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孩子摔倒後該不該扶呢

孩子摔倒後該不該扶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年齡尚小的孩子,走路或跑鬧時,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

家長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立即抱起來,爲了安慰孩子,快速止住哭泣,一邊變着法哄,一邊佯裝生氣的樣子懲罰“肇事”的地板或者板凳等障礙物,安穩孩子:媽媽已經幫你打它了,它再也不敢欺負寶寶了。

於是,孩子像得到了莫大的安慰,破涕爲笑,家長也屢試不爽。

隨着信息的爆炸式發展,家長們也接觸學習了不同的育兒理念,育兒觀也隨之改變。

孩子摔倒後該不該扶呢

就拿孩子摔倒扶不扶這件事來說,有些家長的做法就完全區別於過往的育兒理念。

之前和位年輕的95後媽媽聊天,她家孩子小時磕磕碰碰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孩子磕碰摔倒的時候,作爲媽媽,她並沒有大驚小怪或是懲罰“肇事者”。

而是分情況對待,如果沒什麼大問題,磕破流血之類,就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先安慰孩子,叮囑注意安全,等孩子情緒穩定後,像安慰她一樣,安慰崎嶇不平的地面、絆倒孩子的板凳、鞋帶等。

如果是比較危急的情況,比如在熙攘的人羣中,或是馬路附近摔倒,就要立即把孩子扶起來,避免發生意外。

看待孩子摔倒這件事,這位90後媽媽抱着的是輕鬆的態度,並且讓孩子發生摔倒碰撞是雙方的事情,要相互體諒和安慰。

由於經常這麼做,有次帶着孩子去公園放風箏,孩子跑着摔倒,小手擦破了皮,幫孩子簡單處理傷口,擦完眼淚,正要帶着孩子離開,沒想到孩子卻蹲下來,給地面揉了揉疼,模仿着媽媽的語氣,溫柔的安慰地面“給你揉揉,馬上就會不疼了”。

孩子摔倒是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但在成長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成爲孩子行爲習慣養成或性格人格塑造的大事。

孩子摔倒立即扶起,並替孩子像“肇事者”問責,這樣的處事態度,是把孩子和其它導致孩子摔倒的事物,放在了對立面。

長久如此,孩子就會養成遇到衝突、不愉快的事情,先從對方上找原因,並對其責怪甚至報復,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容易養成自私、敵視排斥的性格。

而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並教孩子用同理心的方式,對待事情。

那麼孩子不僅能夠快速轉移自己悲傷的情緒,並且看待事情的心也更和善。

隨着孩子步入校園,在和更多的小朋友接觸時,遇到衝突和摩擦,會表現出善意、理解,能獲得好的人緣。

要知道,我們誰也無法孤立於社會,而善良、有同理心的人,纔是和這個世界摩擦最小,最容易收穫內心愉悅和幸福的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