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傳統文化手抄報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的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作爲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應該要對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深入瞭解,並傳承下去。

傳統文化手抄報:諸子百家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封建制度解體,封建貴族獨佔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爲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交互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出現所謂“諸子百家”(百家爭鳴)。

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爲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爲“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

諸子百家 - 代表人物

“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但也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莊子、列子、韓非子、商鞅、申不害、許行、告子、楊子、公孫龍子、惠子、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慎子、尹文、鄒衍、晏子、呂不韋、管子等。

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爲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爲:“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爲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爲:“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爲“九流”。

自此,中國古代學術界都依從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今人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一書中再增“兵、醫”,認爲:“故論先秦學術,實可分爲陰陽、儒、墨、名、法、道、縱橫、雜、農、小說、兵、醫十二家也。”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儒家

儒家崇尚《周禮》,認爲人人安份守已,互相關懷,達至一個大同世界,就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其主要內容如下: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儘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爲,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恢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爲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爲“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後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爲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揚,便可成爲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爲人與禽獸無異,“飢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爲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爲中國傳統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2張

傳統文化手抄報: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爲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爲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爲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爲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爲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爲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羣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3張

傳統文化手抄報:兵家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係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孫武

孫武齊國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爲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爲“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瞭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衆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並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爲中國最傑出的兵書,並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代表人物:孫臏

齊國阿鄄人,孫武的後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爲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祕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爲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於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勝衆、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爲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4張

傳統文化手抄報:墨家

尚賢尚同是墨家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家與儒家並稱“顯學”。以下是墨家的觀念。

倫理觀:提出“兼愛”,主張愛不應有親疏、上下、貴賤、等級的分別。他認爲天下之所以大亂,是由於人不相愛。

政治觀:主張“尚賢”、“尚同”,提倡選任賢才,消除階級觀念,使天下大治,主張“非攻”,反對一切侵略戰爭。

經濟觀:反對奢侈的生活,主張節儉,提出“節用”、“節葬”、“非樂”的思想。

宇宙觀:提出“非命”,認爲命運不能主宰人的富貴貧賤,強調只要透過後天的努力就可以改變。爲了求福避禍,他又主張“尊天”、“事鬼”。

墨家講求刻苦、節儉,“兼愛”比“仁愛”更難遵從,又因記載較少,所以日後發展不大。

墨子

代表人物:墨子

春秋末戰國初思想家、學者,墨家學派創始人。姓墨名翟,生卒於約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子出身平民,他曾爲宋國大夫,自詡“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曾師從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

宣揚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而以兼愛爲核心。其爲人“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爲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人”,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行跡所至,東到齊,西遊鄭、衛,南至於楚、越。

墨子博學多才,擅長工巧和製作,曾製成“木鳶”,三日三夜飛翔不下。還擅於守城技術,其後學總結其經驗爲《城守》二十一篇。還在名辯說方面有所成就,成爲戰國名辯思潮的祖源之一。墨子的事蹟,分別見於《荀子》、《韓非子》、《莊子》、《呂氏春秋》、《淮南於》等書,其思想則主要保存在墨家後學《墨子》一書中。

【傳統文化手抄報】關於傳統文化的手抄報 小學生傳統文化手抄報 第5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