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我家嘟嘟最近不愛洗澡,一說要洗澡了,就說“就不要,就不洗澡”。 爺爺開始在旁邊唸叨“現在什麼都是就不要,就不洗澡,就不吃飯,就不睡覺”。後來爸爸強行抱着去洗澡,嘟嘟哇哇大哭。家長在想這是不是孩子的叛逆期到了?

我家孩子也是啊,我給他收拾玩具,他突然就哭起來,過來在我身上一通亂打,嘴裏還說着“打你,打你。”

是呢,最近我家11也脾氣大了,出去玩老搶別人的玩具,那天還把別人的手咬了兩個牙印呢?我都頭疼死了,說了她好多次不能咬人,不能搶玩具,可是一點效果都沒有,該怎麼辦呢?

又是一個週六,來心理所上課,幾個媽媽在一起聊天,都爲自己兩歲左右的孩子最近的叛逆表現發愁。原來乖巧可愛的寶寶,怎麼現在這麼難搞呢?

一、傳說中的terrible 2

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爲,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那什麼時候開始有自我意識呢?有一個很關鍵的能力作爲標誌,那就是自我再認,也就是通過鏡子或者照片認出自己的能力。一旦寶寶有了這個能力,他的自我意識就建立了。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點紅測試”,給寶寶的小鼻子上用口紅畫一個紅點,然後照鏡子,實驗結果是:18個月前的孩子,不知道鼻子上的紅點在自己的鼻子上,會去摸鏡子,基本要等到寶寶18-24個月,才能意識到紅點是在自己的鼻子上而不是鏡子裏的小孩鼻子上。也就是說,一歲半或者兩歲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了,開始意識到“我是誰”。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論,每個階段都有主要矛盾,也有其重要的發展任務。1.5歲到3歲之間,主要是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這個時期,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自己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父母往往要求兒童要符合規範,養成良好的習慣,而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做事,所以就產生了很多矛盾。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不再是嗷嗷待哺的小嬰兒了,脫離了母嬰共生的階段,已經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可以走路、說話、進食等。正是因爲這些技能的掌握,孩子不斷地想要證明自己“我是一個獨立的人” “我和你們不一樣,我就是我”。“不要”“我”開始掛在嘴邊,原來天真可愛的小寶貝,突然變成了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小怪獸,我們通常把這個階段叫做“Terrible two”,大概在1.5到3歲左右。

關於2歲的孩子,美國兒科學會(AAP)總結如下:不斷意識到自我的存在;認爲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開始出現挑釁行爲;要求每個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無法通過道理來溝通;從兒童心理發展學角度來說,這個階段寶寶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行爲其實是寶寶成長的一種表現,這個階段裏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甦醒,開始想要自己的獨立,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做選擇,可以影響別人的情緒,可以不再做一個言聽計從的小寶貝,於是,他/她會開始表達,會嘗試挑戰別人的權威、測試自己能力的邊界。

孩子的自我發展和大人的規則要求之間產生的矛盾就是讓很多家長困惑的地方。講了很多道理,可孩子好像沒聽見一樣,有時候實在是生氣,就對孩子大吼一頓,可是吼完自己又後悔。按照皮亞傑的認知發展四階段論,2歲左右的兒童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最大的特點是自我中心。也就是兒童在思考問題時總是以自己的角度爲出發點,不能採取別人的觀點,不去注意別人的意圖,不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同樣不能按事物本身的規律和特點去看問題。所以儘管你講了很多道理,其實都是對牛彈琴。

二、案例分析和策略

那在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爲時,我們該怎麼辦呢?以下從三個案例分析,提出一些辦法和策略:

搶玩具

案例

去遊樂場玩,有個小姑娘在玩廚房玩具。嘟嘟也走過去坐下,拿起玩具開始玩,小姑娘不樂意了,想把嘟嘟手裏的玩具拿走,嘟嘟衝小姑娘學老虎叫,這是他表達自己想嚇唬別人的一種方式。小姑娘有點害怕,站起來要走,嘟嘟看她拿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也爬起來,站到小姑娘面前伸手攔住小姑娘,嘴裏叫着“紅燈”。這是嘟嘟表達自己想要別人停止做他不喜歡的事情的一種方式,小姑娘被徹底惹哭。

行爲解析

2歲左右的寶寶,玩得更多的是平行遊戲,他們喜歡自己玩自己的,像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點,他們在熟悉以後會相互觀察或者模仿。2歲後的寶寶同夥伴的交往會越來越多,但他們是對玩具或其他物體感興趣,而不是對同伴感興趣,所以這個階段還是以物體爲中介的同伴交往關係,最容易發生爭搶玩具的現象。

實踐結果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第2張

以上的方法,都是在於暫時性的解決問題,但是並沒有提供給孩子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孩子也許暫時性的減少了行爲,但是因爲不知道正確的社交方式,所以還是繼續搶玩具。說教、訓斥等,也是一種強化,反而有可能會促進行爲。

那應該怎麼處理小寶寶之間的這種矛盾呢? 以下幾個方法親測有效:

1)不必太在意+轉移注意力

0-3歲的寶寶,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到很好的表達自己,很多表達是通過動作來實現的。比如發生了爭搶玩具的矛盾,一般情況下,可以不必太在意,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同時可以鍛鍊一下問題解決能力。如果矛盾升級,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三歲前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

2)語言引導

這個階段,孩子的社交剛剛開始,語言發展還不成熟,還不知道如何處理衝突和矛盾。這時候,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用語。對於經常搶別人玩具的孩子,可以教孩子學會請求:我們一起玩好嗎?我們交換一下玩具好嗎?對於經常被搶玩具的孩子,可以教孩子學會拒絕:不要搶,我還在玩,我不玩了再給你玩。

3)交換玩具

這個階段,孩子的物權意識還沒有形成,會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他交換玩具,告訴他玩具是別人的,如果想玩的話,就要交換。因爲每個孩子的玩具都不一樣,交換在一般情況下還是很有效的。

4)正面強化

對於孩子好的表現,我們要給予正面強化,比如孩子和別人交換了玩具,可以跟寶寶說:“寶寶今天做的很好,和小朋友交換了玩具,你們兩個都很開心,下次想玩別人的玩具,自己去交換,好嗎?”(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對於孩子好的行爲給予強化,就會促進好的行爲。)

打人

案例

有一次小J在和小雨玩耍,小J手裏拿着扇子,過去就在小雨頭上拍了兩下,小雨立馬哇哇大哭。(2歲3個月)

奇奇一歲多的時候喜歡打人,打人有兩種情況:1、大人的行爲不符合他的期望 2、他做錯事(可能沮喪或者害怕)或者看大人生氣了。

行爲解析

從嬰兒後期開始,所有兒童都會偶爾表現出攻擊行爲。最常見的是工具性攻擊,兒童用這種攻擊得到想要的物品、好處或空間,爲了得到這些東西,他們推搡、喊叫或擊打妨礙他的人。兩歲左右的兒童,多數打人情況都屬於工具性攻擊,是沒有敵意的,只是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攻擊的行爲讓阻礙他的人讓開。

幼兒之間偶爾的攻擊性行爲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一些兒童,攻擊性行爲一直延續下午,導致了很嚴重的行爲問題。根據班杜拉的替代學習理論,兒童可以通過模仿來學習。在一個有攻擊性行爲的家庭中,兒童更容易模仿家人的攻擊性行爲。研究表明:比起傳統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那些家長愛批評、好懲罰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間更容易在言語或身體上互相攻擊,導致學齡早期不善於控制衝動和反社會行爲。所以,父母的言行和家庭氛圍,兒對於兒童的攻擊性行爲,有很大的影響。

有研究者回顧了數千項研究發現,電視暴力增加了敵意性思維和情感及言語和身體攻擊行爲的可能性。觀看暴力錄像和玩暴力電腦遊戲具有同樣的效果。而且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觀看暴力電視的時間,可以預測成年期的攻擊行爲。所以,網絡和信息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請不要把電視和IPAD、手機,當成哄娃神器,殊不知,孩子的心靈也許正在遭受着侵蝕。如何挑選合適的電視節目和電腦遊戲,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

實踐結果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第3張

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寶寶打人的行爲呢?

1)忽視

每次娃打我,我都儘量繼續做正在進行的事情,態度也沒有任何變化,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如果娃打我使我不能繼續正在進行的事情,我就走開去拿點東西,或者做其他事情。這一次,反覆和姥姥奶奶爸爸強調不理他,並及時給指導和示範。三天之內小朋友打人的情況就大幅減少了,一週就不打人了。

總結:一歲多的時候,打人是無意識的,也許興奮了也會在打人身上拍打,想引起大人注意也會使用打人的方式。案例中的打人就是想要引起大人注意,當大人說教或者轉移注意力、訓斥、威脅時,他的目的就達到了,他並未關注大人的反應,關注的是通過打人成功引起了大人的注意,從而強化了行爲。當打人時,採用忽視的方法,他的目的達不到了,也就弱化了打人的行爲。

2) 換位體驗+正向引導

小J打人之後,我先安撫了小雨。然後抱起小J,在他頭上也輕輕拍了兩下,我問他:“媽媽用扇子拍你,你開心嗎?”他說“我很不開心。”“那你剛纔在小雨頭上拍了兩下,小雨開心嗎?”“不開心”“我們先去跟小雨道歉吧!”“小雨,對不起!”“媽媽知道你拍她,是因爲你很喜歡她,是想跟她玩,是那下次你想表達你喜歡她,你可以去牽牽她的手,好嗎?”“好啊!”

總結:兩歲多的同伴攻擊性行爲,多是工具性攻擊或者是由於語言表達有限,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社交。

發脾氣

案例

晚餐時,奇奇用手抓桌子上所有的菜,抓起來不是放進嘴裏吃,而是抓着玩,我和愛人馬上禁止他這種行爲,奇奇開始嚎啕大哭,見我和爸爸都不理他,他朝向姥姥更大聲的哭。

嘟嘟最近喜歡看豬豬俠,經常嘴裏唸叨着“超級飛俠,變變變”,也經常拿着豬豬俠的玩具玩。昨天晚上洗完澡,嘟嘟要求看電視,說好看兩集,答應了。但是兩集看完爸爸要關電視的時候,嘟嘟哭了,嘴裏一直唸叨,還要看一集,還要看一集。爸爸說之前約定好的,已經看完了,只能明天再看了,嘟嘟還是繼續哭。

MX和媽媽一起去超市,她想吃冰激凌,等在冰激凌冷櫃前不走,於是媽媽給她拿了一個冰激凌,然後走到飲品專櫃前,看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啵啵了,問媽媽,我還要一個啵啵樂,媽媽說啵啵樂和冰激凌只能要一個,你自己選吧,如果要啵啵樂,媽媽會把冰激凌放回去。於是她開始大哭,嘴裏說着我都要,我都要。

行爲解析

兩歲左右的寶寶,因爲自我意識的爆發,有點唯我獨尊的感覺,一旦別人不滿足他的要求,或者受到了挫折,就會發脾氣或者哭鬧。有些家長尤其是老人完全見不得孩子哭鬧,只要一哭就所有條件都滿足,比如給看動畫片、給吃糖等等,無論如何只要不哭就好。可是,這種做法,只治標不治本,會導致孩子脾氣越來越大,越來越難管,那究竟該怎麼辦呢?

實踐結果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怎麼引導 第4張

發脾氣的情況有很多,如狀態不好,想睡覺,這時安撫最有效;如已經講好了規則,看幾集動畫片,要求繼續看時,轉移注意力有效;用哭來作爲一種威脅手段,忽視有效;還有一種情況,寶寶的意願沒有得到滿足,公共場所大哭大鬧,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1) 接納(抱抱)

情緒是我們身體的自然反應,有正面和負面之分,但是沒有好壞之分。作爲父母,我們首先要接納孩子的不同情緒。當孩子有情緒時,給孩子一個愛的抱抱,就是對孩子情緒最好的接納。如果是在公共場所,寶寶大聲哭鬧,可以把寶寶抱到一個安靜的角落,一方面不打擾別人,一方面可以有利於安撫情緒。

2)共情(幫助孩子說出感受)

這個階段,孩子的語言能力有限,還不能很好地表達情緒,大多數情況下,發脾氣的原因都是“你們不懂我”。可以問問孩子:“寶貝,你爲什麼要兩個呢?”寶寶說:“因爲上次爸爸給我買了啵啵樂和冰激凌。”媽媽:“原來是這樣哦,媽媽知道你爲什麼生氣了。上次爸爸給你買兩個是因爲果果姐姐來,要讓果果姐姐選一種,所以買了兩種,這次你是一個人,所以只能選一個。”

3)引導(幫助孩子提出解決辦法)

任何情緒之後,孩子都希望知道我的需求是不是可以得到滿足呢?所以幫助孩子提出一個解決辦法,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如果你這次更想吃冰激凌,那下一次媽媽帶你來超市,我們可以選擇啵啵樂好不好?而且這次媽媽還給你買了你最喜歡吃的小熊餅乾。”寶寶很愉快地接受了建議。

4)覆盤(幫助孩子認識情緒)

我們經常會聽到,要培養孩子的情商,那情商是什麼嗎?

情商其實指的是情緒的商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自身的情緒;第二是能夠妥善地管理自己的情緒;第三就是可以自我激勵;第四就是可以認知他人的情緒。情商是人際交往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情商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首先培養的就是認識自身的情緒。

情緒不只有正面情緒,對於負面情緒的體驗和認知,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負面情緒並不可怕,教給孩子如何面對負面情緒纔是最重要的。任何一次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都是一次培養情商的好機會。從超市出來,可以跟寶寶把剛纔的事情覆盤一次,“剛纔在超市,你想買兩個,而媽媽只讓你買一個,所以你哭了,你是感到生氣嗎?”“下次你生氣了,你不哭,你告訴媽媽你想幹什麼,媽媽就知道了,咱們一起商量,好不好?”

三、打怪升級,一路同行

從兒童心理髮展的角度來說,這個階段寶寶表現出來的種種叛逆行爲其實是寶寶成長的一種表現。這個階段裏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甦醒,開始想要自己的獨立,開始發現自己可以做選擇,可以影響別人的情緒,可以不再做一個言聽計從的小寶貝,於是,他/她會開始表達,會嘗試挑戰別人的權威、測試自己能力的邊界。

而我們家長能做的,是用足夠的愛和耐心去觀察孩子,讓孩子的能量找到適當的途徑進行發泄。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通過遊戲活動等教會孩子表達自己需求的語言;理解並尊重孩子的行爲表現,分析其行爲表現的原因;使用轉移注意力、表揚等方法引導孩子;各方合作(家庭成員、老師)共同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讓孩子把握好“三不”原則:

1) 不要讓自己處於危險之中

2) 不要讓他人處於危險之中

3) 不要成爲“家庭小霸王”,即學會尊重他人及其財產

寶貝,讓我們一起成長,愛你!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隨着大家對育兒越來越重視,網絡上各種各樣育兒的文章造成很多父母特別焦慮。孩子一點點的小問題,就被放大,可回顧我們的成長曆程,我們是不是也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呢?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歸根到底,養育孩子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孩子最終是要獨立的,每一次的叛逆都是一次獨立性的成長。無論是“兩歲反抗期”還是青春期,都是孩子要成爲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必經階段,是孩子成長的內在需求。所以,作爲父母,我們要接納孩子的叛逆表現,換個角度,你會發現,他的調皮,他的叛逆,他的無理取鬧,其實都是另外一種方式的成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