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許多父母都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無論是帶孩子去商場、遊樂場,還是去醫院或幼兒園放學,他們時常會要求父母或老人給他買玩具。有些孩子不給買,可能就會哭鬧;而有些則會遵從父母的指令,雖然會不開心,但不會提過分要求。

這樣不同的情況,反映出兒童良知的發展,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差異。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良知既包括因做錯事感到情緒不適,又包括剋制再次犯錯的能力。在兒童能夠發展良知之前,他們需要內化道德標準。

良知取決於做正確的事的意願,即使父母不再提出要求,他們也能按以往的慣例遵從父母的指令,因爲他們相信這樣做是正確的。

在對於玩具的態度上,兒童會表現出兩種情況:

一種是如果父母告訴他,家裏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玩具了,他們就能自願地聽從父母的指令而不再提要求,那麼,這類兒童就表現出約束性順從。

另一種是父母需要用其他獎勵,比如給他買其他玩具或零食,他纔會聽衆,那麼,就認爲這些孩子表現出了情境性順從。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的順從依賴於父母不間斷的監控。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第2張

育兒過程中能夠讓孩子表現出約束性順從是理想的狀態,比如,孩子會定時上牀睡覺,會有規律地吃飯,會按規定完成作業,更重要的是,他們會按父母的要求關注自身的安全、衛生、健康等問題。

然而,對於情境性順從的孩子,許多事情都需要父母督促,需要用物質“鼓勵”而非言語“鼓勵”,他們才能“順從”,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會禁不住誘惑,如上人販子的當。

如何能讓兒童變成約束性順從呢?

兒童兩種不同的順從情況,在13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得以區分,但更早的源頭則是在嬰兒時期。

如果父母在嬰兒時期認爲,孩子還小,凡事應該順從他;又或者他一哭鬧,就按他的意願來,那麼,他就無法學會控制自己,稍大一些就會表現出情境性順從,必須依賴父母的不間斷監控。

比如,有些孩子總是無法按時上牀睡覺、按時吃飯,總是需要父母和老人不斷提醒。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第3張

相反,那些約束性順從的孩子,會把父母的指令內化爲道德標準,進行促進良知的發展,他們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

當他們再大一些,做錯事時會感到情緒不適,也能自覺剋制再次犯錯的慾望。

[學前]嬰兒做錯事該不該懲罰?育兒質量的差距就體現在細節上! 第4張

如果父母忽視嬰兒期的家庭教育,爲了避免孩子因情緒低落而一味順從他,就會阻礙他們的良知發展,就會導致兒童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時,都需要依靠父母的監督纔有可能做好。

最終,爲了緩解孩子也包括嬰兒期的情緒不適,就只能以犧牲良好的家庭教育作爲代價了。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