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久前知乎上有一個很火的帖子,題目爲《爲什麼會存在一些那麼在乎幾塊錢的人?》。

帖子是一個女孩發起的,說的是她家裏有個開黑車的父親,家裏還開着一個旅館,收入來源不穩定,還要供一個讀小學的弟弟。

衝突發生在她父母送她去大城市上學的時候,女孩在網上訂了一家旅館,並建議人生地不熟的父母一起打車過來,按照她的話說:“不過幾塊錢”,沒想到父母責怪女兒不知錢來的不易,堅持不打車。

女孩只能陪着父母走了很長時間,一路上一家人鬧的十分不愉快,父親拿着地址四處詢問,不斷埋怨女兒非要在網上訂什麼賓館;而女孩則感覺十分委屈,覺得明明可以幾塊錢就能擺平的事情,爲何非要如此大動干戈?

在帖子裏,女孩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她不知道自己如果繼續受這種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2張

發展心理學指出,進入老年後,個體的認知活動,尤其是感知覺和記憶能力通常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變化,也就是俗話說的“老小老小”,人活得越老反而越像個孩子。

還記得我們小的時候,一件看似很小很小的事都能引發你我情緒上的劇烈波動,比如丟了一個布娃娃或者得到了一顆糖,因爲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極爲有限,而這些小小的事件就足以牽制我們的情緒。

到了老年,有時候他人一句不經意的話,也能引起我們巨大的情緒反應。

比如——

“你這套經驗早就過時了!”

“這都什麼年代了,你怎麼還這麼死板保守?”

“你們這套思想,早已經被淘汰了知道嗎?”

......

這幾句話無異於一把把刺刀,扎進老人內心,將他們傷得體無完膚。

每一位老人都曾經是父母眼裏的孩子,在他們成長成熟的階段,整個社會文化都是在提倡“勤勞致富、勤儉節約”,並且他們的切身經歷也着實印證了這八個字的重要性。

確實,我們父母輩裏有很多人就是靠着一步一步的打拼,像喜鵲築巢一般,從無到有給我們搭起了一個家,並且勒緊褲腰帶,寧可虧了自己,也絕不虧了孩子。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3張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4張

如果說言語上的傷害是一把刀,那麼子女的冷漠及嫌棄對老人而言無異於難以消弭的重創。

隨着年齡的增長,由於老化和衰老,老年人的人格特徵也會在諸多方面發生某些重要的變化。

1、首當其衝的要屬不安全感。

人到了老年,可謂“內外交困。”內部因素包括,身體機能越來越差了,他們會對這部分變化異常敏感;同時在經濟方面,他們對生活保障和疾病醫療與護理有着強烈的擔憂。

對年輕人而言,每過一天,意味着自己又成長了一步;而對於這些老人而言,每過一天,意味着離死神又近了一步。

外部因素包括,科技的迅猛發展、觀念的衝撞以及越來越看不懂的外在世界。

你無法想象的出,一個從來沒有用過手機、在家鄉深居簡出的老人有一天猛然來到城市的惶恐與焦慮:TA越來越看不懂身邊這個快要脫離紙幣交易的年代,TA更不明白年輕人口中的網絡時代,更搞不懂什麼互聯網思維!

每一個全新的概念,對TA的世界觀而言都是一次強烈的衝擊。

2、與不安全感如影隨形的,是莫名的孤獨感。

隨着退休生活的到來,老年人的社會角色日漸單一,信息來源也日益封閉。

在工作的日子裏,他們還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價值,可以藉助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瞭解這個世界,可以通過和同事領導的互動了解身邊的人,退休之後,他們從原工作崗位退居到家庭中,家庭關係就成爲他們重要的精神寄託和爲數不多的信息來源。

這個時期的老人渴望並追求天倫之樂,如果此時的子女由於種種原因忽略或忽視了對他們的關心,很少與他們溝通,家中的老人只會體驗到加倍的苦楚和孤獨。

3、最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人到50歲以後刻板性就逐漸增強。

老人經驗豐富,也十分注重自己的經驗,並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自己的經驗方式,對由此引發的矛盾不易理解,從而喋喋不休、愛發牢騷。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5張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6張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爲什麼會存在一些那麼在乎幾塊錢的人?》帖子內容,不難發現,這位姑娘和父母的關係中存在的障礙和問題,無外乎前文分析的三點。

一是父母的不安全感與姑娘急於獨立的衝突。

姑娘的父母來自農村,後來他們搬到了鎮子上。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與姑娘考取的大學所在地天津還是有着天壤之別。

在他們來天津送女兒之前,或許並沒有預料到天津這座城市的交通遠比他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

他們願意千里迢迢趕赴天津送女兒讀大學,多半是處於對女兒的疼愛及不捨。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其實這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更是一紙和父母的離別票。

二是父母與子女信息的不對稱。

對姑娘而言,滴滴打車、美團是司空見慣的網絡工具,可以享受便利和低價,但在父母的認知裏,顯然對網絡工具存在本能的抗拒與排斥。

三是每一件新事物的誕生,對父母而言都是一次挑戰。

我們自己尚且無法做到“主動走出舒適區”,何況我們的父母呢?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7張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8張

在很多人的認知裏,我們每天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業,忙着自己的孩子,以爲每週打幾個電話、年底買些禮物回去,就是最大的孝順了,難道你不認爲,這樣的方式更像是一種套路麼?

隨着孩子的到來,我們恨不能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子女身上,卻恰恰忽略了對父母的關注,而他們卻總是表示理解,沒有一句怨言。

是的,我們整天都在說,要富養孩子,甚至有人會提出,要富養妻子,但問題在於,很少有人會意識到,其實真正該富養的,恰恰是我們的父母。

有人說,父母在乎幾塊錢,是貧窮思維的典型體現;但時光無法重來,即便是貧窮思維,也是已經形成的認知模式。

問題在於,作爲子女的我們,能不能通過富養父母,讓他們有更多的見識與底氣,去發現更多的美好,而不去在乎那幾塊錢呢?

我至今記得一個故事。

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培訓師,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很緊張,但他每次坐飛機去另外一座城市講課的時候,總會帶上自己的父母:他白天講課,父母則結伴到這個城市走走看看;傍晚課程結束後,他會帶着父母品嚐當地的美食......

天長日久,他的父母見識多了,也相信兒子的實力,心甘情願地被兒子“洗腦”——覺得光陰短暫,過好每一天更重要,這纔有了不將就的底氣和豪邁。

這位培訓師,就是“富養父母”的典型。

他說,其實哪個人不知好歹不懂享受呢?如果父母情願放棄享受爲了幾塊錢斤斤計較,最應該反思的,其實是做子女的我們。

就像《奇葩說》裏馬薇薇說的那句話一樣,父母的“真心”並不一定是真話,也可能是情話呀。

富養的第一個層次,在於我們要學會自食其力,不讓父母擔心。

獨立是每個20歲上下的年輕人必須去解決的第一要務。

富養的第二個層次,在於積極傾聽。

什麼是積極傾聽?

像對待你的孩子那般,從父母所說的話裏,尋找到積極的成分予以鼓勵並加以正向強化,你的父母會越來越好。

比如有個朋友告訴我,他的父親曾經無比排斥智能手機,並且一再告訴他,不要浪費錢給他買什麼智能手機,對他們而言,一般的手機功能就夠了。

但是,我的朋友依然從父親的話裏聽出了另外一層意思。

事實上,退了休的父母越來越害怕與社會脫節,他們之所以說出一些違心的話,有很多是在替子女考慮、不希望給子女帶來麻煩和負擔。

後來朋友不啻重金,給父親買來一部性價比不錯的手機。

從此,他似乎又看見了父親年輕時不甘落後的模樣,他說父親學的很快,以至於現在的老爺子出門,也習慣了不帶現金,都會拿起手機掃一掃,很多人都誇這個老爺子挺潮,老爺子更是樂此不疲。

朋友突然覺得五味雜陳,曾經偉岸能幹的父親如今卻像個孩子一般,對於網絡時代的各種新事物有着驚人的渴望與求知慾——這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的。

父母在乎那麼幾塊錢?你該學會富養父母 第9張

富養的第三個層次,在於切實考慮父母的處境,爲他們排憂解難。

比如發帖的那位姑娘,在遇到和父母的衝突時,比較成熟的做法並不是上知乎尋求幫助,而是和父母坐下來好好溝通。

她可以和父母普及網絡時代的知識,告訴他們美團的便利,並且鼓勵父母將家裏的小旅館掛在美團上,或許能爲家庭收入帶來新的生機;同時她可以教會父親如何利用滴滴打車攬客接活,今後再也不用再冒着風險開黑車了。

第四個層次的富養,也是我們很多人奮鬥的目標,那就是用當年父母對我們的態度,用心照顧他們,帶他們開拓眼界,不與時代脫軌。

我認識一位旅行社的老闆,他創立旅行社的初衷,就是爲了讓自己的父母在有生之年,讓他們見識到更大的世界。

後來的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每年他都會組個老年團,帶上自己的父母一道,遊遍世界的大好河山。

在他開旅行社的第八年,他的母親面帶微笑離開了人世,臨終前老人不斷地和身邊人唸叨說,自己有個好兒子,她感到這一生沒有白活。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之所以要拼命工作,就是爲了像當年父母對待我一樣,去對待我的父母;在他們有生之年,陪着他們完成一個又一個心願。

在《父母離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前言裏,有段話是這樣說的——

“總有一天,父母總要離我們而去。大部分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依然願意讓自己迴避於忙碌的勞作之中,直到一天事實的真相擺放在自己面前,此時的後悔與遺憾又怎能彌補內心的慚愧與愧疚。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不過也就是這個道理吧。”