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喝水時,會念叨慢點喝,別嗆着;孩子玩耍奔跑時,會叮囑孩子慢點跑,別摔着;天氣變涼了,會叮囑孩子,變天了,多穿點別凍着;孩子寫作業看書時,不斷地提醒孩子端正坐姿……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一天,孩子出門上學去,我一如既往地叮囑孩子:“水杯帶了沒有,出門注意安全,放學早點回家……”還沒說完,孩子不耐煩了,“知道了,真囉嗦!”我忽然意識到,多麼雷同的場景,只不過我的角色變換了而已,從被嘮叨變成了那個嘮叨的人,這樣重複的內容,對孩子來說就像背景噪音一樣,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的時間過長,就會使人覺得不耐煩,甚至產生反抗的心理。像我之前每天重複不間斷地對孩子的叮囑,就是一種反覆且單調的刺激,慢慢地,孩子會選擇性無視,自動屏蔽這些言語,很多叮囑的話就會成爲左耳進、右耳出,或者充耳不聞。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第2張

有了這樣的意識以後,我開始慢慢調整自己,少說,多做,慢慢地發現孩子容易接受多了,而且我還能把這些用於關注瑣事、嘮叨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聊聊其他的話題或和孩子一起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1.嚥下不必要的嘮叨

其實我們給予孩子過多的叮囑就是源於不放心,擔心孩子做不好,所以總是不斷地提醒孩子應該怎麼做,而一直在這種不被信任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更容易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孩子只有在得到充分的信任時,才更有可能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在即將把嘮叨說出口時,讓自己停頓一下,就可以把不必要的嘮叨忍住。

比如孩子上學應該帶哪些物品,想要叮囑孩子時,先讓自己停頓一下,讓孩子自己整理收拾書包,當孩子忘了某樣東西時再提醒一下孩子,慢慢地,孩子自己就會想得更全面,不再需要媽媽的叮囑。慢慢你就會發現,少囉嗦,給予孩子行動上的幫助比口頭的叮囑更有效,不嘮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與責任心,也讓孩子更有成就感,更願意去完成自己的事情。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第3張

2.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有些孩子的一些問題確實很令人頭痛,比如做事拖拉、玩具亂扔、吃飯慢等,不管怎麼說,孩子就是改不了,慢慢地說教也就變成了媽媽單方面的嘮叨,而孩子則完全當成耳旁風,依然不管不顧。

兒子寫作業看書時,寫着寫着就趴到桌子上去了,說過很多次都沒用,而且後面越說越容易爆發戰爭,並且還沒有一點改變。有一次,就這個問題我跟他聊了一下,兒子很認真地說:“我知道要坐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寫着寫着就會把頭低下去,我會改正的,你放心。”

他的話點醒了我,任何時候都不可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孩子改正這種不好的習慣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說教沒用我就要找到更有效的辦法,引導孩子改正不良的習慣,而不是一遍遍的口頭嘮叨。後來,我給孩子貼了一個正確坐姿的卡通畫在他書桌邊上,讓他喜歡的小夥伴提醒他端正坐姿。慢慢地我發現,雖然偶爾還是會把頭低下去,但是我不再去跟他囉嗦,他只要看到這個可愛的小熊就會知道要把身子坐直。

當發現一件說了100遍都沒有作用時,就要學會不再囉嗦,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爲,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然後給孩子一段時間,等待孩子的變化。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第4張

3.說到做到

作爲家長說到一定要做到,將自己的決定堅持下去,纔能有說服力。比如說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要不是就是拖到好晚才寫,要不就是寫作業的時候不認真,一邊玩一邊寫,每天寫完作業都很晚了,然後還要等家長檢查簽字,有時候孩子還要再更正,這樣一來,孩子和家長都睡得晚,作業的質量也不高。然後,有的家長會與孩子約法三章,晚上9點以前寫完作業,就給孩子檢查和簽字,過了這個時間,就不管了。

結果呢,孩子依然超過時間,9點30了才完成作業,這個時候孩子來找你檢查簽字,你是籤還是不籤?剛開始,你可能會說不籤,然後孩子急了,哭得稀里嘩啦又很無助,又擔心第二天會被老師懲罰,結果你一心軟還是給孩子簽了字。這樣一來,之前的約法三章就完全失去了效用,第二天,情景依然如顧,即使你當時抓住時機教育了孩子,孩子也答應第二天快點寫,但是,並沒有什麼用了。

當家長和孩子做出這樣的約定時,就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決定執行下去,否則一切只是惘然,只有執行了,纔會讓孩子認識到爸爸媽媽說話是算數的。

給孩子嘮叨100遍都沒用,有沒有試過這樣做 第5張

4.換一種說話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在提倡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下,有些事情明明是孩子必須做的,也採用詢問的語氣來徵詢孩子的意見:“你等下吃完飯把玩具收拾了好嗎?”“十點鐘了,你是不是該上牀睡覺了?”“你要不要去寫作業?”……而且孩子回答都是:不收,不睡,不寫……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又開始了一翻爭吵與說教。

其實像這樣的問題,孩子必須要做,必須要遵守的規矩,家長就應該直接了當,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的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吃完飯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十點鐘,去刷完牙我們上牀睡覺。”“放學回家,先去把作業寫了。”等等。明確的語言,讓孩子知道明確的指令,也讓孩子知道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去做,沒有討論和爭辯的必要。

還有的家長因爲一件事而教訓孩子時,喜歡東拉西扯翻舊賬,把一段時間以來對孩子各個不滿的習慣一併發泄出來,“作業不好好寫,晚上不肯睡,早上喊不醒,這麼懶,能做什麼?”孩子聽到就會覺得我今天明明沒有這樣,爲什麼要批評我,說這麼多我一下子也改不了,索性就這樣吧。所以,這種時候家長最好是就事論事,解決當下的問題,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清楚你的目的。

少說多行動,那麼父母與孩子之間75%的問題都可能會不存在。想好再說,少說多做,把嘮叨、說教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不僅可以讓我們的教育更有效,還能收穫良好的親子關係,不是更好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