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孩子爲什麼會有“不良行爲”?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爲不同心理需求和情緒表達的影響,常常出現愛打人、鬧彆扭、哭鬧耍寶、不聽話等“不良行爲”,讓許多家長頭疼,但孩子做出這些“不良行爲”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他們有什麼心理訴求,到底想對家長表達什麼呢?家長又如何剝開表象找到本質呢?

案例一:爲何總是打人——看見孩子行爲背後的心理需要

很多小孩看到媽媽照顧別的孩子,都會“吃醋”,認爲媽媽不愛自己了,繼而通過“打人”這種行爲來引起家長的關注。儘管孩子通常得到父母“最愛自己”的確認,但仍然會變本加厲,這是爲什麼?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糾正孩子行爲,但通常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爲”變本加厲。如何通過表現找出本質呢?可以用“冰山理論”進行層層分解。

冰山分爲七層,最上面的一層是我們所看見的,就是行爲,下面一層則是埋在冰山下面的,我們一眼看不出來的東西。

孩子的不良行爲有哪些?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就拿孩子喜歡打人這個事情來說,這七層依次是:

1.行爲:打別的小孩。

2.感受:憤怒、恐懼。

3.感受的感受:擔心。

4.觀點:如果沒有別的小孩,媽媽就會愛我。

5.期待:我可以得到媽媽的關注。

6.渴望:愛。

7.自我:我是不重要的,不被愛的 。

從以上7個層次我們就不難發現,孩子打人是因爲恐懼,恐懼是因爲擔心媽媽不愛自己,擔心的原因是渴望得到愛,渴望的背後是希望證明自己是重要的。

這樣層層分析的方法同樣適用與孩子在幼兒園的打人行爲。很多被貼上“愛打人”標籤的小孩子,背後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爲想要展現自己的能量。

案例二:不願意吃飯了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與接納他的壞情緒不矛盾

孩子在餐桌上總喜歡鬧騰,一會兒大聲說話,一會兒高聲唱歌,一會兒要去玩遊戲,就是不願意吃飯。如果家長嚴厲制止或者是冷處理,反倒讓孩子更失控。本書作者在處理自己兒子在飯桌上不好好吃飯,用了“超出規定時間,就把飯菜倒掉”的辦法,冷酷得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是因爲真的不想吃飯,才這麼吵鬧嗎?不一定。餐桌上,孩子看到大人們很愉快的說話,自己也想說,如果得到家人的傾聽,他會獲得存在感。反之,則會用“不良行爲”強化自己的存在。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你說話都沒人聽,反而被其他人制止,你會怎樣呢?

換位思考,家長充分的傾聽能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尊重,接納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背後的心理需求,他就能收起自己的小任性!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孩子愛打人或者不愛吃飯,背後各自有原因。孩子每個“不良行爲”的背後,又折射出家人管教孩子,處理孩子情緒的不同方式。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例,我們希望拋磚引玉,讓家長形成“通過表象看本質”的意識和思考維度,這樣才能更懂孩子,更懂得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