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9歲的兒子開始叛逆,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

9歲的兒子開始叛逆,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經那個性格開朗,整天樂呵呵的孩子不知道哪兒去了。如今的孩子卻像一隻刺蝟,讓家人頭疼。當家長面對叛逆期中的孩子,應該怎麼引導呢?

01 兒子忽然變成了小刺蝟

我那曾經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9歲兒子,開始叛逆了!

大約從幾個月前開始,他就越來越不聽話,要他幹個啥都不耐煩,看這裏那裏都不順眼,你說啥他都要找個茬,總之凡事都跟你對着幹。

隨手舉個例子。

晚上上牀睡覺,不是他從出生6個月就開始遵循的作息規律嗎?最近連這個也得費老大勁兒。

我:你累了,去休息吧。

兒子:我不累,不去休息。

我:你睡覺時間到了,需要去臥室。

兒子:你無權強迫我睡覺。

我:睡覺時間,意思是要躺牀上睡覺。

兒子:我躺牀上可以,但你不可能強迫我睡着。

我: ......

你說他躺到牀上一般不到20分鐘就呼呼大睡了,還唱前面這一大段分分鐘要把人氣死的反調幹啥?!

只能說,他就是想讓你不爽!

每次家裏人一起出門,幾乎都要生一場氣。

上車沒幾分鐘,兒子就開始找茬,爸爸不說話是錯,說話也是錯。爸爸當然生氣,父子倆吃了槍藥一樣,一聲比一聲高。我勸解不成,只好捂住耳朵喊:“請你們停止好不好?我耳朵疼!”

有時候起作用,有時候也沒人甩我這那一套。

最讓人冒火的是:根本就沒什麼好辯論的事兒,你要是跟他辯,你就越來越生氣,話趕話說重了,他開始哭鬧,反而叫人覺得又氣又惱又失敗!

儘管我幹幼教幾年,發火的闕值提高,但有幾次我也忍不住發脾氣,跟老公一起嚴肅地批評兒子。

兒子道歉,好了兩三天,然後又故伎重演。

02 我竟然無計可施

我耐心勸解兒子很多次,也不能說不起作用:跟他共情,他會平靜下來,然後跟他講理,他就又開啓爭辯模式。

有一次共情說理了很久,兒子傷心崩潰地說:媽媽,我也知道我態度不好,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

難道真的像某些理論所說,現在的孩子青春期提前,9歲10歲就開始不由自主地叛逆了嗎?

既然兒子跟我們對着幹,是兒子自己也沒有辦法控制的事情,那麼用給他施加壓力的方法去幹預,顯然行不通。

那就試試改變我們對待兒子的態度吧。

首先從老公身上下手。我跟老公講道理,說孩子還小,我們需要多理解孩子,能不能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

老公說:你說的道理我懂,但是你是不是對待兒子太溫柔了, 所以兒子態度那麼惡劣都沒事人一樣?

我知道老公的意思是什麼。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家長偶爾會用打罵、懲罰來馴服我們。所以,儘管我們知道要尊重孩子,但遇到孩子的態度行爲幾乎可以用“欠揍”來形容時,過去習得的那種教子方式,就開始挑逗我們。

但是,打罵孩子、嘲諷孩子、懲罰孩子,都不在我考慮的範圍內,道理都知道,不再多說。

我查書,上網求助,瞭解到9歲開始叛逆是很普遍的事情,有人還說9歲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2-3歲,7-9歲,青春期),

原因是,孩子學了很多知識,在小學升爲中年級或高年級(senior),覺得自己有了一定資本,有強烈的獨立願望,不願意被當作小孩對待,不願意事事聽從父母,說話做事不由地跟父母唱反調。

但是網上的建議對我又有些不夠對症。

比方說父母要多重視孩子興趣,不要緊盯着學業,要給孩子適當的決定權,尊重孩子等等。

這些都是我已經在做的事情。

9歲的兒子開始叛逆,家長應該怎麼引導孩子?

我不久前還開了家庭會議。

會上,我們開誠佈公討論了這件事,每個人都說說自己可以做的方面。

老公說,自己需要更放鬆一些,如果告訴孩子去做什麼事,要用禮貌語言。

我說,我也需要放鬆,需要信任兒子,如果孩子累了,建議孩子去休息,自己累了,就一個人呆着充電。

兒子說,當他感覺累了,感覺煩惱、想生氣的時候,就去休息,做一些安靜活動,接受爸爸媽媽的建議,等等。

每個人都很有誠意,都發揮了主動性。

會議紀要貼在了牆上,感覺從此一切都會好了。

然而第二天父子倆又有了一次對戰。

我很難過,每次家裏人一起活動,都隱隱擔心兒子隨時會找茬生氣,然後父子吵架,兩敗俱傷。

我在心裏抱怨老公沒有耐心,只會給向兒子開火,沒有別人的爸爸那麼睿智、分分鐘搞定孩子(老公如果知道一定疾呼冤枉!)

我抱怨自己沒有對付9歲孩子的經驗,女兒9歲的時候跟奶奶生活,我錯過了練手的機會。

總之,育兒路上第一次,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是幼兒教師,連出名的不聽話的小孩,我都能幫助他回覆天使本色,對自己的兒子,我卻束手無策!

03 最樸素的方法,往往最有用

儘管束手無策,我還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誰讓我是媽媽,我是幼兒教師呢?

我相信一句話: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

是的,叛逆期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響,但是幫助孩子順利渡過這個非常時期,又是父母的責任。

繞了好多個彎以後,我回到了幼教工作中最基本、最笨、也常常最有效的工作方法:觀察孩子。

在幼兒園,當孩子有了什麼問題,現成的經驗沒有效果時,我們往往採用最樸素的觀察法:不設預判、儘量客觀地觀察孩子,找到癥結和切入點。

自己觀察自己未免主觀,所以我着重觀察了兒子和老公幾次吵架的始末。

舉一個例子:

這天孩子跟假期托兒管去海軍博物館玩了半天,下午4點我接了他回家,躺在地毯上聊天。

老公下班回來,進了客廳對兒子說:“請你去洗腳,我一進門就聞到你的腳臭味兒。”

兒子立馬燃爆:“我不需要洗腳,你不能逼我去!”

爸爸:“你需要去。你的鞋子不透氣,穿了一天味道很大。請快點去洗。”

兒子:“我自己聞不到,我就不去。你幹嘛不去洗腳?”

爸爸:“我一進門就脫了襪子扔到洗衣機裏。我的襪子是透氣的。你的鞋子真的 不透氣。快去洗。”

“就不去,就不去!”兒子發飆,又哭又叫。

短短一兩分鐘,家裏就刀光劍影,鬼哭狼嚎。

我示意老公去收拾自己,拍着兒子的背跟他共情,等他平靜一點又給他選擇去洗腳、還是去衝個涼,他最後自己去洗了腳。

(十幾分鍾後,老公過來詢問了兒子海軍博物館的事情,兩個人和好如初。)

對觀察進行分析:

老公方面:進門就責難兒子,明顯是帶着情緒回家了。身體上的疲累,讓他失去耐心。

兒子方面:出去玩了大半天有點累,爸爸回家直接指責和命令。雖然用了請,但是傳遞的信息是指責,是負面的。

其他幾個觀察的例子跟這個都有點類似。有時候兒子先彆扭,有時候老公先指責,總之父子倆都有情緒,互動約等於互掐。

從觀察分析,我聯想幾個月以來老公工作單位和家裏的事情,感覺父子倆都有情可原。

老公方面:身體勞累、壓力大。

去年9月買了個老房子,老公DIY熱情高漲,主張自己裝修。他又是個講究人,各個方面都高標準,一絲不苟。幾個月以來,好多個週末,所有的長假,都跑去收拾,等於一直沒有好好休息。

去中國3個星期,說是假期,但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的,後來又得了重感冒,身體也沒有得到休整。

工作上,新年前後,老公的單位有一些人事變動,各種原因吧,假期後上班,發現整個奧克蘭只有老公一個人(原來有三四個),老闆還各種新的一年新要求新任務地要求。

每年年初,老公都會做出一年的工作計劃,詳細到每週每天做什麼。今年他也做了計劃,但是每天計劃外的突發事情,都要佔去大半工作時間。這種不知道何時結束的忙亂狀態,時時影響到老公的情緒。所以他纔會帶着情緒回家,只注意到負面的東西,跟兒子互飆。

兒子方面:生活節奏被打亂,身心疲勞

假期本來就打破了兒子的生活節奏,又加上回國和裝修房屋,讓他沒有了在原來生活規律裏面的安定感和條理感。

一直在他生活節奏裏的姐姐還在中國沒回來,兒子想她,生活和心理也受到影響。

無論是跟着爸媽一起收拾房子,還是去假期託管中心,兒子都會一天忙到晚,玩也很累人的啊,不比上學輕鬆。

這些都影響、干擾了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覺惱火。

很明顯,父子倆都需要幫助。

他們都很愛對方,但是累的時候,壓力大的時候,情緒不好的時候,極短的話往往不假思索地突突冒出,傷害對方也損了自己。

負面的互動多了,成了習慣,對方的缺點也被成倍地擴大。

孩子是父母的晴雨表,這話反過來說也很有道理。我家這父子倆的情緒就是互相影響的。

我能給予的幫助,應該是提醒他們彼此是最親愛的人,儘量讓父子倆生活放鬆一些,當然也包括我。

準備晚飯的時候,我切兩盤水果,讓兒子寫了愛心紙條,給爸爸送去一盤;我寫個愛心紙條,給兒子送一盤。

老公接了幾個工作電話,有點煩悶,我把兒子帶去公園,給老公個人空間和休息時間。

兒子挑釁的時候,示意老公不必執着於兒子說的每句話,不必非要辯出個對錯高下。

讓生活放慢,經常找時間一家三口去散步,公園走走,海邊逛逛,兒子撒歡兒一樣開心,我跟老公隨意閒聊。

這兩週,家裏的氣氛已經感覺到一些變化。父子倆有時還是會互懟,但次數明顯減少。

老公對兒子耐心的時候多了,兒子耍脾氣的時候少了。

在一起開心的時候多了,看到的彼此的缺點就小了,少了。

04 最好的育兒方法,是量身定製

這件事,讓我想到了《遙遠的救世主》裏丁元英的一句話: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這話丁本來不是用在幼教育兒方面的,但我用在這裏也很符合。

道,在這裏就是幼教、育兒上最基本的道理:瞭解孩子、懂得孩子,然後才能尋找、運用適合孩子的方法。

我去網上查詢“9歲的孩子叛逆怎麼辦?” 其實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尋找的是“術”。

相信很多父母用過這種方法,育兒上一有問題就求助百度和知乎, 諮詢過來人或者專家。

父母的心情我完全理解,我一着急不是也這樣做嗎?

這種方法也會取得一些成效,只是治標不治本,摁下葫蘆浮起瓢,以後還是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求術,不如求“道”。這個道,就是育兒、幼教的一些原則、道理。

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瞭解孩子,從孩子本身的個性、興趣、特點出發去教養孩子。

遇到什麼問題,不如問問“道”:我們是不是瞭解孩子?從觀察孩子和孩子跟相關人員的互動出發,去尋找着手點。

就我這篇文章記錄的例子來說,四處求“術”而不得,最後迴歸“道”,才找到突破口。

兒子是不是真的處在“第二個叛逆期”呢?

也許是吧,但是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情況不同,對待叛逆的孩子,也要從孩子自身出發,量身定製。

我知道,以後的育兒路上,還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可能我還有束手無策的時候。但經過這次歷練,明白從孩子本身出發的道理,我想下次我會比這次處理得更好。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