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騎鯨之旅》:共讀案例

《騎鯨之旅》:共讀案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媽媽要進行親子共讀的話,那麼要讀些什麼書目呢?應該怎麼讀呢?下面來看看作者的共讀案例吧,希望對你和你孩子有一定的幫助!

《騎鯨之旅》:共讀案例

  《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

作者:(美)湯米·狄波拉 文/圖

譯者:孫晴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我一直認爲,應該和孩子談論兩件事:無常和父輩。

我們共同生活在不斷流逝、不斷失去的人生中。孩子和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在不同時空裏奮力而孤獨地愛着對方。這就是世代。無論孩子多小,他都有權利知道:這個世界容易時移世易、容易滄海桑田,但雖然肉身易逝,卻依然有什麼永不蹉跎。

《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給了像我這樣軟弱的父母訴說這一真相的勇氣。

在共讀這本書時,我第一次嘗試和二十二個月的米尼談到死。雖然心裏打着鼓,但我還是選擇直接使用“死亡”“去世”這樣的詞,看着他的眼睛,而不隱晦吞吐。

在這本書裏,幼小的湯米總喜歡和九十四歲的曾外婆一起“綁”在椅子上,吃着針線盒裏的糖果,一邊聊天,一邊度過一個下午的時光。後來,曾外婆去世了,湯米知道她再也不會回來了。媽媽卻說:“每當你想起她,她會回到你記憶裏”,“你看到的流星,都是她給你的親吻”。

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天,我們家保姆唐阿姨的媽媽去世了,她請假回了老家。那天傍晚,我和米尼手拉手散步時談起這事。我問他:“米尼,老奶奶死後會怎麼樣呢?”他想了想。我等着他。

我以爲他會按書上的邏輯回答我:“人死後會變成流星。”但他慢條斯理地回答:“死,就沒有糖吃了。”

這是個意外的答案。我隨手記在自己的微博裏。在美國進修臨終心理關懷的朋友看了後,和自己的導師談及此事。據說,她導師認爲未滿兩歲的孩子給出這樣的答案很RARE,因爲他們難以把“死亡”和“不存在”“沒有”聯繫在一起。

和朋友談完話的那個晚上,米尼睡覺後,我獨自坐在沉沉黑夜中回憶這本書,突然意識到,自己也缺乏承認“不存在”的勇氣。我們說起死,寧可接受變成流星、變成蝴蝶,甚至變成厲鬼的結局,也無法理解徹底的空性。

直視空無,需要最勇猛的智慧。

  《第五個》

作者:(德)恩斯特·楊德爾 文 (德)諾爾曼·榮格 圖

譯者:三禾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在我害怕的時候,我最反感別人對我說:“不許怕!”“這根本沒什麼好怕的!”我會不可抑制地感到更害怕,且在害怕的情緒中倍感孤單。

大多數人也和我一樣吧。因此,那些能說服大衆克服和超越恐懼的人/物顯得很有力量。對嬰幼兒來說,《第五個》也是這樣一本“有力量”的繪本。

一羣小玩具在黑漆漆透着燈光的小屋子前列隊坐着,一隻輪着一隻走進小屋去——再走出來,斷了鼻子的小木偶排在最後,懷着越來越忐忑和孤獨的心情,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運。對孩子而言,這樣的故事不啻於爲他們量身訂製的“懸疑大片”了吧。

小屋子裏究竟有什麼?小木偶的命運會怎樣?當繪本翻到最後一頁,圖畫視角像鏡頭一樣有了偏移,我們順着小木偶的目光,看到小屋子裏站着一位笑眯眯的、爲玩具們療傷的大夫,一切才恍然大悟。

孩子們向來以感性爲主導認識世界。在他們心中,疾病的痛苦比起在陌生又冰冷的醫院接受各種莫測的診斷所帶來的痛苦,要小得多吧。不,不僅是看病,所有陌生、無法自主的命運,都是柔弱的孩子們心中最大的恐怖。

這本書的魔法,不在於鼓勵孩子“不要害怕”,而僅僅是向孩子描繪“你害怕的是什麼”。然而,對孩子而言,千百次描繪“害怕”本身,已使“害怕”顯得不那麼陌生、不那麼超乎想象。這是最大的寬慰和加持。

米尼和許多孩子一樣,一遍一遍沉着臉、緊握着我的手、提心吊膽地看這本繪本,直到最後一頁,驟然放下心來,仰頭衝我笑起來。

真好。孩子需要你直言相告,以接受這個世界最難以忍受的那一部分。

 《臉,臉,各種各樣的臉》

作者:(日)柳原良平 文/圖

譯者:小林 小熊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幼幼成長圖畫書”系列對於0—2歲(尤其是一歲半之前)的嬰幼兒來說,是非常安全且卓越的推薦。之所以說“安全”,是因爲它所涵蓋的話題,如:吃喝、穿戴、和媽媽親吻、人的表情、月亮、交通工具……是所有嬰幼兒都關心的“熱點話題”。不論性別、興趣偏好,大部分一歲左右的嬰幼兒都會被這套書吸引的。我經常想象,要是週歲嬰兒們能舉辦一個“我們熱推圖書TOP10”排名活動,“幼幼成長圖畫書”系列中必有圖書上榜。

米尼滿月時,一位涉獵兒童心理研究的朋友送來“幼幼成長圖畫書”系列第一輯,並跟我們說:“空閒的時候可以讓他看看,他能看懂的。”“好啊。”我虛應着,把書丟在一邊。作爲一個百事待舉的新媽媽,和一個兩個月大的新生兒共讀,是可以排在“每天我必須做的事”一百名以外的了。

在米尼兩個多月時,有一天我無聊,便把這套書搬出來,一本一本翻開,並饒有趣味地探究他的表情。《臉,臉,各種各樣的臉》顯然是最能吸引他注意力的書。

當時,米尼正在“學”一種技能,每家每戶襁褓之中的嬰兒都學過,就是效仿撫弄他的大人,把舌頭頂在上顎,發出清脆的“嗒”聲。我們倆常玩這樣的遊戲,樂此不疲。看這本書時,兩個多月的嬰兒已經會把視線聚焦在書頁上,停一段時間——等他覺得自己看夠這頁時,他會把舌頭頂在上顎,發出“嗒”的聲音。我就翻開下一頁,再等着。

就這樣,我們看完一整本書。

米尼在看書時發出“嗒、嗒、嗒”的聲音,是在呼喚我嗎?米尼是否意識到當時所見,和之前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有所不同?初次共讀時發生的這些事究竟是純粹巧合,是母親一廂情願的臆想,還是符合嬰兒喜好的行爲指向?我不知道,也永遠不可能知道了。

不過,事隔兩年後,在許多親子共讀的交流場合中我得知,確實有許多小月齡的嬰兒在共讀《臉,臉,各種各樣的臉》時產生過不同的呼應。柳原良平使用大色塊的繪圖方式吸引着他們。

不,不,不僅如此。哪怕同樣是大色塊的圖片,他們心裏也在爲媽媽沒有拿來野心勃勃卻強人所難的色卡、認物圖,而是拿來真正的書本而雀躍吧!

閱讀第一次來到他們眼前時,並不是擺出“孩子!你該學習了!”的嘴臉,而是平和地對他們講述世界。這是最值得慶幸的事。

直到今天,我依然記得第一次打開《臉,臉,各種各樣的臉》時,房間裏灑滿的初冬陽光,記得米尼脣齒之間的“嗒嗒”作響。我永遠感激那位送米尼書,並堅信襁褓中的他已經足以與之共談世界的朋友。

送孩子書,在他面前打開書,都是巨大的功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