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爲什麼孩子早上拖拉磨蹭不起牀?真正原因在這裏!

爲什麼孩子早上拖拉磨蹭不起牀?真正原因在這裏!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聽說你家孩子早上也愛賴牀?

大概所有媽媽都曾經夢想:每天早上溫柔地呼喚孩子起牀,給孩子一個輕輕的親吻,接着孩子快樂地從被窩裏起來……一切溫馨而快樂。

但現實是,媽媽喊了一次,孩子只“嗯”了一聲;媽媽回頭從廚房出來,發現房間沒動靜了,拿着鍋鏟氣沖沖地跑進房間,一把掀起了孩子的被子,一副拍蒼蠅的姿勢吼叫後,孩子才慢吞吞地從牀上爬起來;走進洗手間的孩子也不會讓人省心,老半天還不見出來,媽媽忍不住走進洗手間一看,孩子竟然還站在洗嗽盆前發呆,“快點快點!”媽媽心想“誰在拖拉孩子面前沉默,誰一定就已經是心如死灰……”當媽媽以爲孩子已經穿好鞋襪背好書包,一回頭孩子不見了,大喊後才發現,孩子臨出門“粑粑君”突然降臨……終於趕到校車點,卻沮喪地眼睜睜看着校車遠離;媽媽只好立即趕回家,把孩子甩上自行車的尾巴,急匆匆地在熙攘的車流中追逐……一邊踩單車一邊勸:“你明天能不能早點起牀啊?真的氣暈了……”孩子無辜地迴應:“媽媽你能不能不要那麼兇啦?狂風暴雨對小樹苗的成長不好……”

多少家庭的泣血寫照啊?不是爸媽太兇,而是孩子真的太“拖”了!

爲什麼孩子早上拖拉磨蹭不起牀?真正原因在這裏!

孩子拖拉的真正原因:對時間無概念,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我們設想一下,在原始森林裏,原始人總是長時間地躺着或坐着,因爲食物缺乏,他們要保持體力。只有當肚子飢餓時,生理驅動才讓原始人從草堆牀上爬起來走出山洞尋找食物,他們不太理會天上的太陽已經在哪裏,也沒必要理會。因爲原始人的活動除了打獵、睡覺就是生孩子,這是他們生存和繁衍的三項基本技能。所以我們現在的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多多少少還保留着拖拉磨蹭的特徵,在自制力弱的小孩身上更爲明顯。

日本行動科學專家石田淳也說,孩子的拖拉是因爲他們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和個性無關。意思是說,所有年幼孩子都普遍地有拖拉磨蹭的表現。孩子缺乏時間管理能力,其實與年幼孩子對時間無概念有關。

我們看看孩子有關“時間概念”的發展就不難發現:

3歲前,孩子對“時間”毫無概念,“時間亂套”現象嚴重:“我剛剛上廁所花了3天啊”,“媽媽後天已經送給我一個玩具”;

4歲,開始有接近正確的、但會跟具體事情相關的時間概念:“下午就是哥哥放學時”,“晚上就是月亮出來的時候”;

5歲,對日曆和時鐘開始感興趣,有時會問“今天星期幾啊?”,“現在幾點?”;

6歲,基本能分清今天、明天和後天;上午和下午的區別;能初步懂得看時間。

時間,看不見摸不着,對孩子來說過於抽象,所以便決定了年幼孩子對時間無概念、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

在美國,有一種叫baby shower的儀式,baby shower就是親戚朋友爲了慶祝新媽媽成爲母親而給寶寶洗澡的儀式。在寶寶的baby shower當天,很多人會給新媽媽送各種造型的可愛小鬧鐘,放置在家裏的不同地方,寶寶臥室、洗手間、客廳等寶寶經常停留的地方。小嬰兒不會看鬧鐘呀,爲什麼送鬧鐘呢?原來,不少美國父母認爲鬧鐘是給寶寶從小培養時間觀念最好的工具。因爲嬰兒的大腦會關注身邊那些會動、會響的東西,當鬧鐘響時,小嬰兒會尋找聲源。美國的父母常常會這樣做:出門前或給寶寶泡奶粉前會調鬧鐘,當鬧鐘“叮”一聲響時會告訴寶寶:“鬧鐘響了,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喝配方奶了哦!”父母通過這種鬧鐘的響聲、父母的提醒以及行爲的關聯,讓寶寶慢慢接觸“時間”。難怪西方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

孩子們拖拉不願起牀,其實是跟父母從小沒有對孩子培養時間概念有關。相比之下,我們身邊一些即使已經上小學的孩子,對時間常常還是“懵”的,他們當然也不懂得守時和時間管理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已經上幼兒園甚至學齡期,有拖拉嚴重、毫無時間概念的現象,那麼就要耐心給孩子建立“時間概念”做起。

即當父母面對拖拖拉拉不願起牀的孩子,可以這樣做:

1、送給孩子一個鬧鐘

平時跟孩子約定每天起牀的時間和出門時間,讓孩子調好鬧鐘。一開始時,你別奢望孩子一聽到鬧鐘就能起牀,因爲來自原始社會的基因力量不是“紙糊”的。這時父母可以學習美國媽媽對小嬰兒的做法,提醒孩子:“起牀鬧鐘響了哦,我們還有20分鐘就要出門了。”鑑於年幼孩子缺乏抽象思維,父母可以用形象圖像標示的鬧鐘替代只有時針分針和黑點的鬧鐘,或者當鬧鐘響時,鬧鐘上會有跳動的卡通模型等。另外,父母還可以在孩子從起牀到洗嗽再到穿衣服鞋襪,分階段地提醒時間,比如“現在已經過了多少時間,刷牙你用了多少時間,你還有多少分鐘就要出門……”

2、把責任歸還孩子

我們很多孩子常常不能起牀的其中的一些原因,是因爲父母“包攬過多”導致。爲什麼呢?“我不起牀媽媽很緊張,她總能在最後時刻把我叫醒”,“我起牀是爸爸的事情,我不用着急”……所以適當把責任歸還給孩子吧。

有位媽媽是這樣做的,她讓女兒每晚睡前調好鬧鐘,跟孩子定好出門時間點,並且常常明確地告訴女兒:“我7:30分就必須出門,你如果不能跟上我的步伐,那麼我就只能把你鎖在家裏。”孩子同意了這樣的約定。但是孩子有一次還是違反了跟媽媽的約定,當小女話還在牀上像小兔子那樣蜷縮着時,這位媽媽就“咚”一聲反鎖了房子的門……孩子被嚇醒了,從次再也沒違反過起牀約定。

有些父母會通過讓孩子爲自己的拖拉承擔後果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一位爸爸提前跟老師約定,在不傷害孩子的前提下,給予拖拉孩子適當的懲罰。在跟老師約定好之後,第二天早上,這位爸爸像往常那樣給孩子提醒了時間,但孩子還是很磨蹭,回到學校時已經遲到了半小時。老師取消了孩子作爲當天早操小老師的資格,還公開批評。後來孩子在起牀上變的自覺。

孩子的行爲驅動有兩種,一種是“恐懼型”驅動,另一種是“快樂型”驅動。上面兩個父母的故事都是“恐懼型”驅動。同樣地,我們一些拖拉的成年人,常常也是因爲怕遲到被上司批評而在最後一刻從牀上起來的。“快樂型”驅動,就是憧憬接下來的美好而起牀,比如週末孩子要去動物園,因爲想象着動物園的美好而自覺起牀了。但是到了孩子起牀上學,更多的是採用“恐懼型”驅動。建議父母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類型。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在孩子的大腦養成這種觀念:“如果我拖拉不起牀而遲到,我便……”而不是“如果我起牀遲到,媽媽會……”,把起牀的操心交還給孩子。

所以,孩子拖拉是小事,也是大事,父母要做好正確的對待!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