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美國教育部研究了幾萬名孩子,證明這件事比逼他學習還重要!

美國教育部研究了幾萬名孩子,證明這件事比逼他學習還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 01 -

之前有個同事,給四歲的兒子報英語班,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說,你怎麼才讓孩子來學。

他探頭看看教室裏的孩子們,的確好些看起來比他兒子要小。同事很焦慮,早教班報得就比別人晚,國學啓蒙也比別人晚,現在英語也晚,步步都沒趕不上,感覺有點對不起兒子。

好友,孩子上小學,這個暑假,她給孩子報了五六個學習班,班太多了,怕記混了時間,耽誤了孩子上課,她排了個時間表,精確到了分鐘。

好友兩口子的生活孩子就是軸心,一家人都圍着轉。補習班、特長班、科學課輪番上陣,偶爾閒下來還要帶孩子去博物館、圖書館去長見識。偶然聽說哪裏有個老師不錯,用盡辦法,也要讓兒子投到老師名下試試。總之,就是別人學的咱們也得學,咱不能落後,因爲說不定哪點沒學到,就輸了將來。

很好奇,孩子去學習了,她那段時間幹什麼呀?

答曰:逛逛街、玩玩手機、刷刷劇唄,無聊得很。

建議她,可以趁這點時間學點什麼啊,要知道她中級職稱還沒考下來呢,整個部門除了她基本沒誰還用初級職稱應對專業考評了。

學什麼學啊,我都這個年紀,考什麼證也沒用了。只要孩子有出自息了,我熬出來了。

什麼年紀,他們兩口子剛剛35+的年歲,好嗎?也算是職場的黃金年齡吧。但印象裏自打工作成家,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他們就“知足”得很,彷彿人生自此“圓滿”,每天上班下班,“慢慢混吧”成了口頭禪。

那點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稍稍有些懈怠,兩個人馬上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 “孩子,爸媽沒本事,你要靠自己”,有時還要跟上一句“以後我們也要靠你了”。不知道,當孩子知道自己肩負着改變兩代人命運的重任時,有沒有覺得壓力山大。

有時她會訴苦說,她也不想孩子這麼累啊,但現在競爭殘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不得不逼孩子。

其實我一直很反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因爲這本來就是個僞命題。而且,如果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的話,那麼孩子的起跑線從來都是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家長自己要贏過其它家長才行啊。

美國教育部研究了幾萬名孩子,證明這件事比逼他學習還重要!

- 02 -

美國教育部ECLS(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在全美隨機挑選兩萬多個孩子,記錄他們從幼兒園到五年級的學業成績,並蒐集孩子們的各種資料,比如種族、性別、家庭結構、家長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等,以及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多種數據,最終得出了與孩子成績相關和無關的8個因素。

8個與孩子學習成績有強烈相關的因素:

父母教育程度高(正相關)

父母社會經濟地位高(正相關)

母親在生育孩子時已超過30歲(正相關)

孩子出生體重低(負相關)

父母在家講英語(正相關)

孩子是收養的(負相關)

父母參加PTA家長教師聯合會(正相關)

孩子家裏有很多書(正相關)

8個因素和孩子成績完全沒有關係因素:

孩子家庭完整,非單身父母

父母最近搬去一個比較好的街區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前是全職媽媽

孩子上Head Start(低收入家庭服務學校)

孩子經常捱打

孩子經常看電視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閱讀

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和圖書館

需要說明一下:

一是“父母在家講英語”如或換到中國大約等同於“父母在家講普通話”吧。

二是“母親在生育孩子時已超過30歲”指的母親在生育第一胎的時候超過30歲。

三是“家裏有很多書”指的是藏書,教輔教材不算。

這項研究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就是,“父母教育程度”和“社會經濟地位”對孩子成績起決定性作用,強烈正相關。通俗地講,你是什麼樣的人,很大程度上,你的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

扎心吧,再給你個打擊。那位“說話耿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還記得嗎,這位外交官的兒子在採訪中坦言,自己身處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能享受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而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裏又好又厲害的。

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能力出色、積極上進、家境殷實的朋友同事的孩子,多數都成績不錯。

國內如此,國外也不例個,父母的層次一樣影響着孩子的起點。蓋茨的書不會告訴你他母親是IBM 董事,是她給兒子促成了第一單大生意。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他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其實,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古人幾千年就告訴我們了,《後漢書·第五倫傳》中說:“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論。”這句話後來變爲一個成語:言傳身教。

美國教育部研究了幾萬名孩子,證明這件事比逼他學習還重要! 第2張

- 03 -

古今中外,都是這個道理,家長才是決定孩子未來的最重要因素,害怕孩子輸,我們自己就要先嬴。

在先天上,孩子的智商、情商、身體素質這些因素很大一部分源父母的基因,在孩子還在子宮的時候有一些東西就已經決定了。所以當孩子表現笨拙時,也不要再責怪人家,因爲可能是我們的基因拖累了人家啊。

那麼我們只能認命嗎?當然不!還是有後天努力可以彌補的啊,但不是教育孩子努力,而是家長言傳身教以身作責,讓孩子能在耳濡目染之下獲得好的習慣、性格與自我管理能力。

可以想像,一位手不釋卷的家長,很容易做到監督孩子看書,因爲他自己也要看書。而每天刷手機打麻將混日子、已經放棄了自我奮鬥的人,想督促孩子努力時,怎麼跟孩子描述“上進心”是圓的還是扁的呢?

以現在的教育制度,“父母教育程度”一般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定格,也不要氣餒,我們還可以在“社會經濟地位”這一項上尋求突破了,爲他積累更多的財富,幫他走得更遠。

有研究表明,父輩通過能力獲得的經濟、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網絡等等會一直影響孩子,影響他們在教育、就業、職場等競爭中的排序。家庭背景越好,其子女畢業時的工作落實率和起薪額越高。

正值畢業季,耳邊總流傳着一些八卦,某某進了知名公司,大家會心照不宣地提及他爹是另外一個企業的高管啊,進名企還不是一個招呼的事;

誰的導師給他寫了推薦信去國外讀博了,大家會假裝想起好像他的媽媽是那位導師的師妹,推薦信也是說句話的事……然後鄙疑這些人拼爹拼媽,再用“寒門再難出貴子”“社會階層固化”來安慰自己那顆受傷的玻璃心。

拼爹拼媽可恥嗎?其實,再往前想想,可能在十幾年二十幾年前,大家的差別並不大,都是剛剛走出校門進入社會,曾經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因爲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有人努力向前,有人原地踏步,於是大家的距離開始慢慢地拉開。不用往遠處看,看看大學的那些同學就有多少故事啊。

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未來,向上流動,逼孩子努力當然沒有錯,但在自我奮鬥與逼孩子努力之間,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作榜樣去拼搏奮鬥,有什麼權利去要求孩子這麼做呢?

如果人生真的有一條起跑線,那麼每個孩子的起點就是父母的肩膀。但是起跑線上領先幾步,並不能高枕無憂;任何時候鬆懈了,都有可能退步。作爲父母,如果想幫助他在人生的馬拉松裏勝出,能做的就是執着地提升自己,做一位勤奮好學、不斷成長的父母,既爲孩子,也爲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