的方式也很重要:如果父母用生氣或失望的口氣吼出問題,也會擾亂孩子的內在對話。作爲家長,需要努力保持平和尊重。

例如:孩子數學學不好,大考前一天卻還在聽音樂或打遊戲。

反面的做法:

聲嘶力竭地:“你怎麼還在打遊戲,明天就要考試了,趕緊給我滾去複習!”(配以扯耳機和關電腦的強制動作。)

滿面愁容地:“唉,你這孩子,總是這副德行。我真的討厭你愛拖延的個性,也厭煩了每次都要提醒你複習。”(翻舊賬貼標籤)

正面的例子:

——“明天就要考數學了,我發現你還沒開始複習,這是爲什麼呢”?(客觀描述,詢問原因)

——“因爲複習也沒有什麼用,我就是記不住,考不好,不如放鬆一下。”

——“據說數學考試記住九九乘法表會輕鬆很多,要不要我幫你抽考?或者你覺得數學考試中哪部分最難,我們可以一起想想辦法。”(提供資訊,促進思考)

用正面選擇替代負面說法避免錯誤成爲房中的大象

3

以“A或B”,“如果……就”以及“當……然後”等提供正向選擇的方式,替代“不準”、“不行”、“不能”和“停止”等負面說法。

親子間的衝突,常來自於子女想爭取權利或注意。給予選擇,先是我們尊重孩子的決定權,以及我們願意給予他們渴望的權利與注意。這樣的尊重幫助孩子運用內在對話進行思考,並作出決定。

例如:孩子早上想吃甜食,拒絕家長建議的健康食品。此時孩子的情感心思都投注在不適當的東西上,這時候父母的做法是:

反面的做法:“不行,你決不能吃那個當早餐!”(僵持在不當選擇上,可能以大勝小收場)

正面的做法:“你今天早上想吃什麼?麥片還是麪條?”(給予正向選擇,引導正面思考)

該書給出的另一個例子是:

當孩子爲了穿上鞋子去公園的事情鬧脾氣,父母應該避免勃然大怒地說:“那就算了!你這樣的表現,我是絕對不會帶你去公園的!”相反的,父母可以平靜地告訴他:“當你把鞋子穿好,然後我們就可以去公園了。”類似的還有保持微笑地告知:“如果你完成作業,你就可以出去玩。”

簡潔幽默,避免嘮叨給予友善提示

4

在提倡“lessis more”的時代,要培養具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也更加需要簡單安靜的溝通方式,給予孩子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假設小明把鞋子脫下來,放在大門中間,會把人絆倒。

父母可以簡單地說“小明,鞋子。”

例如:假設小明佔用電話講八卦超過一小時

父母也可以簡單地說:“小明……夠了。”並給他一個“掛斷”的暗示

這樣簡單的處理,就提醒他反省自己的錯誤選擇,並運用內在對話找出改正的方法。

大人說得越少,就越不會煩擾、侮辱、過度控制或貶低孩子,而且,也會降低所說的話被誤解的機率。孩子往往會把手勢與簡短的字詞,視爲友善但堅定的提醒,從而不會把思考方面的能量過多地放在自我防禦上。

同理,有意識地用運用幽默,也能給予孩子的自我督導以更寬鬆的空間。因爲它顯示了父母友善的態度,也消弭了孩子知道犯錯時緊張的狀態,從而在進行自發自動地改善行爲時,不會覺得那麼沒面子。

總之,要想教出能自主思考的孩子,就應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語,時刻記得問自己:

“當我這樣說時,究竟是個指導者,還是個獨裁者?”

並且相信孩子和自己一樣,經由合理調動發展自身的各種認知和決策潛能,是完全可以成長爲一個能夠進行自我督導的人的。

願我們能成爲這種內力覺醒的引導者。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