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你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是怎麼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都至關重要,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前幾天,我帶兒子小樹去商場玩,路過一家玩具店的時候,遇到了一對母女。

小女孩大概五六歲的樣子,用力拖着媽媽的手,眼睛一直盯着牆上掛着的一個公主娃娃,對媽媽小聲說着:“我想要一個,就買一個。”

媽媽有些不耐煩地說:“買買買,你一出門就知道買東西,你知道咱們家多窮嗎,看人家有什麼你就要什麼,咱跟人家比不起你知道嗎?”

小女孩的眼睛一下子就黯淡了下去,小手也垂了下來,像是犯了什麼錯誤似的,任由媽媽把她拉走了。

之後,小女孩還戀戀不捨地回頭看了娃娃一眼,這個眼神有些刺痛了我。

在我小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個很乖的孩子,印象中,幾乎不太會向父母索要玩具一類的東西。很多時候,自己如果有需求,也只是跟父母提一提,如果父母不肯買,也不會去堅持。

記憶中比較深刻的一次是,我身邊的小夥伴們都有了一個可以套在腳上的、帶球的玩具,要2塊5毛錢,對於我小時候的物價來說不算便宜,但我實在太想擁有一個了。

我求了媽媽很多次,但媽媽都不肯買給我,並且說了很多話來搪塞我。大約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變得非常懂事,很少去提出自己的需求。

而我從小到大,和媽媽一起去逛街,媽媽經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都是:“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每次跟着媽媽去逛街,都是低着頭在後面走着,特別希望這個過程能夠早點結束。

在讀初三的時候,我因爲讀書成績不太好,心裏充滿了負罪感,覺得對不起父母花的錢供我讀書,曾經一度想要輟學回家,幫着家裏減輕負擔。

而事實上,我後來才知道,我們家的收入水平在我身邊的朋友們當中,算得上是可以的,父母不僅供我和姐姐讀完了大學,而且還富有盈餘。

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我能夠理解父母賺錢辛苦,總希望孩子能夠勤儉節約。而且,他們從小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對於金錢總是過於精打細算,充滿了對生活的不安全感。也正是如此,才保障了我的人生的平實順遂。

但不得不說,媽媽灌輸給我的金錢觀念,在我的人生當中,有着很多負面的影響。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非常的自卑,面對家境優越的同學,我都會避而遠之,很少主動去交朋友。

還有就是喜歡買一些其實並沒有用的特價商品,見到一些裝修高檔的店鋪不敢進去。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對生活的預期非常低,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不敢去期待一份較高薪酬的工作,後來每次談薪酬的時候也總是缺乏自信。

而在很多機遇面前,我也總是會有過多的猶豫,在潛意識中覺得那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

父母給孩子灌輸這種“貧窮”的理念,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夠勤儉節約,上進努力。但事實上,這種匱乏和沉重感,卻成爲了束縛孩子發展的枷鎖。

也有很多孩子,因爲小時候物質的匱乏,在長大之後,不計代價的瘋狂追求物質的滿足。但在得到之後,卻仍然覺得內心的空洞無法滿足,變得物慾難填,不管擁有了什麼卻都感受不到快樂。

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第2張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以及自我實現五類,並依次呈金字塔形排列。

只有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孩子纔會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而事實上,孩子精神需求的層次越高,他也將擁有更強的人生幸福感

如果孩子總是受困於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對物質敏感而充滿匱乏感,那麼他們會很難發展出較高層次的需求,遭受精神上困頓折磨。

父母的哭窮,打擊的是孩子的慾望,但間接摧殘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流動的生命活力,甚至於同情心和責任感。金錢不再成爲服務於孩子生活質量的工具,而更容易成爲操縱孩子人生的魔鬼。

那麼,是否孩子的內心滿足,一定需要強大的物質基礎呢,其實也未必盡然。

我們總能夠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體驗到順暢滿足的快樂感。

即使是我們無法滿足的需求、或者不願意去滿足的需求,也大可以誠實地告訴孩子“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捨不得花這筆錢。”

心理學家李雪說:父母無論貧富,都可以向孩子傳遞一個信念,即——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那麼孩子未來自然會物質豐盛,而且不執着於奢靡。

孩子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種重要的生命能量。一個人是否能夠綻放自己的人生光彩,往往取決於不斷衍生出的需求慾望,以及爲了實現它們而不斷向理想靠近的過程。

孩子伸手向家長要錢,家長的這種做法毀了孩子的一生! 第3張

在我的兒子小樹成長的過程中,我儘可能地不去爲他製造金錢方面的沉重感。

對於可以輕鬆滿足他的事物,一般都會直接滿足他;而不能夠滿足的,也會告訴他:“媽媽知道你想要這個了,它很好,你很喜歡,只是我暫時還不能滿足你。”

我出門上班的時候,小樹會戀戀不捨。有時候,小樹奶奶會對小樹說:“媽媽要出去工作,要去賺錢,賺錢才能給小樹買好吃的。”

爲此,我也曾和婆婆談過,不要讓孩子感受到賺錢是工作的唯一目的,而他一切的物質享受都是建立在與媽媽分離的代價之上的。

也曾經認真地告訴過小樹,媽媽去工作,是因爲媽媽喜歡自己的工作,媽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在我們不斷爭論高價的學區房值不值得購買的時候,在我們討論名校畢業和非名校畢業的差別時,我們的焦慮更多的是集中在孩子在未來能否獲得自立的能力,賺到更多的錢。

可是,我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夠享受自己的工作過程,能夠不斷探索和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完成自我實現的終極需求。

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當孩子能夠依循自己的天賦與興趣,找到自我實現的人生意義,那麼他周圍的一切都將自然繁茂,無論是財富、家庭,還是人際關係,都將呈現出更美好的狀態。

每一個孩子,都帶着隱形的翅膀,他們的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切不要讓貧窮的思維,成爲了限制孩子一生的魔咒。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