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情緒消極怎麼辦

孩子情緒消極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讓孩子走出消極情緒的困擾?1個方法,2個步驟,讓他積極起來。比如:同學的嘲笑、老師的批評,很多孩子的痛苦都來源於身邊人的否定。

孩子情緒消極怎麼辦


但細問後,就會發現嘲笑他的同學,就那個1-2個;老師的批評也就那麼有限的幾次,

與此相對,大部分同學都很友善,老師在大部分時間裏,也是鼓勵爲主。

可就是這1-2個人,1-2句話,卻總能讓孩子不開心、煩躁、自我否定……

其實,非但孩子有這樣的狀況,大人也有。

比如:一個開網店的店主,收到上百個好評,但只要有一個差評,他就會很難過,一天心情都不好,甚至更長時間。

心理學裏,把這稱作“自動消極思維”:

凡事都往壞處想

特別容易接收負面信息

一旦進入消極思維,便很難走出

那麼,爲什麼人總是不由自主地關注負評呢?

消極思維是一種本能思維,存在於人類的基因中。

遠古人類就是憑藉着消極思維,在平靜中發現問題,才能第一時間規避危險。

人類能繁衍、發展,可以說都離不開消極思維。

因此,久而久之,它就成了人的習慣思維。

人類天生就悲觀。大人孩子都一樣。

但現在,人們逐漸意識到,消極思維已經不再適合現代人的生活了,

所以,很多人開始積極調整自己的想法。

雖然難免還是會有自動消極想法出現,

比如:親人到點還沒回家,電話也聯繫不上,家裏人就會胡思亂想,而且想的內容,往往是發生了什麼糟糕事。

但基本上這些消極想法不會干擾自己的日常生活。

而那些沒有調整過來的人,特別是孩子,就容易活得很累。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呢?

如果僅僅告訴他們,別看壞的一面,要多看好的一面,

這好像是在說:這句話是真的,但你別當真。

那是沒用的!

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是:直面消極想法。

在給出化解習慣性消極思維的方法之前,

先來看個例子:

王菲有兩個女兒,其中大女兒竇靖童已經成年,並進入娛樂圈。

在竇靖童剛進入娛樂圈時,追求標新立異的她有過很多奇怪的服裝搭配和髮型。

有人說很酷,也有人說很醜,

香港有位知名造型師,曾點名竇靖童,稱她的造型太失敗,特別是髮型,簡直醜出天際。

於是有好事的香港記者把造型師的言論告訴王菲,並問王菲怎麼看?

王菲聽完就說了一句話:

“他說難看就難看了?”

就這一句反問,輕鬆化解了關於女兒造型的所有質疑。

試想,如果王菲說:“我只關注說我女兒好看的。”

是不是感覺在自欺欺人,在迴避,而不是解決問題。

由這個例子做引申,

當面對一些負向反饋,

或者自己腦海中出現一些消極思維,

導致情緒低落、悲傷、緊張、甚至瘋狂時,

最佳辦法就是:質疑法。

一,發現消極思維

消極思維,通常會非常順理成章地侵佔頭腦,

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等發現時,往往已經造成了一定的情緒困擾。

曾有一個12歲的孩子浩,在諮詢室裏說了這麼一件事。

進入初中後,有次他在走廊上遇到一個同學,這個同學和他小學同校但不同班,在新的初中環境中,能遇到小學同學,浩是很開心的。

於是他主動向那個小學同學微笑,期待能和他交上朋友。

但那個小學同學卻沒有任何反應就走過去了。

於是,浩開始了他的一連串消極思維:他不喜歡我;可能還討厭我;我以前說不定得罪過他;他肯定會跟他的同學說我壞話……。

雖然這件事才發生了2周,但這些消極思維已經緊緊地裹挾住了浩,讓他越來越不開心、鬱悶。

他告訴我之後,我問他:“孤證不成立,除了走廊上對方沒理你,你還有其他證據說明他討厭你嗎?”

浩想了很久,說沒有。

這次討論後,浩慢慢放下了這件事。

第二次再來諮詢時,他告訴我,他看到那個同學戴了副眼鏡,雖然他們還是沒說上話,但他想:之前沒打招呼,估計是他沒戴眼鏡,看不清吧。

此時,浩就把消極思維轉變成了積極思維。

尋找合理化的證據,讓自己不再陷入胡思亂想中。

但試想這件事若已發生了2年,浩就不會這麼快調整過來。

所以,及時發現自己的消極思維,把問題扼殺在萌芽中,是非常重要的。

消極思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阻礙發展。

比如:阻礙人際關係發展、阻礙身體健康發展、阻礙知識學習發展。

二,如何“質疑”?

發現了消極情緒,如何自我“質疑”呢?

質疑能力的培養,早期需要刻意訓練。

方法如下:

把消極的想法寫下來

你可能是先發現自己有某種負面情緒,

或者發現自己對某方面拖延嚴重,

所有這些“問題”,背後往往就是消極思維在作祟,

順着這些外顯的表現,進一步思考:

這些情緒、行爲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將這些想法寫下來,第一步就完成了。

在這個書寫的過程中,你會慢慢將這件事梳理,讓它更符合邏輯,

而理性腦一旦啓動,情緒腦就會靠邊站,

人就會冷靜下來,消極的想法會大大減弱。

真誠地問自己:事實確實如此嗎?

現在看着你寫的這張消極思維的紙,

深呼吸三次,

然後真誠地問自己:事實確實如此嗎?

寫過《說話之道》,出過《情商課程》的臺灣著名主持人蔡康永,他曾分析自己是如何管控情緒的,提到:人要和自己槓,這樣活得更有意思,也更容易獲得平和的心態。

他進一步解釋說:人的很多想法不一定合理,但可悲的是,人們對此毫無察覺,並且深信不疑。這等於是自己給自己造成了很多困擾。

所以,他給年輕人的建議就是:如果你學着和自己擡槓,將一些“順理成章”的想法後面加上“是這樣嗎?”,或許你會有很多不一樣的收穫。

“槓”就是質疑,

很多知名人士,他們都有質疑自己習慣性思維的習慣,

前面我們說過,人類的習慣性思維往往是消極的,

所以,質疑習慣性思維就是脫離消極思維的最佳辦法。

三,幾歲開始培養孩子“質疑”的能力呢?

人類的天性是悲觀的,

所以,“質疑悲觀”需要父母刻意培養孩子。

那麼幾歲開始培養比較好呢?

心理學家丹尼爾·亞蒙認爲:家長應該從孩子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訓練他們“質疑”的能力。

雖然在人口只有不到千萬,諾貝爾獎卻拿到手軟的以色列,

他們對孩子質疑能力的培養,在學齡前就已開始。

但目前比較普遍的看法是:

在孩子無法形成一定認知理念時,質疑自己的消極想法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帶給孩子更大的思維混亂。

不同的孩子,有他們天生氣質等各方面的差異,

家長可以在孩子進入小學後,逐步教給孩子“質疑”自己消極思維的方法。

有消極想法很正常,並不代表生性懦弱。

但不敢質疑這些想法,不敢和自己“槓”,就會將自己變得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受外界影響,最後被自己的畏懼所吞沒。

所以,質疑它,糾正它,挑戰消極觀念正是消滅它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