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想讓孩子性格好,1歲前爸媽千萬別做錯這件事!非常重要

想讓孩子性格好,1歲前爸媽千萬別做錯這件事!非常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家孩子善解人意嗎?很可能是你在他們1歲前做對了這件事;你家孩子總是無視他人?很可能是你在他們1歲前做錯了這件事。這件到底是啥事呢?

鄰居有一對兄妹,6歲的哥哥,4歲的妹妹,兄妹的媽媽說倆孩子性格各異。哥哥肆意妄爲、總會惹怒旁人,妹妹乖巧伶俐。

最典型的是這樣一件事:有一天妹妹從幼兒園回來,就認真地坐在餐桌前做手工,即使不會,妹妹也總是努力嘗試。沒多久,上小學的哥哥回家了,他撤下背後的書包甩在餐桌上,嚇了妹妹一跳。但妹妹沒再理會,繼續埋頭做手工。哥哥將腳上的鞋子踢到了飯桌上,拿了一杯水喝,將未喝完的水倒在了妹妹做手工的紙板上,引起妹妹的不滿。“媽媽,哥哥打擾我。”

想讓孩子性格好,1歲前爸媽千萬別做錯這件事!非常重要

媽媽責怪了幾句,命令哥哥進房間寫作業。哥哥磨磨蹭蹭地進去了,沒多久又跑出來,冷不防在妹妹的耳邊大叫,妹妹嚇得大哭,哥哥卻哈哈大笑,還說妹妹是膽小鬼。

這個哥哥到底怎麼了?爲什麼相同生活環境下,兩個孩子的性格如此不同?

日常生活中,總會見到那些5,6歲了甚至更大的仍舊完全無視他人的魯莽孩子。比如在別人睡覺時大吵大鬧,怎麼勸說也不聽;比如輕率地衝進別人的房間、未經允許就拿起別人的私人物品把玩;又比如無視先到先得,爲了玩遊樂設施把別的孩子推倒在地等等。3歲前,孩子們這樣的行爲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們還處在以自我爲中心的階段,但3歲後仍舊有這些行爲的,跟家庭的教育以及親子關係的質量有關。

雖然我們不能忽視基因給一個孩子天生帶來的性格影響,但後天往往是塑造孩子行爲的重要原因。無視他人的孩子,一定是爸媽或其他主要照顧者經常無視他們,或許從他們嬰兒時期開始,就已經遭受了這樣的“無情”待遇。

下面的情景,你或許並不陌生:

在冬日氣溫宜人的下午,一個寶寶從睡夢中醒來,他睜開雙眼,發現身邊沒有媽媽,他還不懂說話,但他會咿呀發出聲音。他努力地發出一個個沒有意義的“嗯、吶、哼、咯”的“語言”,遠遠地傳來媽媽的迴應:“哎,寶貝,媽媽在。”小嬰兒露出了微笑,他繼續積極地“說話”,沒多久媽媽來到他面前,他立即展露大大的笑臉,或許他還會揮舞雙手雙腿。如果媽媽把他抱起,他可能會興奮地跳。

想讓孩子性格好,1歲前爸媽千萬別做錯這件事!非常重要 第2張

又在一個溫暖的冬日下午,寶寶又一次從睡夢中醒來,在發現媽媽沒在時,他又“嗯呀”開始說話,但是媽媽這一次沒有迴應,也沒有出現在他面前,他有點失望,但他仍舊相信媽媽一定會像平時那樣出現,他提高“說話”聲音,結果媽媽也是毫無聲息。他開始感覺到焦慮,並嘗試提高音量用帶着哭腔的聲音“呼喚”媽媽仍舊沒有迴應。寶寶逐漸感到憤怒了,他聲嘶力竭地啼哭,哭得眼淚流到了耳邊、小臉通紅。

當第二種情景變得日常後,人們會發現寶寶會變得很安靜,不愛哭了,這是不好的徵兆。

澳大利亞育兒學者史蒂夫.比達爾夫認爲,寶寶在還未懂得說話前,他們是通過“咿呀”作聲跟人“交流”的,養育者是否會跟寶寶“交流”至關重要。因爲這是寶寶在確認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對自己的愛,也會幫助寶寶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更好地察覺他人的情感並與人共情。寶寶在渴望與養育者的“溝通”中,對對方的迴應時間很敏感,一旦超出他們的忍受時限,他們便會發怒啼哭。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在培養孩子今後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想讓孩子性格好,1歲前爸媽千萬別做錯這件事!非常重要 第3張

如果媽媽能及時迴應寶寶,以尊重的姿態跟寶寶“交流”(即附和他們的“咿呀”發聲),寶寶未來也會尊重他人,容易體會他人的情感,容易成爲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但如果媽媽始終忽視寶寶的“交流願望”,沒有及時做迴應,甚至在寶寶暴怒啼哭時也採用置之不理的態度,寶寶也會學到了不尊重、忽視以及冷漠。隨着年齡漸長,他們這樣的性情便慢慢展露出來,無視他人、缺乏同理心、冷漠自私的孩子,就是這樣養成的。

事實表明,文章開頭的哥哥和妹妹,正是在出生後,由於偶然的原因有了不同的生活遭遇。媽媽在生哥哥後,由於沒人幫忙照顧,媽媽一個人帶寶寶,又要做家務,有時還要做兼職,經常忽略了還是嬰兒時的哥哥;而當媽媽生了妹妹後,家庭經濟狀況好轉,孩子的姥姥也來幫忙,所以媽媽纔有精力全心照顧還是小嬰兒的妹妹。正因爲這一點小小的差別,就導致了倆孩子的性格如此天差地別!

所以,幼兒說勸媽媽們,當你計劃要生孩子後,最好安排好產後照顧寶寶的精力和時間,對他們的每一點小情感、小動作、“咿呀”作語及時做出迴應,以平靜快樂的心態對待寶寶的每一個瞬間,這樣養大的孩子性格纔會平靜而快樂。孩子的1歲只有一年,但是卻能影響深遠。然而有些母親雖然在孩子1歲前做到了積極迴應寶寶,但不排除她們在其他方面“污染”了孩子,導致孩子的性格糟糕。當然,孩子1歲後的親子關係也很重要,也不能忽視。

當孩子已經由於媽媽錯誤的養育導致了行爲莽撞、自私衝動,應該如何挽救?

首先,媽媽要理解孩子的負面行爲,“我知道你無聊/興奮……”;接着,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我不喜歡你這樣”;最後,讓他知道你對他的期望,比如,“我希望你能在房間寫作業,並且不要打擾妹妹”。

然而這樣做還不夠,因爲孩子已經養成習慣,想改掉不容易。當孩子再次出現魯莽行爲,爸媽可以配合其他教育方式,常見的比如“限時隔離”。舉個例子,當哥哥打攪了妹妹,打人可以讓哥哥站到牆角面壁10分鐘反思,隔離時間結束,讓哥哥說出自己的錯誤以及將要如何改正。如果孩子下次再犯,那再採取“限時隔離”,直至孩子的行爲改正爲止。不帶暴力的懲罰,在心理學上被認爲能對孩子的負面行爲產生糾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